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r:传奇的都市迷走他要另造一个世界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aini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太糟,我们不如另造一个。”
  这句话出现在《迷走·神经》的封面、扉页和内文故事中。btr说,他一直很喜欢保罗·奥斯特在《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里的一段话:“当一个人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只要这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现实也就不再存在。”
  因此,另造一个世界便等同于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创作一本小说。如果它足够精彩,让读者能投身其中,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慰藉。于是,在btr的创作下,读者们有幸感知到《迷走·神经》里呈现的一段一段的,光怪陆离的,跳跃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故事。
  数字与文字,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btr,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名字。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btr的认识,也可以引用这句话来说明。而他自己的解读是这样的:“btr是‘不同人’的拼音缩写。不同人对于btr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btr就是‘不同人’的意思,还有一些不同人认为btr是变态人、鼻涕人、本土人、白条肉……有一个相对比较老实的,说btr是‘before the rain’——一部马其顿电影的首字母缩写。”
  在正式投身文字工作之前,btr从事了十年的财务工作。他从小学得最好的科目便是数学。对此,btr还带点调侃地说,“我还挺喜欢会计、挺喜欢玩弄数字的,我相信自己大概是所有中国写作者中Excel水平最高的。”
  然而,擅长数学,爱好玩弄数字的btr最大的乐趣还是文字。“相比数学之精确,文字大概是模糊而暧昧的。可能是长大之后越来越觉得确凿无疑的东西总不如模糊暧昧的东西有意思吧。所以,写作的诱惑更大,而写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最终觉得最好的平衡方法就是只取其一 ——便辞职去了《天南》文学双月刊当编辑,同时写作。”
  2011年,btr辞掉了财务工作,利用工作的空窗期,选择去旅行。大多数人旅行的意义,便是能够在生活、工作之间找到一个空隙,去感受自然,放松自我。btr的旅行,却有另外一层意义,与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旅行可以拓展视野,看见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对于创作而言是类似的。创作是一种思想的旅行,虚构写作就是看见更多可能的现实。”
  数字,文字,外加旅行。在btr的世界里,数字与文字从来都不是冲突的,可以精于数字研究,但同样可以在文字上倾注感情与心血。同样,工作与生活,也是不冲突的。工作之余,生活以外,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例如旅行),去开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近一年的时间里,btr也有发自内心的感慨:“文艺青年要真的是一种职业就好了——不过还是《迷走·神经》里的职业睡眠人更省力一些。目前来看,生活比以前有意思多了,毕竟是在做自己很喜欢做的事。”
  迷走、走神,于“魔都”
  按照btr的拆解,《迷走·神经》是个很有粘性的书名。四个字好像在互相勾搭一样,有迷走、走神、神经多种搭配法。看似在玩文字花样,也确实是。不过,在拆解文字之外,btr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实是这种纠缠,神经质,又很理所当然的状态。
  迷,走,迷走,走神,神经,正是在快速的城市生活下前进与后退的人,每天需要经历的过程。无独有偶。
  btr说:“对我来说,记录生活始终是生活的重要乐趣之一。创作这部作品,最大的、最直接的心愿是读者能够在书里找到城市生活的共同经验,能会心一笑就好。”
  《迷走·神经》是btr的都市短篇故事集,由24幅手绘图加上89则短篇故事构成。其中的手绘插画,其实是btr在2008~2010年间于上海Nap Café的留言本上随手乱画的涂鸦。因为与那家咖啡馆的老板是好友,所以btr经常会窝在那儿无所事事,“这种状态下的涂鸦有点像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分析,或者精神病患自我疗愈式的创作”。
  btr说,这些故事的灵感来自上海这座城市,或者说来自城市生活。“我大概是一个很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尤其是上海。这不仅因为上海是故乡,而且因为这个城市丰富、有趣、包容,而且经常出人意料。写这些故事,多数是因为亲身遇见的人或事给予的灵感。比如《下棋》那篇,里面提到的绿房子就在莫干山路、昌化路路口,那个街区的人们生活悠闲,甚至会在路边打麻将,就好像这部分的城市有另一个自身的时间、与这个城市的官方时间有时差一样。于是我便虚构出一个以把棋子下到阳光里为胜的棋局。”
