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而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不少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作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为了营造学习古诗文氛围,我们学校在学生活动区创建了古诗词文化墙,无论是操场的四周还是走廊的墙壁,都抄写着经典的古诗词,以便于孩子们在何时何地都置身于古诗文的熏陶之中。
我们还坚持“五字”活动,即:听、读、讲、创、赛。听,即听录音,利用每天的晨会和课前时间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热爱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和积累,让热爱古诗文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步养成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习惯。
二、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是很好的优秀传统学习材料,因此,我们应花大力气在课堂中进行古诗文学习。
(一) 指导阅读,体味美感
古诗的平仄、对仗、韵脚等艺术手段赋予诗句无限的魅力,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朗读方法以及示范性的诵读,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世界的金钥匙。以课文《山行》为例: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第二步,教师自己入情入境地范读,引起共鸣;第三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诗的重音,读出抑扬顿挫的音律美;第四步,配乐朗诵,读出感情。如此四步骤,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便水到渠成。融于音乐,营造氛围。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是语言和音乐合成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增强感染力,让人痴迷,让人陶醉。而教学《回乡偶书》,则需要紧紧抓住了古诗的声乐特点,带领学生吟之、唱之、演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配乐诗的歌曲,学生轻轻跟唱;接着不放音乐,学生跟着教师的手势半读半唱,然后按照平仄的规律唱诗。最后,在吟诵的基础上,师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配合哑语动作舞诗)。
(二) 亲近自然,回归生活
亲近自然,亲近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把古典诗词的学习与大自然的轮回变化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时节吟诵不同的诗句,可以激活诞生在遥远年代里的沉睡在纸上的诗词。例如,春游青草地,吟诵《草》;夏观绿菏池,咏出《小池》;秋赏枫林,共吟《山行》;步入凄冷的冬,咏诵《江雪》。这样,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既让学生领略了四季的不同,回归生活的本真,又达到了流畅记忆的效果。
(三) 利用“文包诗”借文悟诗,入境体情
“文包诗”是教材中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在这类课文中,文是诗背景的诠释,诗是文情感的升华,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教学这类课文,有的扣“诗”学“文”,如《李广射虎》;有的以文引“诗”,画龙点睛,如《推敲》;有先“文”后“诗”表情感,如《但愿人长久》。教学时,可以由“文”到“诗”,也可以由“诗”到“文”。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文包诗”课文的结构——“诗”“文”并举、贯穿课文的线索,而引导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
三、 以編撰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为配合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做好古典诗词的启蒙赏析工作,从小培养孩子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我校古诗词研究小组在主管教学的领导带领下,通过问卷调查,认真收集资料,潜心钻研,编写了《洛南县西街小学古诗词评价手册》。这部册子按照年级的递增,规定了不同阶段的背诵任务,并设计了评价方法。
通过校本教材的应用,培养了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表扬和家长的肯定,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同时,我们再边应用边改进,让校本教材更加实用,更加合理。
四、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我们按照董卿主持的《中国古诗词大赛》的形式组织比赛,既有诗句的考题,又有作者的了解,还有与诗句的相关知识。而“飞花令”的形式深受学生喜欢。(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我们以分类的形式进行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每学期我们都将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作者简介:
张喆,杨锋,陕西省商洛市,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西街小学。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为了营造学习古诗文氛围,我们学校在学生活动区创建了古诗词文化墙,无论是操场的四周还是走廊的墙壁,都抄写着经典的古诗词,以便于孩子们在何时何地都置身于古诗文的熏陶之中。
我们还坚持“五字”活动,即:听、读、讲、创、赛。听,即听录音,利用每天的晨会和课前时间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热爱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和积累,让热爱古诗文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步养成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习惯。
二、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是很好的优秀传统学习材料,因此,我们应花大力气在课堂中进行古诗文学习。
(一) 指导阅读,体味美感
古诗的平仄、对仗、韵脚等艺术手段赋予诗句无限的魅力,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朗读方法以及示范性的诵读,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世界的金钥匙。以课文《山行》为例: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第二步,教师自己入情入境地范读,引起共鸣;第三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诗的重音,读出抑扬顿挫的音律美;第四步,配乐朗诵,读出感情。如此四步骤,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便水到渠成。融于音乐,营造氛围。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是语言和音乐合成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增强感染力,让人痴迷,让人陶醉。而教学《回乡偶书》,则需要紧紧抓住了古诗的声乐特点,带领学生吟之、唱之、演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配乐诗的歌曲,学生轻轻跟唱;接着不放音乐,学生跟着教师的手势半读半唱,然后按照平仄的规律唱诗。最后,在吟诵的基础上,师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配合哑语动作舞诗)。
(二) 亲近自然,回归生活
亲近自然,亲近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把古典诗词的学习与大自然的轮回变化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时节吟诵不同的诗句,可以激活诞生在遥远年代里的沉睡在纸上的诗词。例如,春游青草地,吟诵《草》;夏观绿菏池,咏出《小池》;秋赏枫林,共吟《山行》;步入凄冷的冬,咏诵《江雪》。这样,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既让学生领略了四季的不同,回归生活的本真,又达到了流畅记忆的效果。
(三) 利用“文包诗”借文悟诗,入境体情
“文包诗”是教材中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在这类课文中,文是诗背景的诠释,诗是文情感的升华,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教学这类课文,有的扣“诗”学“文”,如《李广射虎》;有的以文引“诗”,画龙点睛,如《推敲》;有先“文”后“诗”表情感,如《但愿人长久》。教学时,可以由“文”到“诗”,也可以由“诗”到“文”。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文包诗”课文的结构——“诗”“文”并举、贯穿课文的线索,而引导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
三、 以編撰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为配合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做好古典诗词的启蒙赏析工作,从小培养孩子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我校古诗词研究小组在主管教学的领导带领下,通过问卷调查,认真收集资料,潜心钻研,编写了《洛南县西街小学古诗词评价手册》。这部册子按照年级的递增,规定了不同阶段的背诵任务,并设计了评价方法。
通过校本教材的应用,培养了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表扬和家长的肯定,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同时,我们再边应用边改进,让校本教材更加实用,更加合理。
四、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我们按照董卿主持的《中国古诗词大赛》的形式组织比赛,既有诗句的考题,又有作者的了解,还有与诗句的相关知识。而“飞花令”的形式深受学生喜欢。(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我们以分类的形式进行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每学期我们都将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作者简介:
张喆,杨锋,陕西省商洛市,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