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素养和劳动观念,是一门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能设计、会动手、爱劳动”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在劳技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劳动课 动手能力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发兴趣,主动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劳技课感兴趣,就会自主进行劳技学习,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自然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学习劳技课的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常用的方法有:实物展示法、设疑法、谈话法等。例如,在讲授《毛线编织》时,在轻松优雅的音乐声中,几位同学戴着款式新颖,色彩艳丽的毛围巾,款款走上讲台来,展示毛线编织物的独特魅力。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地講述,毛线编织品具有保温性好、伸缩性较大,穿着舒适暖和等优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接着导入如何编织毛围巾。
二、优化教学,学会创新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内创造和谐的氛围,从学生好奇好问出发,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的创新品质,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与众不同。
例如在教学《水果拼盘》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拼盘实例,让学生一幅幅地欣赏,赏目的拼盘给了学生秀色可餐的感觉。在学生的惊奇、赞美声中,我适时导问:同学们,看了这些水果拼盘,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有的说“我真想吃”,有的说“我也能做一盘该多好啊”……看到学生们议论纷纷、兴致盎然,我又引导说:“同学们,像这样的拼盘,你们也完全能做,你们想学吗?”这一问,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课堂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学生奇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始自己作品的设计。
当学生想象设计时,我就鼓励他们敢于展示个性、敢于创新。作品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我适时给予点评。学生感受了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挖掘。
三、自主探究,发展创新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们每位教师授课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月天,风筝天,学生喜欢放风筝,于是我在手工课“制作风筝”中,从自主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了解风筝,这样做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就让学生回归自然,去操场、广场等环境中放飞风筝,让他们在放飞风筝中掌握放飞技巧,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在同学们体味了放风筝的乐趣后,就让他们动手“制作风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画线、折叠、定位、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劳动的愉快、成功的喜悦在制作中得以体现,在制作中体会合作、积极探索的快乐。最后提出:你能设计出新风筝吗?接下来学生们思考、创新、改良风筝。在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设计出了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这样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
四、积极评价,肯定创新
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想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 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激励评价的方式有: 作品展示,口头表扬等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在《绒球玩具》一课,在学生完成制作后,将作品挂起来展示,教师设立多个奖项:如"色彩奖"、"创新独特奖"、"巧手奖"等,鼓励学生大胆为自己领奖。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激励了创新学习愿望,培养了创新精神。
总之,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与生存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与技术教育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 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劳动课程自身的优势,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要充分挖掘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出手脑兼优型的卓越人才。
作者简介:李雪梅,通化县东宝中学,劳技教师,高级教师
关键词:劳动课 动手能力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发兴趣,主动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劳技课感兴趣,就会自主进行劳技学习,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自然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学习劳技课的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常用的方法有:实物展示法、设疑法、谈话法等。例如,在讲授《毛线编织》时,在轻松优雅的音乐声中,几位同学戴着款式新颖,色彩艳丽的毛围巾,款款走上讲台来,展示毛线编织物的独特魅力。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地講述,毛线编织品具有保温性好、伸缩性较大,穿着舒适暖和等优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接着导入如何编织毛围巾。
二、优化教学,学会创新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内创造和谐的氛围,从学生好奇好问出发,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的创新品质,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与众不同。
例如在教学《水果拼盘》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拼盘实例,让学生一幅幅地欣赏,赏目的拼盘给了学生秀色可餐的感觉。在学生的惊奇、赞美声中,我适时导问:同学们,看了这些水果拼盘,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有的说“我真想吃”,有的说“我也能做一盘该多好啊”……看到学生们议论纷纷、兴致盎然,我又引导说:“同学们,像这样的拼盘,你们也完全能做,你们想学吗?”这一问,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课堂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学生奇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始自己作品的设计。
当学生想象设计时,我就鼓励他们敢于展示个性、敢于创新。作品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我适时给予点评。学生感受了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挖掘。
三、自主探究,发展创新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们每位教师授课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月天,风筝天,学生喜欢放风筝,于是我在手工课“制作风筝”中,从自主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了解风筝,这样做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就让学生回归自然,去操场、广场等环境中放飞风筝,让他们在放飞风筝中掌握放飞技巧,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在同学们体味了放风筝的乐趣后,就让他们动手“制作风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画线、折叠、定位、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劳动的愉快、成功的喜悦在制作中得以体现,在制作中体会合作、积极探索的快乐。最后提出:你能设计出新风筝吗?接下来学生们思考、创新、改良风筝。在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设计出了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这样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
四、积极评价,肯定创新
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想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 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激励评价的方式有: 作品展示,口头表扬等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在《绒球玩具》一课,在学生完成制作后,将作品挂起来展示,教师设立多个奖项:如"色彩奖"、"创新独特奖"、"巧手奖"等,鼓励学生大胆为自己领奖。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激励了创新学习愿望,培养了创新精神。
总之,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与生存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与技术教育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 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劳动课程自身的优势,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要充分挖掘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出手脑兼优型的卓越人才。
作者简介:李雪梅,通化县东宝中学,劳技教师,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