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教学就是面对潜在或明确的读者,强调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的教学活动,以交流为目的,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走向真实交流,实现真实写作。具体通过三个途径实现语境再现:一、习作与生活链接;二、习作与活动相联;三、习作与评改结合。
【关键词】
交际语境 真实写作 读者意识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它是一种需要极强的动机、情感和意志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技能性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面临的习作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不愿意写,对作文没兴趣,缺乏动机;二是不知写什么,不知提取、加工、处理相关信息;三是不知怎么写,缺少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能力。
而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观念就是面对潜在或明确的读者,以交流为目的,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的写作。它关注的内容有别于“文章写作”和“过程写作”,重点在于关注“为什么写”,“为谁而写”,“写了有什么用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我认为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走向真实交流,真实写作的有效途径。
一、习作与生活链接——解决习作中的“无病呻吟”
(一)优秀习作源于多彩的生活
鲜活可感的生活是可以触摸的,儿童的习作要始终与生活相连,如果儿童没有能自由生活的闲暇时光,也就没有了“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欣喜,没有了“疾走追黄蝶”的洒脱,看不到“拂堤杨柳醉春烟”,也听不到“歌声振林樾”……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传授其儿子写诗经验时就曾指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所以,优秀习作的源头应在五味俱全、色彩斑斓的生活中。
(二)创设情境唤醒生活的经验
然而,现实中,学生在大脑中虽存有生活的记忆,但提起作文,多數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学会将头脑中的写作材料激发出来,并转化为写作所需的内容与素材。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劝戒烟》就是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并转化为习作内容的经典案例。他运用创设情境,实地采访,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回忆联想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关于劝戒烟的话题,使学生将习以为常的生活转化为新鲜的内心体验,从而自然地变成写作素材。
案例1:写一件童年趣事
1.情境任务:好消息,好消息!“小白杨广播站”将面向五年级全体同学征集“我的童年趣事”稿件,把你写好的故事投到“小白杨故事箱”中,“小白杨广播站”将每天选取1——2篇稿件广播,选中的同学将会有意外惊喜。
2.学情分析: ①选材环节困难:不知写哪些事;②构思起草环节困难,回忆关键细节处模糊或没有印象;③修改环节困难,习作表达不能体现“趣”。
3.学习要点: ①选材:列举有趣的事并进行筛选;②具体:借用故事图示——打开细节,选取趣点;③表达:条理、有趣。如:系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4.教学环节:①写下五个童年趣事关键词;②选取一件最有趣的事;③回忆与他们相关的故事;④写一段话,读给同学听。
我们经常让学生写《童年趣事》,可如果学生不清楚写作的对象和目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不容易写好的,硬要写的话,只能胡编乱造,失去意义。而做以上设计就会有所不同。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读者意识,很自然地进入到“准写作”的兴奋状态,激发起内在的写作动机,写的文章充满童真童趣,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地刻画,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
(三)真实写作感受无限的乐趣
薛法根老师主张:作文教学就要适当地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从中感受作文带来的无限乐趣。在这次命题中,写作对象是全校师生;写作目的是投稿;写作话题是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这就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与任务,当学生看到此命题就能清楚地明白为什么写,为谁写,以及写的用处。这样的写作是具体可感而有意义的表达和交流,它使写作交流顺利地启动、开展和完成。实践证明,习作与生活链接,可以解决“无病呻吟”——不愿意写的问题。
二、习作与活动相联——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
(一)主题活动获取生活经验
写作材料的缺失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部分学生,而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并且与习作话题相关联,就可以解决“无米之炊”——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
案例2:写一篇新闻报道
1.情境任务:五(6)班开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动——“诗词群英会”,学校小白杨电视台“小鬼当家”栏目组将报道此次比赛活动,你作为此栏目小记者如何采编并撰写这次“新闻报道稿”,比比谁的报道稿能引起大家关注,并被电视台采用。
2.学情分析:①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叙述这次活动经过;②不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③缺少完整概述的能力。
3.学习要点;①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②通过活动明确写作内容;③了解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4.教学环节:①组建诗词竞赛学生组委会;②举行诗词竞赛活动;③学习新闻报道稿的写法;④撰写报道稿。
要指导写好这篇新闻报道,可以先在班级举行一次诗词竞赛。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为正值央视热播“中国诗词大会”期间,学生兴致很高!随后经过讨论,提出了可行的活动方案:一,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让每位同学再次观看、学习;二,出题范围——《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题型设计题目,制作配套的PPT,同时为校园网的“阅读冲浪”专栏开辟古诗词专题。三,撰写主持稿,策划活动内容和环节。
(二)情境任务促成真实交流
最终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全体参与的诗词大会顺利举行。连词成句、火眼金睛、风险挑战等比赛环节令人难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趁热打铁,指导他们撰写关于这次活动的新闻稿。按照要求,学生顺利地写好并推选最佳稿件发布到了校园网上,学生还把此次活动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初页,发到班级微信群。如果当初不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让他们参与设计活动内容,他们绝不会有这么高的热情,也绝不会这么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调动所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活动和习作任务,促成真实的交流。因此,习作与活动相联,能调动起一切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习作与评改结合——解决写作中的“当局者迷”
(一)一人独揽,少有关注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章需要自己修改,学生如果学会了自改的本领,就能把文章写得更好。而传统的作文评改是由教师独自包揽的,不仅费时费力,还有时会劳而无功。我曾做过多次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最感兴趣的是等第,而教师费尽心思写的评语很少有人去关注。
(二)评改结合,发散思维
那么,如何让作文评改富有实效呢?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案例3:
1.情境任务:亲爱的同学们,大自然探秘栏目组向我们发来了邀请,请我们参加神秘大自然的探险活动,共同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现在的你就可以幻化为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现象,向大家介绍自己变化的样子,展示自己的风采,秀出不一样的你!
