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u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社会将是我国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建立在传统一元社会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需要。本文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多元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2-0026-03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开放多样性、自由合理性、平等包容性等特征凸显,多元化已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成为时代的特征和我们不可不言说的重大语题。在此背景下,建立在一元社会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当下多元社会的现实和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政治理想化、教育动机的刻意防范化、教育对象的知识客体化、教育环境的自我封闭化、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单一化等。
  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变的实质在于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革。因此,必须正视多元社会的现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念与范式的转换,构筑与社会关系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重新获得在多元社会境遇中的价值合理性与前提。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影响,社会中不仅出现了“贬损崇高、褒扬庸俗、膨胀自我”等不良现象,而且对全社会必须要遵从的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起着严重的消解作用。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一元与多元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时刻保持解构和建构的有机统一,努力在不断否定和消解不合时代要求的思想、理念的同时,肯定、整合和建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理念,才能在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及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的。
  
  一、直面多元现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德国古典自由主义者洪堡认为:社会中的多样性总是随国家干预程度的加深而消失。中国古代《国语·郑语》中也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即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相同的事物在一起则不会发生变化。多样化对于人和事物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多元社会的现实,主动应对,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1、增强开放性、提倡多样化。改革开放在实现了我国社会结构开放的同时,也使中国更进一步地融入了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的世界交往和合作中,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随之纷沓而至。因此,在愈加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接受开放的理念,去正确解读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其他民族的精神产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使之在接触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中,经风雨、见世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2、关注民主化、强调平等性。民主与平等是学校教育中一直不断追求和完善的原则。但在一元社会背景下,受教育者作为既定的接受者和遵从者,根本无“民主”可言。但在多元开放的社会境遇下,传统的强制式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显然已不合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宽容和尊重不同受教育者的文化与价值取向,并在教育的过程中教会受教育者对待多元文化与价值的正确态度。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市场经济下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相适应。
  3、重视主体性,培养辨别力。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特点是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注重个体主体化的发展,承认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的自我成长需要,这样,教育的社会要求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内化。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在以席卷全球的文化产品和强势网络语言为载体的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渗透下,还必须要高度重视主体辨别力的培养。受教育者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辨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元复杂变化,成为2l世纪社会生活的主体。
  4、加强活动实践,力求贴近性。唯物史观认为,活动对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应当破除传统的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应试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实践活动意识与以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本位的理念,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实践,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体验式教育。要实现这一点,在活动内容和载体的选择上,必须突出贴近性。注意遵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规律,研究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相关性,善于从活动中挖掘新内容、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深入心灵,落地生根。
  5、优化教育环境、突出社会化。“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可以说一切社会关系就是人的思想的来源和形成条件,其逻辑结果只能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化事业。因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多元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影响,必须要从学校教育的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主动接触社会,积极借助家庭、大众传媒和各科团体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优化的社会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
  
  二、构建统一共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某种方式的统一是构成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一群人不接受任何的共同标准,则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社会。因此,在正视多元化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共识和共享价值的构建和宣传,以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确保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和多元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构筑一套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導的政治价值共识、强调宪政民主的最基本社会规范以及树立基于商谈和对话平台上的教育原则,才能在适应多元社会的同时,发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有效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正常发展。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系列价值观构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 同存异、团结友爱。是引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为多元社会的整合提供了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加强党政民主教育,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规范性。
  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不仅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也需要相应的各种社会规范。宪政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基本规范,它通过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获得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循,并通过国家权力的强制力保障实施。是“一种把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加以制度化的制度”,因而能有效地帮助一个现代多元社会维持自由、稳定和统一,为依此制度而产生的政府提供制度和法理上的依据,为冲突的解决提供规则和程序,为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提供保障,是社会整合的基本方式。(刘军宁:《自由与多元之间——读当代自由主义与理论》,http://www.comment-cn.net.2006.2.20)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宪政民主教育,确立宪法的至高无上性和法律的不可触犯性。使学生深知生活方式和价值的追求可以多样,但制约的规则却是共同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唯有牢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这种意识和理念,强化个体对国家共同体的义务信念,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稳定,更好体现统治者的意志,为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三)倡导宽容和商谈,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教育原则。
  多元社会作为一种“异质社会”,在很多问题上,人不能达成绝对的同一,即便同一个问题,也会因观点不同而产生对立和冲突。在此。宽容和商谈是解决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宽容使得差异性存在,差异性使得宽容成为必要”。(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袁建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宽容精神和商谈理念,既要能容纳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又要寻求共享价值,寻求由对抗向对话的转变来解决冲突。增强学生的对话意识,容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使学生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商谈和对话,学会在价值的“交叠共识”和妥协中逐步达成共识或相互认同的结果,实现多元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的互惠共享和相互依存。
  