  从btr的微博和豆瓣小站中,可以看出他去过许多地方,国内国外,在整个世界游荡,然后把整个世界呈现、装载在他的文字里。但从《迷走·神经》这部作品中又可以读出来,他对上海这座“魔都”的专注,是其它城市、其它国度无法超越的。或者是因为生于上海,成长于上海的缘故。“我觉得上海就好像有多重时空一样:不同人群可能过着迥异的生活,却共同拥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每个街区又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甚至自己的时间。到处有故事,到处有传奇——至少可以给予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所以,btr从来都是坐不住的。城市生活每天都是重复不变的,又每分每秒都是变更的,他必须构造一些故事。《迷走·神经》里的小故事,是直接描述、又是在想象世界里杜撰的都市男女行走、搭车、睡梦、饮食、情绪的一幕幕,是现实、梦幻里的你我他的孤独、爱恋和聚散。
  和“魔都”一样,《迷走·神经》是一本充满“魔”性的小书,暧昧、迷糊、纠缠,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在读者看来,这些故事难免有些“古怪”。对此,btr解释,“故事只能由故事本身来定义,或者说,故事恰恰因为无法定义而成为了故事。‘古怪’只是一个标签。我觉得好的故事应该是复杂、难解、微妙的,应该是标签或类别差一点能够得着但最终没有成功的。”
  关于这本书,大家还是处于明白与不明白之间,才算是真正的读懂。书评人黄集伟说这本书是“一种来自思绪褶皱里的窸窸窣窣,一种来自幻觉旮旯里的唧唧歪歪……这些似无还有,似有还无迷走神经般隐蔽微弱但却永在游走着的聪慧和狡黠,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角。是,它有点神经质,可清澈见底。”   btr与“Alter-ego”——阿傻
  在《迷走·神经》的后记里,读者可以认识到阿傻。在创造完故事后,btr给阿傻打了电话,邀请阿傻为他的作品写一篇后记。当时,阿傻正在做梦,梦见成都双流老妈兔头馆里热气腾腾的石锅青峰。
  “后记是干吗的啊?”阿傻问。
  “指点迷津咯。”btr不假思索地回答。
  “可这本书不是要指点人迷路的么?”阿傻继续问。
  “对是对,但即使迷路的人,也会想知道自己在哪里,也想有一种‘自己只是在大多数人都不在的地方’那样的感觉啊。”
  如果旨在关注《迷走·神经》的最终意图,btr说,后记题为“走神迷津”,其实是“迷走神经”的一个文字游戏,意图是凸显后记之“指路”功效与全书之“迷路”特质的冲突——最后就成了“指点迷路”了。
  不过,大家最感兴趣的落脚点是在“阿傻”身上。阿傻,很轻易地就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是具有强大吸引力量的。“阿傻是谁?”“阿傻与btr之间是有怎样的联系?”“阿傻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叫做阿傻?”……这些问题,是看完后记,大家都想了解的。
  阿傻,像他制造的故事一样,也发生在你的想象之外。
  “阿傻是我想象中的朋友,如果觉得想象中的东西都不存在的话,那么阿傻并不存在,虽然他也有一个叫‘我不是阿傻’的新浪微博。阿傻是我的Alter-ego,所以我也是他的Alter-ego。”
  Alter-ego用法语翻译过来,是“密我,另一个我”的意思。用阿傻的微博介绍语来描述他最准确:“我不是 你以为 的那个谁 以为的 那个我 认识的 那个谁 喜欢谈论的 那个他。”
  记录生活始终是生活的重要乐趣之一
  《迷走·神经》的最后,还附有《城市“迷走症”患者症状自查表》。百度上释义,“城市迷走症”,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表现出的迷走生活状态,迷走现象几乎成了都市人的共性,很多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使人陷入麻木的状态。刷微博;走进电梯在里面待好一会儿发现电梯没动,原来是忘了按下楼层按钮;坐了几站地铁或公交后,听到报站才反应过来竟然坐错了方向……这些行为是很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经历过的,但由于我们甚少在意,甚少记录,所以难以自查。幸而有btr,他通过观察,进行总结,并最终记录下来,给这类人群一个对这些行为的解释空间。
  btr坦言,他自己也是一个城市“迷走症”患者。“城市生活的日常性常常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惯性,在那种惯性之中,一些本该有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无意识的行为。我希望通过这些症状可以找到同类,他们应该就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这本书本身可视为‘精神的迷走’。”
  这些日子,btr与字节社合作出版了第二本电子书《迷你:第二季》,每周更新七篇100字左右的微小说或诗歌。同时,他也在打算写一些更长的(比如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
  《圣经·传道书》里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旧事可以有新的写法。迷走在都市生活的长长短短的时间里,brt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站在都市的白天与黑夜里,创造离奇、怪诞故事,创作一些新鲜、有趣的小说,供给给迷走的人们,用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一瞬,一闪,一念,都要记录,也就足已构成我们每天置身其中的这个大世界。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一套名为《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的丛书在图书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在阅读资源严重匮乏的当时,这样一套图文结合的经典著作,以当时最普及的阅读形式——连环画,向读者展现了世界文学经典的魅力,让对阅读如饥似渴的文学青年如沐春风,也让大家记住了出版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下文简称“浙江人美”)。  浙江人美是一家以艺术类图书为主要出版方向的专业出版单位,在建社的30余年中,先后在年画、连环画、
