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判断发展是否科学,就要看其是否符合规律、符合民意、符合法治、符合道德等标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规律;民意;法治;道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3-0010-03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时代前沿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方针,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然而,发展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掌握全局的人很难做出准确判断。笔者认为,发展是否科学,要看发展是否符合规律,是否符合民意,是否符合法治,是否符合道德。换句话讲,规律、民意、法治、道德是检验发展是否科学的试金石。
一、科学的发展是符合规律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概括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的科学理论和时代价值,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可贵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更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符合规律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要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发展,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在科学发展史上,永动机之所以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幻想,就是因为它违背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如果我们正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和效益、分“三步走”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战略思想,实现了对我国发展道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而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全国进入了整体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通过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遵循。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一切社会活动的正确性,都取决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变革的深化,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在内容上日趋丰富生动、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深入探索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是违背规律的,“天人合一”是符合规律的。因此,科学的发展就是符合规律的发展,任何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必然是不科学的发展。
二、科学的发展是符合民意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符合民意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必须尊重民意、广纳民意、集中民智、顺应民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因为人是科学发展的承载者,而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需求,让社会发展的全部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科学发展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当前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一是医疗问题。改革前,城市居民享受劳保医疗,大病小病国家全包。改革后,公费医疗变成有限的医疗保障。药价飞涨,看病昂贵,医疗保障形同虚设。卫生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约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的三重压力。
二是住房问题。据报道,对于房价与家庭收入比,联合国人居中心的上限是3:1,世界银行的上限是5:1。上海、北京16倍的房价收入比是美国的5倍,是联合国人居中心和世界银行所认为的房价泡沫水平的5倍和3倍多。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而央行公布:2005年10月末,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平均月供收入比为35%。一项调查表明31.75%的人月供占到了收入的50%以上。我国收入房价比严重失衡,这是下一步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三是教育问题。今年1月10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及“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18年时间里,中国大学学费涨了约25倍,子女教育费用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中国居民总消费中排在了第一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教育收费标准超过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承受能力。教育花费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32.6%,占城市和小城镇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25.9%和23.3%。
医疗、住房、教育这些民生问题对党的“以人为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时刻铭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方向才更加明确,发展的道路才更加宽广,发展的步伐才更加坚实,发展的动力才更加强大。
三、科学的发展是符合法治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符合法治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必须符合法治精神。法治的内涵包括3个方面:第一,法治指依法办事。人人依法办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标志,其核心是政府官员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第二,法治指良好的社会秩序。它表现为社会生活基本方面已经法律化、制度化。第三,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科学的发展必须是符合法治的发展。其原因在于法治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政治方面。法治能够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在经济方面,法治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方面,法治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符合 法治,则国家昌盛、民族兴旺。不讲法治,就会破坏社会发展,祸国殃民。可见,科学发展是符合法治的发展。讲法治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次抗震救灾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务院依法采取各种应急处置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地震引起的严重灾害,及时发布并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依法解决因地震灾害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力地保障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
四、科学的发展是符合道德的发展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在人类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所特有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道德内涵的一次回归与发展,是对人类主体道德人格的又一次伟大提升。道德对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发展必须是符合道德的发展。
第一,符合道德的发展要求政府官员必须讲诚信。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诚信的缺失表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在构建诚信社会中,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与关键,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精神,推动、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但从当前的信用状况看,官员的不诚信状况令人担忧。在《小康》和《新浪网》所进行的“信用度最低的职业群体”调查中。政府官员被选在第一位。官员的作秀与不诚信,使其人格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特征:有些官员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缺乏诚信导致政府官员自私、冷酷,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因此,要求官员讲诚信对维系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等起着基石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它必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符合道德的发展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有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首先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是把对人性的尊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面对的每一件事情都要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和实践,这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次发展和升华,对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政府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不久发生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后果严重,其教训之惨痛,发人深省。在这起重大食品事件中,固然企业要承担重要责任,,但是政府官员也难辞其咎!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工作中麻痹大意、管理不到位、不作为、失职、渎职,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早在2007年3月,出口美国的宠物食品中就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之后,质检部门将三聚氰胺列入食品出口法检范围,但对国内销售的产品却没有提出同样要求,这是对党、对人民严重的不负责任,造成了重大食品灾难。
这一事件反映了一些政府官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三鹿奶粉事件”不仅给整个乳制品行业带来了“寒流”,背后更引发了全国人民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信任危机。
第三,符合道德的发展要求政府官员必须为人民谋幸福。幸福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人民幸福感是科学发展观导向下人民群众的新诉求,也是党执政为民的终极目标。重视人民的幸福感,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社会效能的综合反映,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那时候发展经济首先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因此,突出“物”、强调“物”是必要的。但经过30年的发展,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的增长,似乎渐渐地从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变为了目的。人们在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常常忘记了为什么要做大做强。有些人一谈到发展,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忽视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忽视了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忽视了发展应当注意的民生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执行这种片面发展观的结果,很可能是经济总量搞上去了,群众的支持下来了。印度人民党在2000年大选中落败,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之后,人民幸福感应是社会运行状况和个人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风向标”,而幸福指数则可以勾勒社会心理氛围的风貌,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透视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社会整合程度的状况,从而为最急迫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导向和动力。为了提高人民幸福感,政府官员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不断为人民谋福利,真心实意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讲,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观,辩证地统一起来,把执政为民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一切工作的第一职责。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顺应时代潮流、又立足中国实际的新课题。但发展是否科学,还要看这个发展是否合规律、顺民意、遵法治、讲道德,这是检验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也是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
