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主地去进行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既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以及怎样培养这些好习惯呢?
一、引导学生听:学会倾听的习惯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习惯了讲,学生习惯了听。但如何听呢?被动地听,机械地听,以至于学生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此,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程改革后的某些课堂,似乎是“脱胎换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与老师平等对话,甚至可以与老师、其他同学进行激烈的争辩。但多是形式主义而实际效果甚微的做法。学生如何听?需要教师的引导。一是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堂记录。俗话讲:“好记忆不如笔头”。通过做笔记,不仅可以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使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而且课后通过对笔记的整理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数学课堂小笔记也是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办法。二是要教会学生视听结合。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学生要解决的练习题用小黑板、投影、课件等方式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看题解题。为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报算式让学生口算,或或让学生自己口头出题其他同学算……等方法。这样,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迫使一些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不得不集中精力学习,从而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取一些比较新颖、奇特、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二、引导学生思: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说明了独立思考的重要!很难想象,如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千篇一律、毫无创意,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多么的乏味和悲哀!但是,如今的学生大多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是要抓预习关口。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了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旧知的作业,另一部分为预习新知的练习。如《数的整除》是第十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本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几道预习题:(1)什么叫整除?请写一个整除的算式,并说明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理由。(2)倍数、约数各指的是什么?请写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3)在数的整除中,自然数1和0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通过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节省了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同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透彻、更牢固。真是一举多得!二是要留足空间和时间。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但为了保持课的完整性,防止节外生枝,教师常把解决问题作为一节课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很快总结出规律,归纳出概念,我们动不动便让学生讨论、交流,甚至急于求成、越厨代庖,轻易抛出结论,不肯留下些许的课堂空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教师和优生产生依赖性,懒于动脑、动手、动口。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切莫包办代替,要尽可能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有发掘的机会,让学生创新的翅膀有腾飞的空间,让学生智慧的火花最终得以燎原。三是要做适当的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非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想、空想、瞎想,教师在布置学生思考任务的同时,也必须为学生的思考之路指明一定的方向,提供适当的提示。如让学生思考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时,提醒学生画示意图;让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时,提醒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思考分数应用题时,提醒他们首先要找准单位“1”的量,然后根据单位“1”是否已知来确定方法;让学生思考植树问题时,让他们先画图找出规律,再解答…… 总之,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恰到好处的提示,可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错路,也节省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四是问题要难易适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次提出的问题都必须难易适中,既不要提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尽可能不提让学生冥思苦想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问题太容易或太深奥,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那种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桃子”,才能引发学生“摘取”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用:学会进行学以致用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记住该掌握的概念,解答一定难度系数的数学题,并非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所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用到估算,教师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从家里到学校所需花费的时间,这样才能在上学前留有余地,防止迟到;或学会估算一下外出所购商品大约需要多少钱才能够购买到等。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能培养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之后,可让学生们算一算:假如對教室进行装潢,需要贴地面砖多少块?油漆门窗时,需要漆多少千克?假如要装教室窗帘,需要布多少平方米?……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听:学会倾听的习惯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习惯了讲,学生习惯了听。但如何听呢?被动地听,机械地听,以至于学生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此,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程改革后的某些课堂,似乎是“脱胎换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与老师平等对话,甚至可以与老师、其他同学进行激烈的争辩。但多是形式主义而实际效果甚微的做法。学生如何听?需要教师的引导。一是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堂记录。俗话讲:“好记忆不如笔头”。通过做笔记,不仅可以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使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而且课后通过对笔记的整理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数学课堂小笔记也是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办法。二是要教会学生视听结合。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学生要解决的练习题用小黑板、投影、课件等方式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看题解题。为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报算式让学生口算,或或让学生自己口头出题其他同学算……等方法。这样,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迫使一些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不得不集中精力学习,从而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取一些比较新颖、奇特、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二、引导学生思: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说明了独立思考的重要!很难想象,如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千篇一律、毫无创意,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多么的乏味和悲哀!但是,如今的学生大多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是要抓预习关口。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了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旧知的作业,另一部分为预习新知的练习。如《数的整除》是第十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本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几道预习题:(1)什么叫整除?请写一个整除的算式,并说明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理由。(2)倍数、约数各指的是什么?请写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3)在数的整除中,自然数1和0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通过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节省了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同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透彻、更牢固。真是一举多得!二是要留足空间和时间。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但为了保持课的完整性,防止节外生枝,教师常把解决问题作为一节课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很快总结出规律,归纳出概念,我们动不动便让学生讨论、交流,甚至急于求成、越厨代庖,轻易抛出结论,不肯留下些许的课堂空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教师和优生产生依赖性,懒于动脑、动手、动口。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切莫包办代替,要尽可能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有发掘的机会,让学生创新的翅膀有腾飞的空间,让学生智慧的火花最终得以燎原。三是要做适当的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非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想、空想、瞎想,教师在布置学生思考任务的同时,也必须为学生的思考之路指明一定的方向,提供适当的提示。如让学生思考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时,提醒学生画示意图;让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时,提醒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思考分数应用题时,提醒他们首先要找准单位“1”的量,然后根据单位“1”是否已知来确定方法;让学生思考植树问题时,让他们先画图找出规律,再解答…… 总之,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恰到好处的提示,可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错路,也节省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四是问题要难易适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次提出的问题都必须难易适中,既不要提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尽可能不提让学生冥思苦想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问题太容易或太深奥,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那种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桃子”,才能引发学生“摘取”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用:学会进行学以致用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记住该掌握的概念,解答一定难度系数的数学题,并非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所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用到估算,教师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从家里到学校所需花费的时间,这样才能在上学前留有余地,防止迟到;或学会估算一下外出所购商品大约需要多少钱才能够购买到等。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能培养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之后,可让学生们算一算:假如對教室进行装潢,需要贴地面砖多少块?油漆门窗时,需要漆多少千克?假如要装教室窗帘,需要布多少平方米?……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