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太糟,我们不如另造一个。”
这句话出现在《迷走·神经》的封面、扉页和内文故事中。btr说,他一直很喜欢保罗·奥斯特在《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里的一段话:“当一个人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只要这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现实也就不再存在。”
因此,另造一个世界便等同于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创作一本小说。如果它足够精彩,让读者能投身其中,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慰藉。于是,在btr的创作下,读者们有幸感知到《迷走·神经》里呈现的一段一段的,光怪陆离的,跳跃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故事。
数字与文字,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btr,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名字。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btr的认识,也可以引用这句话来说明。而他自己的解读是这样的:“btr是‘不同人’的拼音缩写。不同人对于btr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btr就是‘不同人’的意思,还有一些不同人认为btr是变态人、鼻涕人、本土人、白条肉……有一个相对比较老实的,说btr是‘before the rain’——一部马其顿电影的首字母缩写。”
在正式投身文字工作之前,btr从事了十年的财务工作。他从小学得最好的科目便是数学。对此,btr还带点调侃地说,“我还挺喜欢会计、挺喜欢玩弄数字的,我相信自己大概是所有中国写作者中Excel水平最高的。”
然而,擅长数学,爱好玩弄数字的btr最大的乐趣还是文字。“相比数学之精确,文字大概是模糊而暧昧的。可能是长大之后越来越觉得确凿无疑的东西总不如模糊暧昧的东西有意思吧。所以,写作的诱惑更大,而写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最终觉得最好的平衡方法就是只取其一 ——便辞职去了《天南》文学双月刊当编辑,同时写作。”
2011年,btr辞掉了财务工作,利用工作的空窗期,选择去旅行。大多数人旅行的意义,便是能够在生活、工作之间找到一个空隙,去感受自然,放松自我。btr的旅行,却有另外一层意义,与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旅行可以拓展视野,看见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对于创作而言是类似的。创作是一种思想的旅行,虚构写作就是看见更多可能的现实。”
数字,文字,外加旅行。在btr的世界里,数字与文字从来都不是冲突的,可以精于数字研究,但同样可以在文字上倾注感情与心血。同样,工作与生活,也是不冲突的。工作之余,生活以外,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例如旅行),去开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近一年的时间里,btr也有发自内心的感慨:“文艺青年要真的是一种职业就好了——不过还是《迷走·神经》里的职业睡眠人更省力一些。目前来看,生活比以前有意思多了,毕竟是在做自己很喜欢做的事。”
迷走、走神,于“魔都”
按照btr的拆解,《迷走·神经》是个很有粘性的书名。四个字好像在互相勾搭一样,有迷走、走神、神经多种搭配法。看似在玩文字花样,也确实是。不过,在拆解文字之外,btr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实是这种纠缠,神经质,又很理所当然的状态。
迷,走,迷走,走神,神经,正是在快速的城市生活下前进与后退的人,每天需要经历的过程。无独有偶。
btr说:“对我来说,记录生活始终是生活的重要乐趣之一。创作这部作品,最大的、最直接的心愿是读者能够在书里找到城市生活的共同经验,能会心一笑就好。”
《迷走·神经》是btr的都市短篇故事集,由24幅手绘图加上89则短篇故事构成。其中的手绘插画,其实是btr在2008~2010年间于上海Nap Café的留言本上随手乱画的涂鸦。因为与那家咖啡馆的老板是好友,所以btr经常会窝在那儿无所事事,“这种状态下的涂鸦有点像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分析,或者精神病患自我疗愈式的创作”。
btr说,这些故事的灵感来自上海这座城市,或者说来自城市生活。“我大概是一个很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尤其是上海。这不仅因为上海是故乡,而且因为这个城市丰富、有趣、包容,而且经常出人意料。写这些故事,多数是因为亲身遇见的人或事给予的灵感。比如《下棋》那篇,里面提到的绿房子就在莫干山路、昌化路路口,那个街区的人们生活悠闲,甚至会在路边打麻将,就好像这部分的城市有另一个自身的时间、与这个城市的官方时间有时差一样。于是我便虚构出一个以把棋子下到阳光里为胜的棋局。”