2.学情分析:①能把看到的現象写清楚,能按变化的顺序组材;②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变化的细节写不具体;③更深层次的联想写得少。
3.学习要点:①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某一自然现象的特点;②根据互评意见自行修改。
4.教学环节:①学习例文中描写巧云造型、色彩的方法,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②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出真实感受;③小组同学互评、修改,选出优作;④集体交流、评议;⑤再次修改习作。
指导学生互相评改,每四人组成一个互评小组,当堂评改。根据习作的主题提出明确的修改要求及训练内容,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经过同学的评议,写作思维开阔了许多,然后进行二次修改。每个小组推荐佳作进行全班交流,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大家一起评议,精彩之处会获得啧啧赞叹,不足之处会被直接指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了思维的碰撞。教师则要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加以梳理,指导学生寻找规律,以便在日后的写作中运用自如。在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动手写,动脑改,还要动口评,始终处于积极的发散思维状态中。
(三)多人阅读,成就乐趣
读者由教师一人变为更多的人,写作交流变成了真实的交流,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写作时所渴求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让人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一年下来,班级有95%的学生喜欢上了写作,有些学生还筹备组建了写作联盟,开始写起了小说。可见,习作与评改结合,可以解决“当局者迷”——不知怎么写的问题。
总之,要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指导学生实现真实写作,激发学生生活经验 ,写作经验,促使学生生成写作内容;不断创新作文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习作乐园,发现生活之美,使交际语境写作训练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中学语文教学,2010
【4】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语文出版社,2016
【5】于永正.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教学就是面对潜在或明确的读者,强调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的教学活动,以交流为目的,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走向真实交流,实现真实写作。具体通过三个途径实现语境再现:一、习作与生活链接;二、习作与活动相联;三、习作与评改结合。
【关键词】
交际语境 真实写作 读者意识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它是一种需要极强的动机、情感和意志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技能性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面临的习作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不愿意写,对作文没兴趣,缺乏动机;二是不知写什么,不知提取、加工、处理相关信息;三是不知怎么写,缺少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能力。
而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观念就是面对潜在或明确的读者,以交流为目的,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的写作。它关注的内容有别于“文章写作”和“过程写作”,重点在于关注“为什么写”,“为谁而写”,“写了有什么用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我认为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走向真实交流,真实写作的有效途径。
一、习作与生活链接——解决习作中的“无病呻吟”
(一)优秀习作源于多彩的生活
鲜活可感的生活是可以触摸的,儿童的习作要始终与生活相连,如果儿童没有能自由生活的闲暇时光,也就没有了“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欣喜,没有了“疾走追黄蝶”的洒脱,看不到“拂堤杨柳醉春烟”,也听不到“歌声振林樾”……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传授其儿子写诗经验时就曾指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所以,优秀习作的源头应在五味俱全、色彩斑斓的生活中。
(二)创设情境唤醒生活的经验
然而,现实中,学生在大脑中虽存有生活的记忆,但提起作文,多數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学会将头脑中的写作材料激发出来,并转化为写作所需的内容与素材。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劝戒烟》就是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并转化为习作内容的经典案例。他运用创设情境,实地采访,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回忆联想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关于劝戒烟的话题,使学生将习以为常的生活转化为新鲜的内心体验,从而自然地变成写作素材。
案例1:写一件童年趣事
1.情境任务:好消息,好消息!“小白杨广播站”将面向五年级全体同学征集“我的童年趣事”稿件,把你写好的故事投到“小白杨故事箱”中,“小白杨广播站”将每天选取1——2篇稿件广播,选中的同学将会有意外惊喜。
2.学情分析: ①选材环节困难:不知写哪些事;②构思起草环节困难,回忆关键细节处模糊或没有印象;③修改环节困难,习作表达不能体现“趣”。
3.学习要点: ①选材:列举有趣的事并进行筛选;②具体:借用故事图示——打开细节,选取趣点;③表达:条理、有趣。如:系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4.教学环节:①写下五个童年趣事关键词;②选取一件最有趣的事;③回忆与他们相关的故事;④写一段话,读给同学听。
我们经常让学生写《童年趣事》,可如果学生不清楚写作的对象和目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不容易写好的,硬要写的话,只能胡编乱造,失去意义。而做以上设计就会有所不同。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读者意识,很自然地进入到“准写作”的兴奋状态,激发起内在的写作动机,写的文章充满童真童趣,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地刻画,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
(三)真实写作感受无限的乐趣
