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背景:
前段时间,中国教育界富有个性、敢于直言的代表人物纪宝成,他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话引起了社会对职业院校发展的极大关注。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现在的社会职务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他说:“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的。”的确,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成为无奈之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这还只是职业院校发展困境的一个方面。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职业院校的招生出现了困难。因为“招不到学生,国家就不给钱”,有的高职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频出,招生更加困难,这种恶性循环现象令人堪忧。
职业院校如何突围?如何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本期话题旨在给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职业院校突围,需要解决生源问题
纪宝成是一位曾经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领导者,也是一位职业教育的研究者,他对于职业教育的最直观的感受,其实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现在的职业教育还是纯粹的平民职业技能教育,还不是能够取得全社会各个阶层认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官员的孩子没有上职业院校的,说明“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不仅在民间有很大的市场,而且在精英阶层,在他们对后代的人生道路规划上,也还是以上名牌大学、走仕途路线为主的,而绝对不会以技能来立身。
多少年来,很多人一直在呼吁,要把中国的产品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推进,可是这个口号虽然喊得很响,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随着近年传统加工制造业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找工作的难度在加大,而一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又供不应求,原因何在?还是在于高职院校以及技工学院的招生质量存在问题。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报学校的时候,一般都是在高考录取一本和二本院校都没希望的情况下,或者学习成绩比较差,根本没有希望上一个好学校的前提下才会给孩子选择一个就业方向比较好的职业院校。实际上,这从生源质量方面就已经限制了人才培养的高度。
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多年不变,有些专业的设置不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导致学生毕业了,当年选择的专业已经成了冷门。比如,前些年比较火的计算机专业,近年已经成了市场上的“剩菜”,无人问津。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离真正的教改目标还相差甚远。
另外,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因为投入的不足,学校招生压力又大,在这种情况下,让校方安心从事教学改革而不担心生存压力是不可能的。每到招生季,职业院校的老师都背负着重重的招生压力,如此的教学环境,教师怎么能安心提高教学水平呢?
德国作为制造业发达国家,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虽然我们国家的财力和学生文化素质与他们有差距,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他们,那就是大力提高职业教育技能资格鉴定证书的含金量,让职业能力资格证书成为比一本院校毕业证还好用的敲门砖。只要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就不会成问题了。到那时候,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在职业院校的校园里看到官员们孩子的身影了。
谁上职业院校不重要,如何扶持才是关键
滨 兵〓〓〓〓〓〓〓〓〓
笔者是职业高中教师,很清楚就读职高的学生多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他们也多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进入,这些学生一部分会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而如果家里有些背景,哪怕成绩差些,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进入重点中学。据统计,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父母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统计结果无疑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的职业院校质量怎么样?这似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与普通高校显然是无法相比的。一方面是投入无法比,另一方面是教育质量无法比,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待遇无法比,职业院校毕业生恐怕连一些公务员考试的门槛都迈不过去。
官员的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有这么几个原因。其一,“官本位”思想严重。其二,权力得不到抑制。官员的孩子总会有办法远离职业院校,他们甚至可以出国就读。其三,职业院校学生前途渺茫,至少在政治前途上很难和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其四,毕业生在社会上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
谁家孩子上职业院校并不重要,即便是有一两个官员的孩子上职业院校,也改变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重要的是,如何扶持职业教育。首先,要增加投入,使职业院校能够很快“壮大”起来。其次,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使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在社会上大显身手,价值得到提升。再次,要扩大就业渠道,特别是要打破唯文凭的观念。不以文凭论英雄,这才是最重要的。
官员们的孩子不是职业院校的“救世主”,既然职业教育成为“平民教育”,那就让职业教育成为平民的“希望”,让他们上职业院校是主动选择了学校,而不是充满了无奈和辛酸。
职业院校的突围之道
付松聚〓〓〓〓〓〓〓〓〓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其一,职业教育模式千篇一律,办学特色匮乏。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专业设置都是无形遵循“中专学大专,大专学本科”的原则,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步高等学术教育的后尘,相互效仿,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都处于同一个层次,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我们经常看到某公司高薪难觅一高级技工的新闻。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当下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二,职业教育难以吸引民众,造成生源不足现象。由于民众对职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再加上民众和用人单位的“唯学历论”观念,也就出现了家长很少支持孩子到职业院校上学,即使有,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其三,职业教育受教育对象不均衡,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脱节。笔者对所在的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的一个班级进行了调查,几乎90%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而让人纠结的莫过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大部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差异太大,造成很多农村学生学有所成后不得不跻身轰轰烈烈的打工潮中,难以回本地发挥应有的专业技能。
结合以上现象,笔者认为职业院校要想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办学特色要明显,不求“大而全”,要求“专而精”。职业院校不能效仿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规模不求大,求特色促发展方能立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办学突出“质量”特色,努力打造区域性产业技术与管理、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和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与管理和质量检测检验技术方面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和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二是专业设置要灵活,要贴近实际。职业院校要考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设置要灵活多变,紧跟市场需求,要在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使其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利器。三是办学机制要多元,深化校区合作力度和深度。职业院校未来发展需要积极与社会经济发展实体进行多元合作,尤其在校区合作方面,力度和深度亟待加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鼓励校企合办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行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有机融合。今后,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背景,加大校企合作,这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要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责编:思 源