从btr的微博和豆瓣小站中,可以看出他去过许多地方,国内国外,在整个世界游荡,然后把整个世界呈现、装载在他的文字里。但从《迷走·神经》这部作品中又可以读出来,他对上海这座“魔都”的专注,是其它城市、其它国度无法超越的。或者是因为生于上海,成长于上海的缘故。“我觉得上海就好像有多重时空一样:不同人群可能过着迥异的生活,却共同拥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每个街区又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甚至自己的时间。到处有故事,到处有传奇——至少可以给予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所以,btr从来都是坐不住的。城市生活每天都是重复不变的,又每分每秒都是变更的,他必须构造一些故事。《迷走·神经》里的小故事,是直接描述、又是在想象世界里杜撰的都市男女行走、搭车、睡梦、饮食、情绪的一幕幕,是现实、梦幻里的你我他的孤独、爱恋和聚散。
和“魔都”一样,《迷走·神经》是一本充满“魔”性的小书,暧昧、迷糊、纠缠,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在读者看来,这些故事难免有些“古怪”。对此,btr解释,“故事只能由故事本身来定义,或者说,故事恰恰因为无法定义而成为了故事。‘古怪’只是一个标签。我觉得好的故事应该是复杂、难解、微妙的,应该是标签或类别差一点能够得着但最终没有成功的。”
关于这本书,大家还是处于明白与不明白之间,才算是真正的读懂。书评人黄集伟说这本书是“一种来自思绪褶皱里的窸窸窣窣,一种来自幻觉旮旯里的唧唧歪歪……这些似无还有,似有还无迷走神经般隐蔽微弱但却永在游走着的聪慧和狡黠,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角。是,它有点神经质,可清澈见底。” btr与“Alter-ego”——阿傻
在《迷走·神经》的后记里,读者可以认识到阿傻。在创造完故事后,btr给阿傻打了电话,邀请阿傻为他的作品写一篇后记。当时,阿傻正在做梦,梦见成都双流老妈兔头馆里热气腾腾的石锅青峰。
“后记是干吗的啊?”阿傻问。
“指点迷津咯。”btr不假思索地回答。
“可这本书不是要指点人迷路的么?”阿傻继续问。
“对是对,但即使迷路的人,也会想知道自己在哪里,也想有一种‘自己只是在大多数人都不在的地方’那样的感觉啊。”
如果旨在关注《迷走·神经》的最终意图,btr说,后记题为“走神迷津”,其实是“迷走神经”的一个文字游戏,意图是凸显后记之“指路”功效与全书之“迷路”特质的冲突——最后就成了“指点迷路”了。
不过,大家最感兴趣的落脚点是在“阿傻”身上。阿傻,很轻易地就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是具有强大吸引力量的。“阿傻是谁?”“阿傻与btr之间是有怎样的联系?”“阿傻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叫做阿傻?”……这些问题,是看完后记,大家都想了解的。
阿傻,像他制造的故事一样,也发生在你的想象之外。
“阿傻是我想象中的朋友,如果觉得想象中的东西都不存在的话,那么阿傻并不存在,虽然他也有一个叫‘我不是阿傻’的新浪微博。阿傻是我的Alter-ego,所以我也是他的Alter-ego。”
Alter-ego用法语翻译过来,是“密我,另一个我”的意思。用阿傻的微博介绍语来描述他最准确:“我不是 你以为 的那个谁 以为的 那个我 认识的 那个谁 喜欢谈论的 那个他。”
记录生活始终是生活的重要乐趣之一
《迷走·神经》的最后,还附有《城市“迷走症”患者症状自查表》。百度上释义,“城市迷走症”,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表现出的迷走生活状态,迷走现象几乎成了都市人的共性,很多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使人陷入麻木的状态。刷微博;走进电梯在里面待好一会儿发现电梯没动,原来是忘了按下楼层按钮;坐了几站地铁或公交后,听到报站才反应过来竟然坐错了方向……这些行为是很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经历过的,但由于我们甚少在意,甚少记录,所以难以自查。幸而有btr,他通过观察,进行总结,并最终记录下来,给这类人群一个对这些行为的解释空间。
btr坦言,他自己也是一个城市“迷走症”患者。“城市生活的日常性常常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惯性,在那种惯性之中,一些本该有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无意识的行为。我希望通过这些症状可以找到同类,他们应该就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这本书本身可视为‘精神的迷走’。”
这些日子,btr与字节社合作出版了第二本电子书《迷你:第二季》,每周更新七篇100字左右的微小说或诗歌。同时,他也在打算写一些更长的(比如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
《圣经·传道书》里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旧事可以有新的写法。迷走在都市生活的长长短短的时间里,brt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站在都市的白天与黑夜里,创造离奇、怪诞故事,创作一些新鲜、有趣的小说,供给给迷走的人们,用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一瞬,一闪,一念,都要记录,也就足已构成我们每天置身其中的这个大世界。