责任编辑 史小今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规律;民意;法治;道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3-0010-03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时代前沿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方针,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然而,发展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掌握全局的人很难做出准确判断。笔者认为,发展是否科学,要看发展是否符合规律,是否符合民意,是否符合法治,是否符合道德。换句话讲,规律、民意、法治、道德是检验发展是否科学的试金石。
一、科学的发展是符合规律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概括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的科学理论和时代价值,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可贵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更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符合规律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要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发展,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在科学发展史上,永动机之所以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幻想,就是因为它违背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如果我们正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和效益、分“三步走”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战略思想,实现了对我国发展道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而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全国进入了整体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通过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遵循。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一切社会活动的正确性,都取决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变革的深化,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在内容上日趋丰富生动、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深入探索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是违背规律的,“天人合一”是符合规律的。因此,科学的发展就是符合规律的发展,任何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必然是不科学的发展。
二、科学的发展是符合民意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符合民意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必须尊重民意、广纳民意、集中民智、顺应民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因为人是科学发展的承载者,而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需求,让社会发展的全部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科学发展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当前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一是医疗问题。改革前,城市居民享受劳保医疗,大病小病国家全包。改革后,公费医疗变成有限的医疗保障。药价飞涨,看病昂贵,医疗保障形同虚设。卫生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约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的三重压力。
二是住房问题。据报道,对于房价与家庭收入比,联合国人居中心的上限是3:1,世界银行的上限是5:1。上海、北京16倍的房价收入比是美国的5倍,是联合国人居中心和世界银行所认为的房价泡沫水平的5倍和3倍多。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而央行公布:2005年10月末,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平均月供收入比为35%。一项调查表明31.75%的人月供占到了收入的50%以上。我国收入房价比严重失衡,这是下一步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三是教育问题。今年1月10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及“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18年时间里,中国大学学费涨了约25倍,子女教育费用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中国居民总消费中排在了第一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教育收费标准超过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承受能力。教育花费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32.6%,占城市和小城镇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25.9%和23.3%。
医疗、住房、教育这些民生问题对党的“以人为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时刻铭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方向才更加明确,发展的道路才更加宽广,发展的步伐才更加坚实,发展的动力才更加强大。
三、科学的发展是符合法治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符合法治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必须符合法治精神。法治的内涵包括3个方面:第一,法治指依法办事。人人依法办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标志,其核心是政府官员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第二,法治指良好的社会秩序。它表现为社会生活基本方面已经法律化、制度化。第三,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科学的发展必须是符合法治的发展。其原因在于法治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政治方面。法治能够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在经济方面,法治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方面,法治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符合 法治,则国家昌盛、民族兴旺。不讲法治,就会破坏社会发展,祸国殃民。可见,科学发展是符合法治的发展。讲法治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次抗震救灾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务院依法采取各种应急处置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地震引起的严重灾害,及时发布并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依法解决因地震灾害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力地保障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
四、科学的发展是符合道德的发展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在人类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所特有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道德内涵的一次回归与发展,是对人类主体道德人格的又一次伟大提升。道德对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发展必须是符合道德的发展。
第一,符合道德的发展要求政府官员必须讲诚信。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诚信的缺失表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在构建诚信社会中,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与关键,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精神,推动、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但从当前的信用状况看,官员的不诚信状况令人担忧。在《小康》和《新浪网》所进行的“信用度最低的职业群体”调查中。政府官员被选在第一位。官员的作秀与不诚信,使其人格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特征:有些官员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缺乏诚信导致政府官员自私、冷酷,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因此,要求官员讲诚信对维系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等起着基石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它必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符合道德的发展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有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首先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是把对人性的尊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面对的每一件事情都要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和实践,这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次发展和升华,对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政府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不久发生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后果严重,其教训之惨痛,发人深省。在这起重大食品事件中,固然企业要承担重要责任,,但是政府官员也难辞其咎!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工作中麻痹大意、管理不到位、不作为、失职、渎职,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早在2007年3月,出口美国的宠物食品中就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之后,质检部门将三聚氰胺列入食品出口法检范围,但对国内销售的产品却没有提出同样要求,这是对党、对人民严重的不负责任,造成了重大食品灾难。
这一事件反映了一些政府官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三鹿奶粉事件”不仅给整个乳制品行业带来了“寒流”,背后更引发了全国人民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信任危机。
第三,符合道德的发展要求政府官员必须为人民谋幸福。幸福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人民幸福感是科学发展观导向下人民群众的新诉求,也是党执政为民的终极目标。重视人民的幸福感,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社会效能的综合反映,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那时候发展经济首先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因此,突出“物”、强调“物”是必要的。但经过30年的发展,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的增长,似乎渐渐地从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变为了目的。人们在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常常忘记了为什么要做大做强。有些人一谈到发展,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忽视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忽视了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忽视了发展应当注意的民生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执行这种片面发展观的结果,很可能是经济总量搞上去了,群众的支持下来了。印度人民党在2000年大选中落败,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之后,人民幸福感应是社会运行状况和个人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风向标”,而幸福指数则可以勾勒社会心理氛围的风貌,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透视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社会整合程度的状况,从而为最急迫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导向和动力。为了提高人民幸福感,政府官员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不断为人民谋福利,真心实意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讲,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观,辩证地统一起来,把执政为民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一切工作的第一职责。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顺应时代潮流、又立足中国实际的新课题。但发展是否科学,还要看这个发展是否合规律、顺民意、遵法治、讲道德,这是检验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也是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
责任编辑 史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