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005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郭沫若先生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在执教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不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习作中“乱点鸳鸯”,一“逗”到底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这样的作品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在此背景下,重申标点符号在文本表达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标点符号能疏通字句
中国古代的标点符号一般简约概括为“句读”。句,相当于今天之句号,读,相当于今天之逗号,由于没有循序积累发展为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甚至连“句、读”两种符号的分工亦无定规,更谈不上准确用标点符号来分清文章句意。所以,今人若读未加现代标点的古书时,只是自行断句而念诵出来,这不仅读起来很吃力,断句的标点或标点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乃至意境也会大相径庭。
例如,《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断句方法: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古文观止》)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华活页文选》)
以上把“,”放在不同的位置,“所闻”两字表达了不同意义。前者指听渔人讲述洞外事情的人;后者指渔人在洞外所闻的事。由于断句的不同,在指称上就有不同。标点符号在位置上的差之毫厘,表达内容上就谬之千里,这更体现了标点符号的疏通文意功能,由此看来,若要准确表情达意,必须注重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标点符号是语言文字的“留白”
留白,是大家熟悉的一个字眼,它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多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下想像的空间,给读者一种“此處无物胜有物”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感受。而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留白”,是通过一个个鲜活标点符号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品位、体验、感悟文本,启迪学生想象力,发现文本的“无字处皆有学问”的魅力,更深刻的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语文味,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这里仍撷取一个故事来感受下标点符号“留白”的妙处,众所周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有一部名著《悲惨世界》,其实当雨果把《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编辑部后,好久没有得到消息,非常焦急,便写了封信去追问,信是这样写的:
“?”——雨果。
结果,编辑部的回信很快来了,上面写的是:
“!”——编辑部。
不久,《悲惨世界》这部名著便问世了。可见标点符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这里就巧妙运用了“?”“!”的不同作用,起到了“无文字处有语言”的效果。
语文教育家朱德熙说“我们必须首先有一个认识,标点符号是文字里面的有机的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怎么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标点符号的多样性、丰富性会为文章增添许多内涵,鲁迅先生是一位很注重运用标点留白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很有意味的标点符号,它们的出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如,他的《祝福》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语句中间用了分号,表示句子前后是并列关系,此句有两个意思: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乞讨无果,暗示了世人无情;祥林嫂乞讨时间长,人心冷漠更进一层,通过分号前后“破碗”“竹竿”的描写,展现了祥林嫂沦为乞丐的可悲形象,用了一个冒号,得出总结句,整个句子是分总关系,让人不难想象出造成祥林嫂沦为乞丐的间接因素是当时世态炎凉,社会黑暗。
三、标点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特别是一些诗歌、散文、小说,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认真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熏陶,而且有助于他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除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深入分析之外,抓住文章中充分体现思想感情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体会、想象,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言语主体的心理轨迹,把握文本主旨,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中有句:“我……我……我丢了佛来恩节夫人的项链了。”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神态、情绪及心理状态作任何语言的赘述,但我们从两个表示语音断续的省略号中,不难想象玛蒂尔德张皇失措的神色、懊悔悲伤的表情和跌入谷底的心情。
又如,朦胧诗人王小妮的一首质朴隽永,清新淡雅的小诗《我向往一个地方》有这样几句:
我向往那个地方,我多想马上赶到那儿,在火盆里拨着烧土豆,静静地听老奶奶的故事,听林子和山风快乐的轰响,我向往向往那个地方……
不可否认的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义未尽,表示叙述完一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的沉默,省略号的运用将主人公深沉而炽热的感情层层推进,达到感情制高点,情感的潮水波澜起伏,最终化为隽永而深沉的静默,言有尽而意无穷,仅仅依靠文字是很难达成这样的效果。
由此看来,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情感信息的载体,很多标点符号的选用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都是作者匠心独具,深思熟虑的,这些标点符号不仅能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无限的情感。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时,要关注标点符号这个情感信息的载体,探求言语主体的内心世界这个“黑匣子”。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标点符号能疏通字句,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是传情达意的特殊“文字”,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斟酌文字和分析表达技巧,忽略标点符号价值的阅读教学也是不完整的,小标点、大智慧,作为教师,教学中唯有把标点符号作为阅读教学的抓手,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揣摩,感受标点带来的情感意蕴进而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才会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理解语文的真谛。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郭沫若先生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在执教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不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习作中“乱点鸳鸯”,一“逗”到底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这样的作品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在此背景下,重申标点符号在文本表达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标点符号能疏通字句