这句话出现在《迷走·神经》的封面、扉页和内文故事中。btr说,他一直很喜欢保罗·奥斯特在《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里的一段话:“当一个人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只要这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现实也就不再存在。”
因此,另造一个世界便等同于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创作一本小说。如果它足够精彩,让读者能投身其中,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慰藉。于是,在btr的创作下,读者们有幸感知到《迷走·神经》里呈现的一段一段的,光怪陆离的,跳跃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故事。
数字与文字,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btr,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名字。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btr的认识,也可以引用这句话来说明。而他自己的解读是这样的:“btr是‘不同人’的拼音缩写。不同人对于btr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btr就是‘不同人’的意思,还有一些不同人认为btr是变态人、鼻涕人、本土人、白条肉……有一个相对比较老实的,说btr是‘before the rain’——一部马其顿电影的首字母缩写。”
在正式投身文字工作之前,btr从事了十年的财务工作。他从小学得最好的科目便是数学。对此,btr还带点调侃地说,“我还挺喜欢会计、挺喜欢玩弄数字的,我相信自己大概是所有中国写作者中Excel水平最高的。”
然而,擅长数学,爱好玩弄数字的btr最大的乐趣还是文字。“相比数学之精确,文字大概是模糊而暧昧的。可能是长大之后越来越觉得确凿无疑的东西总不如模糊暧昧的东西有意思吧。所以,写作的诱惑更大,而写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最终觉得最好的平衡方法就是只取其一 ——便辞职去了《天南》文学双月刊当编辑,同时写作。”
2011年,btr辞掉了财务工作,利用工作的空窗期,选择去旅行。大多数人旅行的意义,便是能够在生活、工作之间找到一个空隙,去感受自然,放松自我。btr的旅行,却有另外一层意义,与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旅行可以拓展视野,看见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对于创作而言是类似的。创作是一种思想的旅行,虚构写作就是看见更多可能的现实。”
数字,文字,外加旅行。在btr的世界里,数字与文字从来都不是冲突的,可以精于数字研究,但同样可以在文字上倾注感情与心血。同样,工作与生活,也是不冲突的。工作之余,生活以外,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例如旅行),去开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近一年的时间里,btr也有发自内心的感慨:“文艺青年要真的是一种职业就好了——不过还是《迷走·神经》里的职业睡眠人更省力一些。目前来看,生活比以前有意思多了,毕竟是在做自己很喜欢做的事。”
迷走、走神,于“魔都”
按照btr的拆解,《迷走·神经》是个很有粘性的书名。四个字好像在互相勾搭一样,有迷走、走神、神经多种搭配法。看似在玩文字花样,也确实是。不过,在拆解文字之外,btr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实是这种纠缠,神经质,又很理所当然的状态。
迷,走,迷走,走神,神经,正是在快速的城市生活下前进与后退的人,每天需要经历的过程。无独有偶。
btr说:“对我来说,记录生活始终是生活的重要乐趣之一。创作这部作品,最大的、最直接的心愿是读者能够在书里找到城市生活的共同经验,能会心一笑就好。”
《迷走·神经》是btr的都市短篇故事集,由24幅手绘图加上89则短篇故事构成。其中的手绘插画,其实是btr在2008~2010年间于上海Nap Café的留言本上随手乱画的涂鸦。因为与那家咖啡馆的老板是好友,所以btr经常会窝在那儿无所事事,“这种状态下的涂鸦有点像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分析,或者精神病患自我疗愈式的创作”。
btr说,这些故事的灵感来自上海这座城市,或者说来自城市生活。“我大概是一个很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尤其是上海。这不仅因为上海是故乡,而且因为这个城市丰富、有趣、包容,而且经常出人意料。写这些故事,多数是因为亲身遇见的人或事给予的灵感。比如《下棋》那篇,里面提到的绿房子就在莫干山路、昌化路路口,那个街区的人们生活悠闲,甚至会在路边打麻将,就好像这部分的城市有另一个自身的时间、与这个城市的官方时间有时差一样。于是我便虚构出一个以把棋子下到阳光里为胜的棋局。”