薛法根老师主张:作文教学就要适当地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从中感受作文带来的无限乐趣。在这次命题中,写作对象是全校师生;写作目的是投稿;写作话题是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这就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与任务,当学生看到此命题就能清楚地明白为什么写,为谁写,以及写的用处。这样的写作是具体可感而有意义的表达和交流,它使写作交流顺利地启动、开展和完成。实践证明,习作与生活链接,可以解决“无病呻吟”——不愿意写的问题。
二、习作与活动相联——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
(一)主题活动获取生活经验
写作材料的缺失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部分学生,而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并且与习作话题相关联,就可以解决“无米之炊”——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
案例2:写一篇新闻报道
1.情境任务:五(6)班开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动——“诗词群英会”,学校小白杨电视台“小鬼当家”栏目组将报道此次比赛活动,你作为此栏目小记者如何采编并撰写这次“新闻报道稿”,比比谁的报道稿能引起大家关注,并被电视台采用。
2.学情分析:①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叙述这次活动经过;②不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③缺少完整概述的能力。
3.学习要点;①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②通过活动明确写作内容;③了解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4.教学环节:①组建诗词竞赛学生组委会;②举行诗词竞赛活动;③学习新闻报道稿的写法;④撰写报道稿。
要指导写好这篇新闻报道,可以先在班级举行一次诗词竞赛。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为正值央视热播“中国诗词大会”期间,学生兴致很高!随后经过讨论,提出了可行的活动方案:一,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让每位同学再次观看、学习;二,出题范围——《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题型设计题目,制作配套的PPT,同时为校园网的“阅读冲浪”专栏开辟古诗词专题。三,撰写主持稿,策划活动内容和环节。
(二)情境任务促成真实交流
最终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全体参与的诗词大会顺利举行。连词成句、火眼金睛、风险挑战等比赛环节令人难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趁热打铁,指导他们撰写关于这次活动的新闻稿。按照要求,学生顺利地写好并推选最佳稿件发布到了校园网上,学生还把此次活动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初页,发到班级微信群。如果当初不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让他们参与设计活动内容,他们绝不会有这么高的热情,也绝不会这么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调动所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活动和习作任务,促成真实的交流。因此,习作与活动相联,能调动起一切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习作与评改结合——解决写作中的“当局者迷”
(一)一人独揽,少有关注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章需要自己修改,学生如果学会了自改的本领,就能把文章写得更好。而传统的作文评改是由教师独自包揽的,不仅费时费力,还有时会劳而无功。我曾做过多次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最感兴趣的是等第,而教师费尽心思写的评语很少有人去关注。
(二)评改结合,发散思维
那么,如何让作文评改富有实效呢?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案例3:
1.情境任务:亲爱的同学们,大自然探秘栏目组向我们发来了邀请,请我们参加神秘大自然的探险活动,共同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现在的你就可以幻化为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现象,向大家介绍自己变化的样子,展示自己的风采,秀出不一样的你!
2.学情分析:①能把看到的現象写清楚,能按变化的顺序组材;②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变化的细节写不具体;③更深层次的联想写得少。
3.学习要点:①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某一自然现象的特点;②根据互评意见自行修改。
4.教学环节:①学习例文中描写巧云造型、色彩的方法,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②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出真实感受;③小组同学互评、修改,选出优作;④集体交流、评议;⑤再次修改习作。
指导学生互相评改,每四人组成一个互评小组,当堂评改。根据习作的主题提出明确的修改要求及训练内容,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经过同学的评议,写作思维开阔了许多,然后进行二次修改。每个小组推荐佳作进行全班交流,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大家一起评议,精彩之处会获得啧啧赞叹,不足之处会被直接指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了思维的碰撞。教师则要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加以梳理,指导学生寻找规律,以便在日后的写作中运用自如。在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动手写,动脑改,还要动口评,始终处于积极的发散思维状态中。
(三)多人阅读,成就乐趣
读者由教师一人变为更多的人,写作交流变成了真实的交流,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写作时所渴求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让人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一年下来,班级有95%的学生喜欢上了写作,有些学生还筹备组建了写作联盟,开始写起了小说。可见,习作与评改结合,可以解决“当局者迷”——不知怎么写的问题。
总之,要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指导学生实现真实写作,激发学生生活经验 ,写作经验,促使学生生成写作内容;不断创新作文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习作乐园,发现生活之美,使交际语境写作训练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中学语文教学,2010
【4】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语文出版社,2016
【5】于永正.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