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作为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更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兴趣 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如何达到掌握这些目标,是对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就要去认识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作为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基于这一点,我进行了初中地理课兴趣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尝试,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是很有成效的。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习地理知识成为自身的要求和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的产生是往往与思维状况有关,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始于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初一开学的第一课,我就对学生说,虽然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新学科,但其实我们是在时时刻刻接触着跟地理有关的事物。学生一听,陡然就来了兴趣,把耳朵竖起来听了。于是我要求他们举例说明哪些是我们地理课所要涉及的?要求他们先猜猜看。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了。
二、直观的教学,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教学,可以把复杂的地理事物由陌生变熟悉、由难理解变得易掌握,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利用地球仪和电灯进行自转和公转的演示,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再比如讲《西双版纳》时,用各种漂亮的图画,加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给学生上地理景观录像课,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直观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这种课可以起到独特的效果。这是一般讲述式教学无法与之相比的。因为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就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百闻不如一见”,这样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了,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印度地理的学习,以录像《莫卧尔王朝的建筑》展视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她的清新典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再比如:讲《板块的运动》时,我们可以观看《东非大裂谷》的录像,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之美。
三、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海陆的变迁》中“大陆漂移”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石油等?” “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地听课,积极地思考。再比如:讲《珠江三角洲》时,以“假如我是县委书记”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给我们县制定一下经济发展的思路。学生立刻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联系实际,发展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比如,在学过《欧洲西部》时,知道欧洲西部的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而同纬度地区亚洲东部发展的是什么农业呢?同纬度的美国地区又是怎样的呢?和欧洲西部是不是一样呢?如果不同,为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再比如: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在冬天,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便会很快发现答案。
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调动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兴趣 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如何达到掌握这些目标,是对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就要去认识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作为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基于这一点,我进行了初中地理课兴趣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尝试,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是很有成效的。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习地理知识成为自身的要求和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的产生是往往与思维状况有关,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始于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初一开学的第一课,我就对学生说,虽然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新学科,但其实我们是在时时刻刻接触着跟地理有关的事物。学生一听,陡然就来了兴趣,把耳朵竖起来听了。于是我要求他们举例说明哪些是我们地理课所要涉及的?要求他们先猜猜看。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了。
二、直观的教学,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教学,可以把复杂的地理事物由陌生变熟悉、由难理解变得易掌握,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利用地球仪和电灯进行自转和公转的演示,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再比如讲《西双版纳》时,用各种漂亮的图画,加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给学生上地理景观录像课,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直观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这种课可以起到独特的效果。这是一般讲述式教学无法与之相比的。因为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就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百闻不如一见”,这样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了,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印度地理的学习,以录像《莫卧尔王朝的建筑》展视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她的清新典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再比如:讲《板块的运动》时,我们可以观看《东非大裂谷》的录像,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之美。
三、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海陆的变迁》中“大陆漂移”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石油等?” “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地听课,积极地思考。再比如:讲《珠江三角洲》时,以“假如我是县委书记”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给我们县制定一下经济发展的思路。学生立刻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联系实际,发展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比如,在学过《欧洲西部》时,知道欧洲西部的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而同纬度地区亚洲东部发展的是什么农业呢?同纬度的美国地区又是怎样的呢?和欧洲西部是不是一样呢?如果不同,为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再比如: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在冬天,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便会很快发现答案。
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调动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