  三、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超越价值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二元对立
  
  多元社会虽然是“异质社会”,但从根本上讲应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其中“不同”的是形式,“和”才是社会的根本,即社会共同利益的统一共识。因此,“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应是我们面对多元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考维度,但在实际中要贯彻和落实这一思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就必须要超越历史上的价值“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二元对立。
  从价值论来说,绝对主义乃是一种追求价值“绝对确定性”的哲学学说,它相信存在着某种永恒的存在,对道德及其价值的确定性坚定不移。它虽然使社会成员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但历史的发展已表明,绝对化不仅会禁锢人的思想、压制人的创新潜能,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也会因其自身的教条和缺乏调整机制。在社会的前进中最终走向反面。正因如此,对于不断的变革带来的许多新问题,传统的价值体系难以进行解释和评价。相对主义正是在批判绝对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并拥有广泛的影响。与绝对主义相反,相对主义拒斥确定性,否认存在终极的、确定的价值原则。在当代哲学中,“反基础主义”、“解构主义”、“非中心主义”等种种思潮的流行,说明相对主义已经成为当代哲学整体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贺来:《“相对主义”新议》,《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所以,“应当承认,相对主义具有某种积极批判的功能,它不仅是对传统道德绝对主义价值体系的破坏。而且在理论上也清除了传统道德中的许多虚假概念。”但同样不可否认,相对主义在实践中的盛行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的困惑甚至危害。特别其拒斥确定性的观点。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和生存方向,不仅真、善、美与假、丑、恶不分,而且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也会变得虚幻,其破坏性、虚无主义倾向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避免从盲目批判到盲目追随这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既要反对在绝对主义支配下傳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元、封闭与独断的弊端,又要反对某些相对主义论者时下散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和“取消论”带来的危害。只有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二者的对立,在两者中树立辩证统一的立场,才能避免陷入“以一元排斥多元”或“以多元取消一元”的误区,实现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的内在平衡与和谐,达至“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标,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出既有宽容和创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选择能力的“合格政治接班人”。
  
  责任编辑:于朝霞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推进,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新的舆论监督方式——网络监督应运而生,并以其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和时代特征,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网络监督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党和政府的各种决策信息,监督权力的运行过程和权力人物的行为,向相关部门提供反腐败线索,曝光不良现象,维
期刊
摘要 自人民公社解体以来,中国农村组织发生7结构性的变化,但原有的农民组织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因此,创建新型的农民组织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主体地位的需要,也是改善乡村治理、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 农民组织;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22-0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载着农村政治、经济
期刊
摘要 价值规律对粮食市场同样适用。应放开粮食价格,让全社会共同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和成本。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价值规律;粮食市场;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35-02    中国人多地少。吃饭问题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一个凝重的话题。本文试图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结合当前粮食价格改革,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期刊
[摘要] 农村环境保护对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众多问题,要切实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若干政策,加大保护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7-0005-0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众多,农村地
期刊
摘要 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内化”,提高大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的重要过程。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本质要求,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使教学内容“三贴近”。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4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
期刊
[摘要]回顾总结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抉择,我们既要联系当时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社会历史和思想实际,更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进行科学思维,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原因和背景,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质,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抉择;哲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资本主义社会被宣扬为平等的乐园、公平的王国。然而正如马克思通过经济分析所揭示,在这种平等的假象背后是不平等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以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使不平等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加深。  [关键词]平等;公平;马克思;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2-0022-02    平等,是资本主义的哲学理念、法学信条、政治学基础和经济学
期刊
摘要 创意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规模经济、比较优势和智力的扩散。地方在把集聚作为发展模式规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应注意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利用集群效应打造创意产业品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关键词 创意产业;集聚;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45-02    随
期刊
[摘要]制度创新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城市化顺利推进的关键性因素。当相关的制度创新与城市化同步进行,亦或超前时,就会推动和加速其发展;反之,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其发展。因此,对存在缺陷的不利于城市化的相关制度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实现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城市化;制度;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2-043
期刊
摘要 创新性不是大学文化的天然属性也不是唯一属性。要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创新观,提高文化管理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文化创新;创新文化;变化;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19-03    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已不再是新奇的话题。在众多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理论性文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