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报评点
在承认歌剧样式多样化的前题下,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戏剧因素似应更着力继承与探求。此外,可否用华语演唱?
7月31日晚,冒着北京湿热闷人的气候,我去到国家大剧院,看了由国家大剧院、中演公司和中央歌剧院联合制作的谭盾的歌剧《茶》(中国版)。《茶》剧问世已十几年,对我而言,还是“首演”。随着剧情音乐的进展,外界闷热的侵扰逐渐散去,代之的是心脾的清凉,神经的宁静,血脉的顺畅,然而语言的沉默无法抑制思绪的激荡,回到家中,急就笔墨,录成此章。
东方美学的体现
节目单上所写的“中国元素国际制作”,我看这种提法,更着眼于物体,偏重于工艺制作,我倒觉得,更应指出《茶》剧在编剧上是建立在东方哲学基础之上,在音乐上则得益于东方美学理念这一事实!《茶》剧的故事,表面讲的是茶经得失的风雨坎坷,人间世态。而贯穿其根本的是“空壶,空碗,空茶——意未尽,梦犹生”的禅道哲学!《茶》剧的音乐,是东方美学在音乐创作上的体现,多年来,我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东方美学在音乐创作上的体现,可浓缩为5个字:空,虚,散,含,离。我们且看看《茶》剧的音乐:那音乐段落的若即若离,主题音乐的若有若无(结构的散);那乐队配器的超常空间,人声与乐队的各自游走(织体的空);那各种特性乐器的特殊音色和非常规演奏的怪异音色造成的音色分离音响(音色的离);等等,不论谭盾是有意的自觉或是无意的直觉,这一切都是“空,虚,散,含,离”这一理念最好的例证!最好的总体体现!
个性鲜明的呈现
谭盾的作品个性鲜明,已是人人皆知。我国南方楚巫音乐文化的神秘,阴柔,对谭有着极深的影响!他的音乐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带点阴气,鬼气,说得时髦一些,就是“原生态”“乡土气”!不管怎么发展,怎么专业化,它根植的土壤未变!这应该是谭盾音乐最具魅力之所在。不少人在这种与西方传统音乐截然不同的音乐面前,会感到震颤而至震撼,迷惘而至迷恋,拒绝而至叫绝!一个作曲家的音乐,能让如此众多的听众“震颤而至震撼”“迷惘而至迷恋”“拒绝而至叫绝”,还真是得有点功夫呢!说到《茶》剧的音乐,除了和他其它作品的特征大体相同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两点:一是织体型态的独特性,非传统性;二是非音乐音响与常规音乐进行的结合之顺畅与近乎完美!
表现手法的执着追求
谭盾在表达其乐思时对某些自然声响的敏感与追求,执着到了着迷的程度。记得多年前,在他纽约中国城的寓所,摆满了他自己制作的各种陶器,石器打击乐器;而在他的音乐中,果然总是运用此类音响(水、石、纸、气、声等等)。只不过,当年把这些音响表现手段组织到乐曲中还不够自然,有点突兀!如今,经过这些年的磨合,水到渠成,已经更条理化、规范化,形成了谭盾风格独有的一套手法。还是应该指出,那些发自水、石、纸的声响,并非什么中国元素。因为水也好,石也好,纸也好,全世界都有!关键还是在于发现、开掘、善于运用这些声响并将其组织到、表现于作曲家所要表现的中国元素中去。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美学特征。
当然,如果要再就《茶》剧音乐发发议论,也可提几点,供谭盾参考:
1.乐队可更大胆,甚至可不受西洋管弦乐队常规编制的约束,创造一种更灵活的编制,也许更有新意,更贴近此剧风格要求。
2.在承认歌剧样式多样化的前题下,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戏剧因素似应更着力继承与探求。
3.既然是中国版,那首当其冲的是语言问题,为何不用华语演唱?这里,不仅有一个让中国观(听)众充分理解的问题,还有一个提倡什么美学品味,培养什么欣赏情趣的问题。
我坚持两点:第一,每个作曲家有其自己特有的偏爱的手法,我们要尊重;大千世界,艺术多样并存,这是一条客观规律。不能用“不像我的就不是人”的削足适履态度对待早已多元、多样的艺术世界。第二,每一个作曲家在探索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必然会有一个不断去粗取精,发展完善(包括技术的熟练,风格的形成)的过程,我们同样应该尊重并等待他。我想,持此观点,来对待谭盾,不论是他在十几年前还处于风风火火声名鹊起之期,还是今天已光环四射如日中天之日,应该都是一样的。■
在承认歌剧样式多样化的前题下,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戏剧因素似应更着力继承与探求。此外,可否用华语演唱?