中国古代的标点符号一般简约概括为“句读”。句,相当于今天之句号,读,相当于今天之逗号,由于没有循序积累发展为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甚至连“句、读”两种符号的分工亦无定规,更谈不上准确用标点符号来分清文章句意。所以,今人若读未加现代标点的古书时,只是自行断句而念诵出来,这不仅读起来很吃力,断句的标点或标点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乃至意境也会大相径庭。
例如,《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断句方法: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古文观止》)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华活页文选》)
以上把“,”放在不同的位置,“所闻”两字表达了不同意义。前者指听渔人讲述洞外事情的人;后者指渔人在洞外所闻的事。由于断句的不同,在指称上就有不同。标点符号在位置上的差之毫厘,表达内容上就谬之千里,这更体现了标点符号的疏通文意功能,由此看来,若要准确表情达意,必须注重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标点符号是语言文字的“留白”
留白,是大家熟悉的一个字眼,它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多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下想像的空间,给读者一种“此處无物胜有物”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感受。而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留白”,是通过一个个鲜活标点符号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品位、体验、感悟文本,启迪学生想象力,发现文本的“无字处皆有学问”的魅力,更深刻的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语文味,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这里仍撷取一个故事来感受下标点符号“留白”的妙处,众所周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有一部名著《悲惨世界》,其实当雨果把《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编辑部后,好久没有得到消息,非常焦急,便写了封信去追问,信是这样写的:
“?”——雨果。
结果,编辑部的回信很快来了,上面写的是:
“!”——编辑部。
不久,《悲惨世界》这部名著便问世了。可见标点符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这里就巧妙运用了“?”“!”的不同作用,起到了“无文字处有语言”的效果。
语文教育家朱德熙说“我们必须首先有一个认识,标点符号是文字里面的有机的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怎么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标点符号的多样性、丰富性会为文章增添许多内涵,鲁迅先生是一位很注重运用标点留白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很有意味的标点符号,它们的出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如,他的《祝福》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语句中间用了分号,表示句子前后是并列关系,此句有两个意思: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乞讨无果,暗示了世人无情;祥林嫂乞讨时间长,人心冷漠更进一层,通过分号前后“破碗”“竹竿”的描写,展现了祥林嫂沦为乞丐的可悲形象,用了一个冒号,得出总结句,整个句子是分总关系,让人不难想象出造成祥林嫂沦为乞丐的间接因素是当时世态炎凉,社会黑暗。
三、标点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特别是一些诗歌、散文、小说,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认真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熏陶,而且有助于他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除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深入分析之外,抓住文章中充分体现思想感情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体会、想象,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言语主体的心理轨迹,把握文本主旨,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中有句:“我……我……我丢了佛来恩节夫人的项链了。”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神态、情绪及心理状态作任何语言的赘述,但我们从两个表示语音断续的省略号中,不难想象玛蒂尔德张皇失措的神色、懊悔悲伤的表情和跌入谷底的心情。
又如,朦胧诗人王小妮的一首质朴隽永,清新淡雅的小诗《我向往一个地方》有这样几句:
我向往那个地方,我多想马上赶到那儿,在火盆里拨着烧土豆,静静地听老奶奶的故事,听林子和山风快乐的轰响,我向往向往那个地方……
不可否认的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义未尽,表示叙述完一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的沉默,省略号的运用将主人公深沉而炽热的感情层层推进,达到感情制高点,情感的潮水波澜起伏,最终化为隽永而深沉的静默,言有尽而意无穷,仅仅依靠文字是很难达成这样的效果。
由此看来,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情感信息的载体,很多标点符号的选用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都是作者匠心独具,深思熟虑的,这些标点符号不仅能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无限的情感。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时,要关注标点符号这个情感信息的载体,探求言语主体的内心世界这个“黑匣子”。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标点符号能疏通字句,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是传情达意的特殊“文字”,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斟酌文字和分析表达技巧,忽略标点符号价值的阅读教学也是不完整的,小标点、大智慧,作为教师,教学中唯有把标点符号作为阅读教学的抓手,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揣摩,感受标点带来的情感意蕴进而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才会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理解语文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