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税收发展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挖掘这些民生思想对当前我国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设计合理的税收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税收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税收;民生思想
一、我国古代税收的民生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赋税思想和赋税制度产生的时期,这时期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蕴含民生思想的税收政策。
管仲提出了“相地衰征”的政策,主张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而分等征税。土地肥沃,产量高,则多征税;土地贫瘠,产量低,则少征税。这一原则,保障公平的同时也使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了保护。管仲还建议适当减少负担较重家庭的税收额度,这是一项德政,又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发挥了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
(二)春秋后期
春秋后期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孔子,他的税收思想贯穿着他的仁爱思想,蕴含着积极的利民因素。孔子提出“敛从其薄”的主张,认为“薄税敛则民富”,国家制定税收政策时应以百姓富足为出发点,实行什一而籍的税率,减少对百姓的压榨。
孟子继承了孔子“敛从其薄”的税收思想并做了补充,其税收思想体现着“民本”和“仁义”的价值观。孟子提出了“薄赋敛”、“制民之产”的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合理支出一定的税收用来保障老弱幼小以及鳏寡孤独等天下“穷民”的生活。
荀子在《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收支应该遵循“以均财,节邦用”的原则,在《荀子》中的《富国》主张执政者应把富国和富民结合起来,秉承“上下俱富”的发展理念,做到“等赋养民”和”节用裕民”,正确处理民事,利以万物,抚养百姓,要做到“足君”,还要做到“足民”。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但盛极而衰,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封建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其标志就是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转变。
唐朝以后,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根据各自所处的年代特点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税收思想。如王安石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鱼鳞图册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清朝初期的“摊丁入地”法等等,这些税收思想都显示出了其时代的特色。
二、新中国成立后税收的民生思想
1994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经历了多次税收制度改革之后,如今的税制格局才得以确立。
1994年的税制改革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为基本原则。此次改革减少了大量税种,规范、简化和统一了税制,为税收发挥对民生的保障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此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改原则,并逐步实施有增有减的调整税收政策,其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充分体现了减税为民的民生思想。
200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行“结构性减税”,目的在于在通过减免税方式,促进企业投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结构性减税一直持续到现在。
三、民生思想对当今税收工作的启示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税收思想大都以“薄赋敛”为核心,倾向于在百姓税收负担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国家的财政良好运转。
因此,我们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进行以民生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税制改革,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核心。
所以,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扩大收入来源,开辟收入渠道,使百姓的税收负担最小化,同时实现国家财政收入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把行政思维转变为法定思维,健全税收法律制度,加快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使税收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维护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再者,我们应该设计合理的税制,以易理解,好操作为出发点,既要避免重复征税,又要使国家必要的税收不减少,还要规避少部分人利用税法的漏洞进行偷逃税行为,减少纳税成本,使征收成本与交纳成本降低,从而增加国民收益,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使得税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守军.春秋时期的赋役思想[J].经济科学1994 (1):71-73.
[2]曹姣.孟子的赋税思想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08 (7):260-270.
[3]刘爱明.荀子财政赋税思想及其借鉴[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2004(6):35-36.
[4]何晓蓉.董仲舒赋税思想及其启示[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15.
[5]孙翊刚.中国古代税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税务,2008 (7)14-15.
[6]方伟忠.传承与嬗变中国税收民生文化简述[J].税收与活, 2012(6):80-81.
[7]王茜.小议管仲以人为本的税收思想[J].财税金融,2010(11):37.
关键词:税收;民生思想
一、我国古代税收的民生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赋税思想和赋税制度产生的时期,这时期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蕴含民生思想的税收政策。
管仲提出了“相地衰征”的政策,主张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而分等征税。土地肥沃,产量高,则多征税;土地贫瘠,产量低,则少征税。这一原则,保障公平的同时也使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了保护。管仲还建议适当减少负担较重家庭的税收额度,这是一项德政,又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发挥了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
(二)春秋后期
春秋后期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孔子,他的税收思想贯穿着他的仁爱思想,蕴含着积极的利民因素。孔子提出“敛从其薄”的主张,认为“薄税敛则民富”,国家制定税收政策时应以百姓富足为出发点,实行什一而籍的税率,减少对百姓的压榨。
孟子继承了孔子“敛从其薄”的税收思想并做了补充,其税收思想体现着“民本”和“仁义”的价值观。孟子提出了“薄赋敛”、“制民之产”的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合理支出一定的税收用来保障老弱幼小以及鳏寡孤独等天下“穷民”的生活。
荀子在《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收支应该遵循“以均财,节邦用”的原则,在《荀子》中的《富国》主张执政者应把富国和富民结合起来,秉承“上下俱富”的发展理念,做到“等赋养民”和”节用裕民”,正确处理民事,利以万物,抚养百姓,要做到“足君”,还要做到“足民”。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但盛极而衰,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封建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其标志就是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转变。
唐朝以后,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根据各自所处的年代特点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税收思想。如王安石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鱼鳞图册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清朝初期的“摊丁入地”法等等,这些税收思想都显示出了其时代的特色。
二、新中国成立后税收的民生思想
1994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经历了多次税收制度改革之后,如今的税制格局才得以确立。
1994年的税制改革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为基本原则。此次改革减少了大量税种,规范、简化和统一了税制,为税收发挥对民生的保障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此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改原则,并逐步实施有增有减的调整税收政策,其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充分体现了减税为民的民生思想。
200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行“结构性减税”,目的在于在通过减免税方式,促进企业投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结构性减税一直持续到现在。
三、民生思想对当今税收工作的启示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税收思想大都以“薄赋敛”为核心,倾向于在百姓税收负担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国家的财政良好运转。
因此,我们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进行以民生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税制改革,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核心。
所以,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扩大收入来源,开辟收入渠道,使百姓的税收负担最小化,同时实现国家财政收入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把行政思维转变为法定思维,健全税收法律制度,加快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使税收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维护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再者,我们应该设计合理的税制,以易理解,好操作为出发点,既要避免重复征税,又要使国家必要的税收不减少,还要规避少部分人利用税法的漏洞进行偷逃税行为,减少纳税成本,使征收成本与交纳成本降低,从而增加国民收益,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使得税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守军.春秋时期的赋役思想[J].经济科学1994 (1):71-73.
[2]曹姣.孟子的赋税思想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08 (7):260-270.
[3]刘爱明.荀子财政赋税思想及其借鉴[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2004(6):35-36.
[4]何晓蓉.董仲舒赋税思想及其启示[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15.
[5]孙翊刚.中国古代税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税务,2008 (7)14-15.
[6]方伟忠.传承与嬗变中国税收民生文化简述[J].税收与活, 2012(6):80-81.
[7]王茜.小议管仲以人为本的税收思想[J].财税金融,201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