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美,培养创新的意识.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的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置“议”境,培养创新意识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布“动”境,培养创新意识
心里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获取新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我们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提“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正如学生在房间里找到了若干积木——这是发现问题;用这些积木搭成什么呢——这是提出问题.首先需要根据积木的形状和块数,通过想象进行设想可能搭成桥、房子、狗……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发现的“数学条件”选择有效条件进行重组,构成一定的数量关系,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情境后,一般不要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或模型,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留给他们实践、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不是教师根据教科书来替学生搭模型,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从而使学生在重新建构活动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学生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四、训“想”境,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的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声,是人脑中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的心理过程,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人们漫游科学王国的强劲翅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讲“方法”,渗“思想”,培养创
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
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它是实施数学思想的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做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尊重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求异、敢于质疑和善于总结,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置“议”境,培养创新意识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布“动”境,培养创新意识
心里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获取新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我们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提“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正如学生在房间里找到了若干积木——这是发现问题;用这些积木搭成什么呢——这是提出问题.首先需要根据积木的形状和块数,通过想象进行设想可能搭成桥、房子、狗……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发现的“数学条件”选择有效条件进行重组,构成一定的数量关系,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情境后,一般不要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或模型,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留给他们实践、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不是教师根据教科书来替学生搭模型,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从而使学生在重新建构活动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学生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四、训“想”境,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的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声,是人脑中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的心理过程,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人们漫游科学王国的强劲翅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讲“方法”,渗“思想”,培养创
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
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它是实施数学思想的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做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尊重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求异、敢于质疑和善于总结,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