前段时间,中国教育界富有个性、敢于直言的代表人物纪宝成,他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话引起了社会对职业院校发展的极大关注。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现在的社会职务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他说:“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的。”的确,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成为无奈之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这还只是职业院校发展困境的一个方面。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职业院校的招生出现了困难。因为“招不到学生,国家就不给钱”,有的高职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频出,招生更加困难,这种恶性循环现象令人堪忧。
职业院校如何突围?如何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本期话题旨在给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职业院校突围,需要解决生源问题
纪宝成是一位曾经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领导者,也是一位职业教育的研究者,他对于职业教育的最直观的感受,其实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现在的职业教育还是纯粹的平民职业技能教育,还不是能够取得全社会各个阶层认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官员的孩子没有上职业院校的,说明“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不仅在民间有很大的市场,而且在精英阶层,在他们对后代的人生道路规划上,也还是以上名牌大学、走仕途路线为主的,而绝对不会以技能来立身。
多少年来,很多人一直在呼吁,要把中国的产品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推进,可是这个口号虽然喊得很响,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随着近年传统加工制造业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找工作的难度在加大,而一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又供不应求,原因何在?还是在于高职院校以及技工学院的招生质量存在问题。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报学校的时候,一般都是在高考录取一本和二本院校都没希望的情况下,或者学习成绩比较差,根本没有希望上一个好学校的前提下才会给孩子选择一个就业方向比较好的职业院校。实际上,这从生源质量方面就已经限制了人才培养的高度。
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多年不变,有些专业的设置不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导致学生毕业了,当年选择的专业已经成了冷门。比如,前些年比较火的计算机专业,近年已经成了市场上的“剩菜”,无人问津。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离真正的教改目标还相差甚远。
另外,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因为投入的不足,学校招生压力又大,在这种情况下,让校方安心从事教学改革而不担心生存压力是不可能的。每到招生季,职业院校的老师都背负着重重的招生压力,如此的教学环境,教师怎么能安心提高教学水平呢?
德国作为制造业发达国家,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虽然我们国家的财力和学生文化素质与他们有差距,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他们,那就是大力提高职业教育技能资格鉴定证书的含金量,让职业能力资格证书成为比一本院校毕业证还好用的敲门砖。只要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就不会成问题了。到那时候,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在职业院校的校园里看到官员们孩子的身影了。
谁上职业院校不重要,如何扶持才是关键
滨 兵〓〓〓〓〓〓〓〓〓
笔者是职业高中教师,很清楚就读职高的学生多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他们也多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进入,这些学生一部分会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而如果家里有些背景,哪怕成绩差些,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进入重点中学。据统计,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父母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统计结果无疑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的职业院校质量怎么样?这似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与普通高校显然是无法相比的。一方面是投入无法比,另一方面是教育质量无法比,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待遇无法比,职业院校毕业生恐怕连一些公务员考试的门槛都迈不过去。
官员的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有这么几个原因。其一,“官本位”思想严重。其二,权力得不到抑制。官员的孩子总会有办法远离职业院校,他们甚至可以出国就读。其三,职业院校学生前途渺茫,至少在政治前途上很难和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其四,毕业生在社会上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
谁家孩子上职业院校并不重要,即便是有一两个官员的孩子上职业院校,也改变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重要的是,如何扶持职业教育。首先,要增加投入,使职业院校能够很快“壮大”起来。其次,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使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在社会上大显身手,价值得到提升。再次,要扩大就业渠道,特别是要打破唯文凭的观念。不以文凭论英雄,这才是最重要的。
官员们的孩子不是职业院校的“救世主”,既然职业教育成为“平民教育”,那就让职业教育成为平民的“希望”,让他们上职业院校是主动选择了学校,而不是充满了无奈和辛酸。
职业院校的突围之道
付松聚〓〓〓〓〓〓〓〓〓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其一,职业教育模式千篇一律,办学特色匮乏。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专业设置都是无形遵循“中专学大专,大专学本科”的原则,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步高等学术教育的后尘,相互效仿,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都处于同一个层次,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我们经常看到某公司高薪难觅一高级技工的新闻。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当下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二,职业教育难以吸引民众,造成生源不足现象。由于民众对职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再加上民众和用人单位的“唯学历论”观念,也就出现了家长很少支持孩子到职业院校上学,即使有,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其三,职业教育受教育对象不均衡,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脱节。笔者对所在的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的一个班级进行了调查,几乎90%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而让人纠结的莫过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大部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差异太大,造成很多农村学生学有所成后不得不跻身轰轰烈烈的打工潮中,难以回本地发挥应有的专业技能。
结合以上现象,笔者认为职业院校要想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办学特色要明显,不求“大而全”,要求“专而精”。职业院校不能效仿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规模不求大,求特色促发展方能立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办学突出“质量”特色,努力打造区域性产业技术与管理、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和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与管理和质量检测检验技术方面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和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二是专业设置要灵活,要贴近实际。职业院校要考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设置要灵活多变,紧跟市场需求,要在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使其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利器。三是办学机制要多元,深化校区合作力度和深度。职业院校未来发展需要积极与社会经济发展实体进行多元合作,尤其在校区合作方面,力度和深度亟待加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鼓励校企合办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行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有机融合。今后,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背景,加大校企合作,这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要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