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知道美,在学习中创造美。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素质,仍是我们致力探讨的课题。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即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由理解到想像,由体验到评判”。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在对比中发现形象美
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打下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也在相互对比中显现。
如《钱学森》这篇课文,“日夜盼望,应当回去”的钱学森与“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只怕有困难”的其他留学生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住钱学森的特点,即以钱学森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心情与某些留学生见识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钱学森是“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的人,钱学森身上闪烁着的是美丽的光亮,而“其他留学生”只是一派暗淡的灰色。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现象与本质的揭示,让他们在反差中认识、体验和评判。这样,学生不仅对人物形象美有了感受,而且通过体验和评判,在精神上也获得了一种愉悦。
二、在想像中感受意境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像就可以拓展和创造美。课文中的优秀诗歌和散文,都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扬起想像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
小学生毕竟知识、阅历有限,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像还得教给他们想像的方法:1.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像;2.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像;3.联系自己熟悉的有关情景展开想像。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1.推敲传神的词语。无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代的散文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词语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挂”和“疑”两字,不但化静为动,形象地把瀑布给写活了、神奇了,而且透过这些字可以折射出作者赞瀑布的愉悦心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寻找这些传神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这个字、词。
2.欣赏优美的句子。苏教版教材中的散文占了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在教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引导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而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对话言简意赅,在文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哪句话该出哪位人物之口,不能含糊,否则就显得不合适了。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贯穿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渗透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有机地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把知识和情感统一起来。
现行的苏教版小语教材中,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集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于一体,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上乘之作。那么,怎样诵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一老师一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一些朗读技巧。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着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朗读更能体验情感,从而举一反三,培养朗读能力。
《二泉映月》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深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会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是情感的爆发。文中所表现的阿炳杰出的才华,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必然会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文章不是无情的”。以情节为中介,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学生的这种体验就越强烈,越深刻。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即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由理解到想像,由体验到评判”。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在对比中发现形象美
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打下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也在相互对比中显现。
如《钱学森》这篇课文,“日夜盼望,应当回去”的钱学森与“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只怕有困难”的其他留学生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住钱学森的特点,即以钱学森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心情与某些留学生见识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钱学森是“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的人,钱学森身上闪烁着的是美丽的光亮,而“其他留学生”只是一派暗淡的灰色。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现象与本质的揭示,让他们在反差中认识、体验和评判。这样,学生不仅对人物形象美有了感受,而且通过体验和评判,在精神上也获得了一种愉悦。
二、在想像中感受意境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像就可以拓展和创造美。课文中的优秀诗歌和散文,都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扬起想像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
小学生毕竟知识、阅历有限,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像还得教给他们想像的方法:1.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像;2.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像;3.联系自己熟悉的有关情景展开想像。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1.推敲传神的词语。无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代的散文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词语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挂”和“疑”两字,不但化静为动,形象地把瀑布给写活了、神奇了,而且透过这些字可以折射出作者赞瀑布的愉悦心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寻找这些传神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这个字、词。
2.欣赏优美的句子。苏教版教材中的散文占了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在教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引导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而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对话言简意赅,在文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哪句话该出哪位人物之口,不能含糊,否则就显得不合适了。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贯穿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渗透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有机地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把知识和情感统一起来。
现行的苏教版小语教材中,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集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于一体,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上乘之作。那么,怎样诵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一老师一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一些朗读技巧。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着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朗读更能体验情感,从而举一反三,培养朗读能力。
《二泉映月》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深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会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是情感的爆发。文中所表现的阿炳杰出的才华,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必然会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文章不是无情的”。以情节为中介,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学生的这种体验就越强烈,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