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法为清官太医汪昂据苏轼、王畿、袁黄等的养生功法改编而成,见于其所著的《勿药元诠》,简便易行,更显精要。
一、调息的意义
调息是传统养生修持的三大基本内容之一(调身、调息、调心)。这里所论述的调息法,虽然是医家的内容,但应该说是基础的入门功法。通过调息训练可达到宁心养神的养生功效。
许多喜欢传统养生的朋友抱怨自己经过一段很努力的入静训练,但心总是难以静下来。原因多是将调息训练给忽略了。为什么调息能静下心来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心息相依,息调则心定。古人说:“息不调则心不定。”这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是有体会的。比如你经过一次较剧烈的运动后,在喘大气之时,心脏跳动是加快的。而我们平时情绪紧张之时,心跳加快,呼吸也会开始变得粗重。呼吸均匀时,人的心情也会恬然舒适。所以,我们要让心静下来,从息上下工夫,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2 以一念代万念。守息,可以让我们的意识专注于呼吸上,而其他杂念自然就消除了。这有利于人静。到了虚极静笃,人于先天虚无状态,才能明辨水源清浊,收心是很重要的一环。调息可锁心猿,收意马。这就是调息的意义所在。
二、调息之法解析
1 要求:目视鼻端,自数出入息,至人之息以踵。
这就是要求凝神于鼻端前方的虚空处。具体方法是两眼垂帘,微闭,但不全闭,眼中留一线光,以眼前一片朦胧、模糊、虚白的效果为度。所视部位是在鼻子前约一寸左右的地方。数自己的出入之息。
“踵”是指脚跟。但“踵”在这里应是“根”的意思。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息息归根。根指哪呢?其实,这里应该是指命门。在命门穴与肚脐(神阙穴)连线的离前三分、离后七分的那个点上。要求让绵绵之息息息归于命门。
2 调息方法:
(1)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务令调适。
功法本身对练功的时间没有限制,任何休息的时候均可放松下来行功。但最好每天练功的时间固定。随便而坐,说明对坐姿没有特殊的要求,不一定要盘坐,自然坐好就行。但一定要身体端直,解衣宽带,使经络顺畅,气血就能自然顺畅地流通,“形正则气顺”。形不但要正,还要保证身体的放松。“务令调适”,就是指不要急于练功,待全身都处在一种放松舒适的怡然状态,这时再开始练功。
(2)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
口中舌搅数遍,古人也称为“赤龙搅海”,就是让舌头搅下颚处、下牙以内的空腔处。此处古人称为华池。搅动数次后,微微张口,想着全身的病浊之气从口中微微呵出,呵的时候要轻,要自然,不要出声,以耳中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为度。次数可以是三五次,或是一两次。至口中感觉清淡无味,甚至微微发甜之时为止。
(3)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微微闭合,令意念朦胧。
叩齿,就是上下牙互相敲击。数通,就是数遍。一般以三十六次为准。舌头抵住上齿龈,即上牙后有一排似牙印的凹陷处。这里要注意,抵住要自然,要松,不要用力去顶。唇齿相着,是说上下牙自然闭合,上下唇自然闭合,但不要用力咬紧牙关。然后是两目垂帘,观鼻前虚空朦胧之白。
(4)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而出,或数息而入,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
这里要做到呼吸不喘不粗,缓、细、匀、长。开始数呼吸的次数,从一至百或至千。一呼一吸为一息。你可以只注意呼气,而不管吸气;也可以只注意吸气,而不管呼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次数上,以免心气散乱。直到心息相依、杂念不生的时候,就停下不数,任其自然而入静。
功法中提到的“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就是要让心中只有数息一念,勿生杂念。但很多人看到这里,把数呼吸的次数当成重点,这是不正确的理解。数呼吸,实际是让你心不生杂念,让心停在观息上。就是观照自己的呼吸,细细去品味呼吸出入绵绵之意境。而不是担心有没有数错数漏。数数是为了一心不乱,并不是功法要求之核心。故在心息相依之时,要放弃不数,只是观息绵绵之境。在绵绵之息相中,其实身心已经静下来,进入了深层次的人静状态。这里强调在此阶段中,“坐久愈妙”,以久坐,随意而无心地去观照静中的一切意境。境自心动,我心不染不随,只有空明,像一潭静水一样。
(5)如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
这里强调的是练完功后,不要快速起身,要慢慢地将手脚舒展开来,等慢慢活动开了再起身。若突然起身,可能会有头晕眼花等现象。另外还要勤于习练。
(6)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音,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
呼吸的四相:
风相: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呼吸不畅,这都属于喘相。
气相: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调息的目的就是把风相、喘相、气相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调节到息相上来。
“六然四看”与哲理养生
楼宇烈
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养生,涉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简单说来,就是你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那么什么叫悟呢?
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夫之,他提出了一些哲理养生的说法,叫做“六然四看”。
“六然”是指什么呢?
