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对于儿童来说是更重要的。儿童掌握语言知识是与想象相关联的,语言是想象驱动的外化形式,想象是语言发展的思维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了培养想象力必须从基础的语言文字开始,这是出发点,也是归宿。《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这说明学习语言与激发想象二者是相依相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绝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培养想象力,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当然,抛开培养想象力,依靠“题海战术”训练语言的传统做法也是低效的,不可取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丰富语言、增强技能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一些不起眼的形象性词语,进行扩展想象,从而以小见大,理解文章主旨。而凭借这样细小的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如《珍珠鸟》一课,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珍珠鸟的不同动作,突出珍珠鸟的可爱。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想象小珍珠鸟啄我手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描述。孩子们有的说“小珍珠鸟啄了一下又逃走,过一会儿又悄悄地过来;有的说“小珍珠鸟一边啄还一边唧唧地叫着,似乎在跟我说话。”……这样就是对课文的补充。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大胆想象作者的神态是怎样的。
对比想象即把两件或多件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可把它放在不同时间、地点观察、比较,这样就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变化与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想象力。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对这样的语句“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让学生展开想象,缠足之前孙中山的姐姐会是怎样的?孩子们发挥想象的思维,有的说:“他的姐姐每天唱歌,还给孙中山讲故事。”有的说:“孙中山姐姐每天带着他做游戏,缠足之后,腿脚不方便了。”还有的说:“夏天的时候,姐姐到树上给孙中山着小鸟,缠足以后,再也不能捉小鸟了。”通过对比,学生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就能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精彩。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扑去以后的结果怎样呢?文章故意留下了悬念,按一般思维习惯,小羊一定会成为狼的腹中之物。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生的回答可能有:狼用力过猛,一下撞在大石头上;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猎人,小羊获救了,等等。只要说得合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开天辟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教学“化生万物”这一环节时,笔者設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活动: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现存的好多东西传说都是盘古身上化生而来,你能再想象一下吗? 学生的想象十分奇特,有的说:他的毛发变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装点着夜空;有的说:他的骨骼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头;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有趣的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中心。教学中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就能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如《郑成功》一文中的插图,主要是展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是对文中的 “郑成功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这一段描写的形象再现。教学时,教师可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学生闭上眼睛,一幅训练有素的战斗力强的军队画面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看图中郑成功的表情、目光、动作,想象他们此时在想什么,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学生体会到郑军官兵英勇奋战的精神 。
总之,想象可以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运用想象进行教学的老师就像是童话大师,每天都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童话世界,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保护并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拥有了继续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小中想大,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一些不起眼的形象性词语,进行扩展想象,从而以小见大,理解文章主旨。而凭借这样细小的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如《珍珠鸟》一课,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珍珠鸟的不同动作,突出珍珠鸟的可爱。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想象小珍珠鸟啄我手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描述。孩子们有的说“小珍珠鸟啄了一下又逃走,过一会儿又悄悄地过来;有的说“小珍珠鸟一边啄还一边唧唧地叫着,似乎在跟我说话。”……这样就是对课文的补充。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大胆想象作者的神态是怎样的。
二、同中想异,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对比想象即把两件或多件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可把它放在不同时间、地点观察、比较,这样就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变化与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想象力。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对这样的语句“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让学生展开想象,缠足之前孙中山的姐姐会是怎样的?孩子们发挥想象的思维,有的说:“他的姐姐每天唱歌,还给孙中山讲故事。”有的说:“孙中山姐姐每天带着他做游戏,缠足之后,腿脚不方便了。”还有的说:“夏天的时候,姐姐到树上给孙中山着小鸟,缠足以后,再也不能捉小鸟了。”通过对比,学生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就能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无中想有,培养学生的补充能力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精彩。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扑去以后的结果怎样呢?文章故意留下了悬念,按一般思维习惯,小羊一定会成为狼的腹中之物。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生的回答可能有:狼用力过猛,一下撞在大石头上;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猎人,小羊获救了,等等。只要说得合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开天辟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教学“化生万物”这一环节时,笔者設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活动: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现存的好多东西传说都是盘古身上化生而来,你能再想象一下吗? 学生的想象十分奇特,有的说:他的毛发变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装点着夜空;有的说:他的骨骼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头;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四、静中想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有趣的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中心。教学中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就能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如《郑成功》一文中的插图,主要是展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是对文中的 “郑成功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这一段描写的形象再现。教学时,教师可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学生闭上眼睛,一幅训练有素的战斗力强的军队画面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看图中郑成功的表情、目光、动作,想象他们此时在想什么,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学生体会到郑军官兵英勇奋战的精神 。
总之,想象可以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运用想象进行教学的老师就像是童话大师,每天都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童话世界,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保护并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拥有了继续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