7月31日晚,冒着北京湿热闷人的气候,我去到国家大剧院,看了由国家大剧院、中演公司和中央歌剧院联合制作的谭盾的歌剧《茶》(中国版)。《茶》剧问世已十几年,对我而言,还是“首演”。随着剧情音乐的进展,外界闷热的侵扰逐渐散去,代之的是心脾的清凉,神经的宁静,血脉的顺畅,然而语言的沉默无法抑制思绪的激荡,回到家中,急就笔墨,录成此章。
东方美学的体现
节目单上所写的“中国元素国际制作”,我看这种提法,更着眼于物体,偏重于工艺制作,我倒觉得,更应指出《茶》剧在编剧上是建立在东方哲学基础之上,在音乐上则得益于东方美学理念这一事实!《茶》剧的故事,表面讲的是茶经得失的风雨坎坷,人间世态。而贯穿其根本的是“空壶,空碗,空茶——意未尽,梦犹生”的禅道哲学!《茶》剧的音乐,是东方美学在音乐创作上的体现,多年来,我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东方美学在音乐创作上的体现,可浓缩为5个字:空,虚,散,含,离。我们且看看《茶》剧的音乐:那音乐段落的若即若离,主题音乐的若有若无(结构的散);那乐队配器的超常空间,人声与乐队的各自游走(织体的空);那各种特性乐器的特殊音色和非常规演奏的怪异音色造成的音色分离音响(音色的离);等等,不论谭盾是有意的自觉或是无意的直觉,这一切都是“空,虚,散,含,离”这一理念最好的例证!最好的总体体现!
个性鲜明的呈现
谭盾的作品个性鲜明,已是人人皆知。我国南方楚巫音乐文化的神秘,阴柔,对谭有着极深的影响!他的音乐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带点阴气,鬼气,说得时髦一些,就是“原生态”“乡土气”!不管怎么发展,怎么专业化,它根植的土壤未变!这应该是谭盾音乐最具魅力之所在。不少人在这种与西方传统音乐截然不同的音乐面前,会感到震颤而至震撼,迷惘而至迷恋,拒绝而至叫绝!一个作曲家的音乐,能让如此众多的听众“震颤而至震撼”“迷惘而至迷恋”“拒绝而至叫绝”,还真是得有点功夫呢!说到《茶》剧的音乐,除了和他其它作品的特征大体相同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两点:一是织体型态的独特性,非传统性;二是非音乐音响与常规音乐进行的结合之顺畅与近乎完美!
表现手法的执着追求
谭盾在表达其乐思时对某些自然声响的敏感与追求,执着到了着迷的程度。记得多年前,在他纽约中国城的寓所,摆满了他自己制作的各种陶器,石器打击乐器;而在他的音乐中,果然总是运用此类音响(水、石、纸、气、声等等)。只不过,当年把这些音响表现手段组织到乐曲中还不够自然,有点突兀!如今,经过这些年的磨合,水到渠成,已经更条理化、规范化,形成了谭盾风格独有的一套手法。还是应该指出,那些发自水、石、纸的声响,并非什么中国元素。因为水也好,石也好,纸也好,全世界都有!关键还是在于发现、开掘、善于运用这些声响并将其组织到、表现于作曲家所要表现的中国元素中去。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美学特征。
当然,如果要再就《茶》剧音乐发发议论,也可提几点,供谭盾参考:
1.乐队可更大胆,甚至可不受西洋管弦乐队常规编制的约束,创造一种更灵活的编制,也许更有新意,更贴近此剧风格要求。
2.在承认歌剧样式多样化的前题下,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戏剧因素似应更着力继承与探求。
3.既然是中国版,那首当其冲的是语言问题,为何不用华语演唱?这里,不仅有一个让中国观(听)众充分理解的问题,还有一个提倡什么美学品味,培养什么欣赏情趣的问题。
我坚持两点:第一,每个作曲家有其自己特有的偏爱的手法,我们要尊重;大千世界,艺术多样并存,这是一条客观规律。不能用“不像我的就不是人”的削足适履态度对待早已多元、多样的艺术世界。第二,每一个作曲家在探索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必然会有一个不断去粗取精,发展完善(包括技术的熟练,风格的形成)的过程,我们同样应该尊重并等待他。我想,持此观点,来对待谭盾,不论是他在十几年前还处于风风火火声名鹊起之期,还是今天已光环四射如日中天之日,应该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