从btr的微博和豆瓣小站中,可以看出他去过许多地方,国内国外,在整个世界游荡,然后把整个世界呈现、装载在他的文字里。但从《迷走·神经》这部作品中又可以读出来,他对上海这座“魔都”的专注,是其它城市、其它国度无法超越的。或者是因为生于上海,成长于上海的缘故。“我觉得上海就好像有多重时空一样:不同人群可能过着迥异的生活,却共同拥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每个街区又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甚至自己的时间。到处有故事,到处有传奇——至少可以给予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所以,btr从来都是坐不住的。城市生活每天都是重复不变的,又每分每秒都是变更的,他必须构造一些故事。《迷走·神经》里的小故事,是直接描述、又是在想象世界里杜撰的都市男女行走、搭车、睡梦、饮食、情绪的一幕幕,是现实、梦幻里的你我他的孤独、爱恋和聚散。
和“魔都”一样,《迷走·神经》是一本充满“魔”性的小书,暧昧、迷糊、纠缠,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在读者看来,这些故事难免有些“古怪”。对此,btr解释,“故事只能由故事本身来定义,或者说,故事恰恰因为无法定义而成为了故事。‘古怪’只是一个标签。我觉得好的故事应该是复杂、难解、微妙的,应该是标签或类别差一点能够得着但最终没有成功的。”
关于这本书,大家还是处于明白与不明白之间,才算是真正的读懂。书评人黄集伟说这本书是“一种来自思绪褶皱里的窸窸窣窣,一种来自幻觉旮旯里的唧唧歪歪……这些似无还有,似有还无迷走神经般隐蔽微弱但却永在游走着的聪慧和狡黠,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角。是,它有点神经质,可清澈见底。” btr与“Alter-ego”——阿傻
在《迷走·神经》的后记里,读者可以认识到阿傻。在创造完故事后,btr给阿傻打了电话,邀请阿傻为他的作品写一篇后记。当时,阿傻正在做梦,梦见成都双流老妈兔头馆里热气腾腾的石锅青峰。
“后记是干吗的啊?”阿傻问。
“指点迷津咯。”btr不假思索地回答。
“可这本书不是要指点人迷路的么?”阿傻继续问。
“对是对,但即使迷路的人,也会想知道自己在哪里,也想有一种‘自己只是在大多数人都不在的地方’那样的感觉啊。”
如果旨在关注《迷走·神经》的最终意图,btr说,后记题为“走神迷津”,其实是“迷走神经”的一个文字游戏,意图是凸显后记之“指路”功效与全书之“迷路”特质的冲突——最后就成了“指点迷路”了。
不过,大家最感兴趣的落脚点是在“阿傻”身上。阿傻,很轻易地就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是具有强大吸引力量的。“阿傻是谁?”“阿傻与btr之间是有怎样的联系?”“阿傻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叫做阿傻?”……这些问题,是看完后记,大家都想了解的。
阿傻,像他制造的故事一样,也发生在你的想象之外。
“阿傻是我想象中的朋友,如果觉得想象中的东西都不存在的话,那么阿傻并不存在,虽然他也有一个叫‘我不是阿傻’的新浪微博。阿傻是我的Alter-ego,所以我也是他的Alter-ego。”
Alter-ego用法语翻译过来,是“密我,另一个我”的意思。用阿傻的微博介绍语来描述他最准确:“我不是 你以为 的那个谁 以为的 那个我 认识的 那个谁 喜欢谈论的 那个他。”
记录生活始终是生活的重要乐趣之一
《迷走·神经》的最后,还附有《城市“迷走症”患者症状自查表》。百度上释义,“城市迷走症”,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表现出的迷走生活状态,迷走现象几乎成了都市人的共性,很多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使人陷入麻木的状态。刷微博;走进电梯在里面待好一会儿发现电梯没动,原来是忘了按下楼层按钮;坐了几站地铁或公交后,听到报站才反应过来竟然坐错了方向……这些行为是很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经历过的,但由于我们甚少在意,甚少记录,所以难以自查。幸而有btr,他通过观察,进行总结,并最终记录下来,给这类人群一个对这些行为的解释空间。
btr坦言,他自己也是一个城市“迷走症”患者。“城市生活的日常性常常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惯性,在那种惯性之中,一些本该有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无意识的行为。我希望通过这些症状可以找到同类,他们应该就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这本书本身可视为‘精神的迷走’。”
这些日子,btr与字节社合作出版了第二本电子书《迷你:第二季》,每周更新七篇100字左右的微小说或诗歌。同时,他也在打算写一些更长的(比如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
《圣经·传道书》里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旧事可以有新的写法。迷走在都市生活的长长短短的时间里,brt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站在都市的白天与黑夜里,创造离奇、怪诞故事,创作一些新鲜、有趣的小说,供给给迷走的人们,用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一瞬,一闪,一念,都要记录,也就足已构成我们每天置身其中的这个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