期刊
步入三四月份,随着开学热潮的退烧,图书零售市场习惯性地回归“沉寂”。而一年一度的全国图书博览会如期在海口举行,是近期大陆书业中为数不多的亮点。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市在北京召开以来,历经了23年,走遍了神州大地,终于首次来到了全国最南端也是最年轻的省份——海南。本次海南书博会除海口主会场外,又设立了三亚市、儋州市、万宁市三大分会场,并举办了一些活动提升全民阅读热情,通过书博大篷车环岛行吸引民众关
期刊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近两年,大陆引进出版的台湾作家作品越来越多,这让大陆读者除了知道柏杨、李敖、白先勇、林清玄以及蔡志忠、朱德庸、幾米等耳熟能详的漫画家之外,也逐渐熟知比如龙应台、张大春、朱天心、朱天文、骆以军、林文月等名字。大陆和台湾在出版方面加强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作家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台湾作家研究丛书》。而这些被大陆出版社争相引进的台湾作家多是在台湾已经成名20多年,已有了相当知名度和影响
期刊
当物毁人亡,久远的往事了无痕迹,唯独气味和滋味长存。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打从普鲁斯特拿起法国东部洛林区的传统甜点“玛德琳”小蛋糕,沾上一口红茶,沛然莫之能御的文思立即泉涌,逝水汇聚成漫漫七大卷追忆;而今往后,还有哪个知道点法国文学、稍微也舞文弄墨的人能不向往吃上一口沾了红茶的“玛德琳”?兴许缪思女神会因此翻你个青眼呢。  但当作者闵蕙莲拿起那一小块扇贝形、有点湿又不太湿的金黄色甜点
期刊
虽获“世界最美图书金奖”,不过这本书很可能没让你留下惊艳的第一印象,它不讨好大多数人对“最美”的设想。也许只有等你翻开它,才有一种心脏被摁住的感觉——真是独一无二的绝美阅读体验。  一本书有多美是它自己的事,一本书能给你带来多美的一段体会,才是你把它放在书橱上伸手可及处的理由。  原来这本书真正迷人的地方,是“幻想”。50个遥远岛屿,你未曾拜访,永不能游历。“这一块边界分明的土地十分完美,而同时它
期刊
创刊于1984年11月1日的《联合文学》杂志,为彼时唯一全球发行的华文文学杂志。《联合文学》发行人张宝琴女士在《联合文学》二十周年社庆致词时指出:“当时报禁、党禁尚未解除,文学杂志相继停刊,为了填补文学杂志的断层,我自愿背负起文学责任、文学使命,希望凭着文学的良心为当代华文文学留下时代的见证!”  1984年10月28日,两万本《联合文学》创刊号于市面上发行,奇迹似的,三四天后,临时办公室内电话响
期刊
在近期看过的一些涉及亚文化的书中,有两本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一本是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的著作《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一本是马库斯·乌尔森(Marcus Wohlsen)的著作《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前者再现了那些与今时今日已被全世界所接纳并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发端有着密不可分之联系的一批icon,他们来自上个世纪;后者描述了一批正在引领许多城市逐步悄然兴
期刊
突然好想你 你会在哪里 过得快乐或委屈  突然好想你 突然锋利的回忆 突然模糊的眼睛  ——五月天《突然好想你》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某天,经过某个熟悉的地方,脑中突然想起某一首歌的某一段旋律,好比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仿佛跳针一般,不断重复某个段落。接着,你想起某段青春年少的往事,产生某种思绪,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我们的脑子为什么会在路过某个对我们有意义的地方时,选择播放某一
期刊
在上海延安高架旁、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边上有一截马路,“老成都北路”,得名于1995年成都路高架的建造。南北高架下,成都路截弯取直、径连上重庆路,原先这段真正的成都北路就便冠上“老”的名头,与延安路南侧的成都南路遥遥相望,却都跟车流滚滚的高架通衢无关了。  我一直也是这么比附着理解北京旧鼓楼大街的,年前却在侯仁之1949年完成的利物浦大学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An Historical Geog
期刊
什么样的故事,会让人对都市暗疾的模糊印象瞬间变得清晰?幸运的话,还能借机从芜杂的人生万象中拎出一丝头绪,未必广袤,也未必深刻,但心里一松,下意识地嘟囔:“哦,原来是这样的。”  从2003年开始,鲁敏一直致力于都市暗疾的写作方向。继长篇小说《六人晚餐》之后,鲁敏集结八篇描绘都市俗世浮生的短篇小说出版,书名为《九种忧伤》。在书中,鲁敏以城市小人物庸常生活的悲剧性,用八个代表性故事展示了精神层面的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