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因为受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与阅读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一直效果不理想。而中国古典文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对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丰富人生阅历、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等都大有裨益。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文言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阅读·悦读·越读”的三步阅读法。
一、阅读
“阅读”的中心任务是将文本读懂,分为“读清”与“读通”两个环节。“读清”的主要任务是落实语音和句读,由学生自主朗读完成。对于语音和句读的重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质疑和教师选点提问的方式来强调落实。“读通”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言知识点和疏通文意。经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梳理文言知识,对重点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等进行识记,丰富自己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促进学生“读通”文本,教师可组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生分组探讨交流、质疑解疑,教师随机加入学生的讨论,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另外,教师可提前制定“学案”,提示文本的文言重点,便于学生重点识记。
为实现“阅读”的两个环节的实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笔记习惯,养成自觉的笔记行为,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能用规范的笔记符号明确标识,以便于质疑、交流和复习巩固。
二、悦读
“悦读”指的是快乐地阅读。学生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后,要力求流畅地阅读甚至是快乐地阅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可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了解和个人阅读兴趣,选取文本中最能引发自己阅读兴趣的片段或语句,进行品味阅读。对于文本中最经典的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研读品味,读出“言中之文”、“文中之意”、“意中之妙”。对于学生自主选择的“悦读”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如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列传》时,有学生选择了廉颇在“渑池会”前的一段告别语品味悦读:“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位学生在反复地品味诵读中,不断地从这一句告别语的简短的句式、理智的分析、坚定的态度等角度加深对廉颇的形象性格的认识。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语言,我们在烛之武伤感的语调中品评出他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结合着后文他在赴秦说秦师过程中不卑不亢、高瞻远瞩、侃侃而谈的表现,更加加深了对主人公深明大义、智勇兼备的形象的认知。
唤醒学生“悦读”的心态,教师的导引很关键。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对文本的真挚的喜爱。教师可以介绍与文本相关的历史轶闻、生活趣事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而教师所自然流露的对文本的热爱更易于催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在讲《报任安书》的时候,我投入大量的时间讲述我对司马迁的同情、钦佩和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所给予我的感动,与学生一起想象《史记》创作的艰难、想象司马迁所承受的苦难,想象这位有着奔放的情感和敏锐的神经的伟大的“人”的度日如年的艰难,想象这52万字中每一个字的来之不易。我的情感感染了学生,我们又一起投入了文本所给予我们的感动。一篇文字难度较大的《报任安书》学完,班里有十多位学生自发地完成了全文的背诵。
三、越读
“越读”即超越性阅读。学生经过对文本的深入诵读品味,结合其他同学的鉴赏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可以更深入全面客观地认识文本的文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系列研究性活动的开展是实现“超越性阅读”的重要渠道。在“《史记》选修”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开展了“英雄座谈会”、“《孔子世家》中的智慧”、“《史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等由学生主讲的讲座,每日课前也由学生主讲“历史中的小故事”,学期末进行了“《史记》学习成果展示”。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推动学生的超越性阅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热爱经典、读懂文言、汲取阅读的智慧。
(作者单位:平度市第六中学)
一、阅读
“阅读”的中心任务是将文本读懂,分为“读清”与“读通”两个环节。“读清”的主要任务是落实语音和句读,由学生自主朗读完成。对于语音和句读的重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质疑和教师选点提问的方式来强调落实。“读通”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言知识点和疏通文意。经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梳理文言知识,对重点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等进行识记,丰富自己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促进学生“读通”文本,教师可组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生分组探讨交流、质疑解疑,教师随机加入学生的讨论,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另外,教师可提前制定“学案”,提示文本的文言重点,便于学生重点识记。
为实现“阅读”的两个环节的实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笔记习惯,养成自觉的笔记行为,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能用规范的笔记符号明确标识,以便于质疑、交流和复习巩固。
二、悦读
“悦读”指的是快乐地阅读。学生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后,要力求流畅地阅读甚至是快乐地阅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可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了解和个人阅读兴趣,选取文本中最能引发自己阅读兴趣的片段或语句,进行品味阅读。对于文本中最经典的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研读品味,读出“言中之文”、“文中之意”、“意中之妙”。对于学生自主选择的“悦读”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如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列传》时,有学生选择了廉颇在“渑池会”前的一段告别语品味悦读:“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位学生在反复地品味诵读中,不断地从这一句告别语的简短的句式、理智的分析、坚定的态度等角度加深对廉颇的形象性格的认识。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语言,我们在烛之武伤感的语调中品评出他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结合着后文他在赴秦说秦师过程中不卑不亢、高瞻远瞩、侃侃而谈的表现,更加加深了对主人公深明大义、智勇兼备的形象的认知。
唤醒学生“悦读”的心态,教师的导引很关键。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对文本的真挚的喜爱。教师可以介绍与文本相关的历史轶闻、生活趣事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而教师所自然流露的对文本的热爱更易于催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在讲《报任安书》的时候,我投入大量的时间讲述我对司马迁的同情、钦佩和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所给予我的感动,与学生一起想象《史记》创作的艰难、想象司马迁所承受的苦难,想象这位有着奔放的情感和敏锐的神经的伟大的“人”的度日如年的艰难,想象这52万字中每一个字的来之不易。我的情感感染了学生,我们又一起投入了文本所给予我们的感动。一篇文字难度较大的《报任安书》学完,班里有十多位学生自发地完成了全文的背诵。
三、越读
“越读”即超越性阅读。学生经过对文本的深入诵读品味,结合其他同学的鉴赏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可以更深入全面客观地认识文本的文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系列研究性活动的开展是实现“超越性阅读”的重要渠道。在“《史记》选修”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开展了“英雄座谈会”、“《孔子世家》中的智慧”、“《史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等由学生主讲的讲座,每日课前也由学生主讲“历史中的小故事”,学期末进行了“《史记》学习成果展示”。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推动学生的超越性阅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热爱经典、读懂文言、汲取阅读的智慧。
(作者单位:平度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