第一,自处超然。自处就是自己对待自己。自己怎么样来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态度要超然,也就是说,要达观、豁达。
第二,处人蔼然。就是说对人要和气,与人为善。
第三,无事澄然。没有事情的时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宁静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事的时候要非常宁静。如果说白处超然有点淡泊的意思,无事澄然就是宁静,宁静就可以致远。
第四,处事断然。就是处事要有决断,不能优柔寡断、犹犹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说得意的时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时候要泰然处之,别看得那么重。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六个“然”,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还有“四看”。这“四看”,其实也很有意思。看什么?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见识: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见识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这“四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很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这些都是在较高的思想层面上来讲的,因此叫做哲理养生。
一、调息的意义
调息是传统养生修持的三大基本内容之一(调身、调息、调心)。这里所论述的调息法,虽然是医家的内容,但应该说是基础的入门功法。通过调息训练可达到宁心养神的养生功效。
许多喜欢传统养生的朋友抱怨自己经过一段很努力的入静训练,但心总是难以静下来。原因多是将调息训练给忽略了。为什么调息能静下心来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心息相依,息调则心定。古人说:“息不调则心不定。”这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是有体会的。比如你经过一次较剧烈的运动后,在喘大气之时,心脏跳动是加快的。而我们平时情绪紧张之时,心跳加快,呼吸也会开始变得粗重。呼吸均匀时,人的心情也会恬然舒适。所以,我们要让心静下来,从息上下工夫,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2 以一念代万念。守息,可以让我们的意识专注于呼吸上,而其他杂念自然就消除了。这有利于人静。到了虚极静笃,人于先天虚无状态,才能明辨水源清浊,收心是很重要的一环。调息可锁心猿,收意马。这就是调息的意义所在。
二、调息之法解析
1 要求:目视鼻端,自数出入息,至人之息以踵。
这就是要求凝神于鼻端前方的虚空处。具体方法是两眼垂帘,微闭,但不全闭,眼中留一线光,以眼前一片朦胧、模糊、虚白的效果为度。所视部位是在鼻子前约一寸左右的地方。数自己的出入之息。
“踵”是指脚跟。但“踵”在这里应是“根”的意思。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息息归根。根指哪呢?其实,这里应该是指命门。在命门穴与肚脐(神阙穴)连线的离前三分、离后七分的那个点上。要求让绵绵之息息息归于命门。
2 调息方法:
(1)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务令调适。
功法本身对练功的时间没有限制,任何休息的时候均可放松下来行功。但最好每天练功的时间固定。随便而坐,说明对坐姿没有特殊的要求,不一定要盘坐,自然坐好就行。但一定要身体端直,解衣宽带,使经络顺畅,气血就能自然顺畅地流通,“形正则气顺”。形不但要正,还要保证身体的放松。“务令调适”,就是指不要急于练功,待全身都处在一种放松舒适的怡然状态,这时再开始练功。
(2)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
口中舌搅数遍,古人也称为“赤龙搅海”,就是让舌头搅下颚处、下牙以内的空腔处。此处古人称为华池。搅动数次后,微微张口,想着全身的病浊之气从口中微微呵出,呵的时候要轻,要自然,不要出声,以耳中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为度。次数可以是三五次,或是一两次。至口中感觉清淡无味,甚至微微发甜之时为止。
(3)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微微闭合,令意念朦胧。
叩齿,就是上下牙互相敲击。数通,就是数遍。一般以三十六次为准。舌头抵住上齿龈,即上牙后有一排似牙印的凹陷处。这里要注意,抵住要自然,要松,不要用力去顶。唇齿相着,是说上下牙自然闭合,上下唇自然闭合,但不要用力咬紧牙关。然后是两目垂帘,观鼻前虚空朦胧之白。
(4)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而出,或数息而入,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
这里要做到呼吸不喘不粗,缓、细、匀、长。开始数呼吸的次数,从一至百或至千。一呼一吸为一息。你可以只注意呼气,而不管吸气;也可以只注意吸气,而不管呼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次数上,以免心气散乱。直到心息相依、杂念不生的时候,就停下不数,任其自然而入静。
功法中提到的“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就是要让心中只有数息一念,勿生杂念。但很多人看到这里,把数呼吸的次数当成重点,这是不正确的理解。数呼吸,实际是让你心不生杂念,让心停在观息上。就是观照自己的呼吸,细细去品味呼吸出入绵绵之意境。而不是担心有没有数错数漏。数数是为了一心不乱,并不是功法要求之核心。故在心息相依之时,要放弃不数,只是观息绵绵之境。在绵绵之息相中,其实身心已经静下来,进入了深层次的人静状态。这里强调在此阶段中,“坐久愈妙”,以久坐,随意而无心地去观照静中的一切意境。境自心动,我心不染不随,只有空明,像一潭静水一样。
(5)如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
这里强调的是练完功后,不要快速起身,要慢慢地将手脚舒展开来,等慢慢活动开了再起身。若突然起身,可能会有头晕眼花等现象。另外还要勤于习练。
(6)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音,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
呼吸的四相:
风相: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呼吸不畅,这都属于喘相。
气相: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调息的目的就是把风相、喘相、气相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调节到息相上来。
“六然四看”与哲理养生
楼宇烈
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养生,涉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简单说来,就是你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那么什么叫悟呢?
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夫之,他提出了一些哲理养生的说法,叫做“六然四看”。
“六然”是指什么呢?
第一,自处超然。自处就是自己对待自己。自己怎么样来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态度要超然,也就是说,要达观、豁达。
第二,处人蔼然。就是说对人要和气,与人为善。
第三,无事澄然。没有事情的时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宁静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事的时候要非常宁静。如果说白处超然有点淡泊的意思,无事澄然就是宁静,宁静就可以致远。
第四,处事断然。就是处事要有决断,不能优柔寡断、犹犹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说得意的时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时候要泰然处之,别看得那么重。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六个“然”,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还有“四看”。这“四看”,其实也很有意思。看什么?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见识: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见识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这“四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很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这些都是在较高的思想层面上来讲的,因此叫做哲理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