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时间、方法以及效果展开研究与探讨。
方法:抽选的研究对象为某院2012年04月份至2013年04月份期间,在院急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48例。以医院白班和夜班班次的不同为分界点,分为两个实验组别,分别为,治疗组:24例,为白班抢救治疗组别;对照组:24例,为夜班抢救治疗组别。
结果:由于治疗组(白班)抢救医师、护理人员数量较多,及时率和治疗方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夜班),因此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患者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治疗过程中,提高抢救的及时性、治疗的效率,能够有效的改善对患者抢救的质量。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GCS评分 ISS评分 死亡率 满意率 致残率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0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33-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医学颅脑损伤医学实验活动所抽选的研究对象为某院2012年04月份至2013年04月份期间,在院急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48例,以其入院期间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本次医学活动的数据基础来源。通过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抢救措施以及抢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这48例患者中,男性31例(64.58%),女性17例(35.42%)。
1.2 急救过程。以医院白班和夜班班次的不同为分界点,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程度,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实验组别,分别为,治疗组:24例,为白班抢救治疗组别;对照组:24例,为夜班抢救治疗组别。
1.2.1 症状观察。对患者进行入院病症观察,治疗组入院急救时间在15分钟2小时之间,平均入院急救时间为41±4.23分钟,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1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9例;对照组入院急救时间在35分钟12小时之间,平均入院急救时间为92±12.23分钟,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闭合性颅脑损伤10例;
1.2.2 诊断方式。分别对两个组别患者进行了颅脑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颅脑平片检查等等;并对患者GCS评分和ISS评分,确诊患者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治疗组GCS评分在3至8分之间,平均评分为5±1.23分;ISS平均评分在14.33±2.35分;对照组GCS评分在3至8分之间,平均评分为4.8±1.42分;ISS平均评分在15.12±3.11分。
1.2.3 急救方法。
1.2.3.1 治疗组。立即组织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一切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首先对患者口中以及咽喉中的分泌物、血块等残留物质进行清除,保证患者呼吸的畅通性,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给予负压吸引,将通气管道放于患者口腔中,将头偏于一侧,将患者下颌略微抬高;对于心跳停止的患者,应马上给予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处理。对于病情危机,处于深度昏迷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治疗。其次,对患者颅内压力进行降低,在入院后半个小时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纯度为20%的甘露醇药物,剂量为250ml,达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使脑水肿逐渐消退,达到预防脑疝的目的。对于出现失血过多发生休克的患者,应先进行止血处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患者做补液,同时输血,尽快纠正休克症状,对于已经发生脑疝或这内脏损坏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第三,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严重处于缺血状况,由于缺血会进一步促发大面积脑水肿,应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处理,将患者头部抬高10cm至15cm;清除口腔残留物后,立即进行高流量氧气供给吸入,氧气流速保持在4至6L/min;对于严重心肺衰竭患者,应马上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第四,对于出现颅内血肿的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针对亚急性硬脑膜血肿的患者进行颅骨钻孔引流术,针对急性颅内血肿,可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丘脑下部损伤出现的高热现象,给予退烧处理,对于出现的尿崩症,应采用垂体后叶素10U,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次数为每日3次。第五,加强对患者的监护,重点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瞳孔情况、四肢情况等。
1.2.3.2 对照组。在夜班时间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医护人员以及检查设备在线状况较低,导致急救时间的变长,部分检查和治疗无法进行,需等到白班处理,具体不再叙述。
2 结果
由于治疗组(白班)抢救医师、护理人员数量较多,设备使用正常,及时率和治疗能力、方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夜班),因此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患者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下表。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在脑外科急救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类病症,具有危险系数大、死亡率高等特点;也是目前颅脑外科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由于重型颅脑损伤而导致死亡的患者,占总损伤人数的40%左右。重型颅脑损伤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式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一般是指由于脑内部病变发生,开放性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击打,车祸撞击等外力导致颅骨开放性受伤,主要表现症状颅脑骨折、颅脑开放性损伤、意识模糊、抽搐、大小便失禁、昏迷、恶心呕吐、癫痫,严重者发生颅内血肿、休克甚至死亡等。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时间和治疗措施极为重要,通过上述医学实验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医院白班工作医护人员在岗齐全,能够对颅脑损伤部位进行及时诊断和抢救,其死亡率、致残率、患者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夜班),分别为死亡率降低17.33%、致残率降低25%、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5.83%,患者满意度提高了近25%,因此建议保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及时性和治疗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116-117
[2]王红斌,杜明,朱庆华,等.颅脑外伤后综合征180例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8(13):1891-1893
方法:抽选的研究对象为某院2012年04月份至2013年04月份期间,在院急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48例。以医院白班和夜班班次的不同为分界点,分为两个实验组别,分别为,治疗组:24例,为白班抢救治疗组别;对照组:24例,为夜班抢救治疗组别。
结果:由于治疗组(白班)抢救医师、护理人员数量较多,及时率和治疗方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夜班),因此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患者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治疗过程中,提高抢救的及时性、治疗的效率,能够有效的改善对患者抢救的质量。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GCS评分 ISS评分 死亡率 满意率 致残率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0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33-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医学颅脑损伤医学实验活动所抽选的研究对象为某院2012年04月份至2013年04月份期间,在院急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48例,以其入院期间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本次医学活动的数据基础来源。通过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抢救措施以及抢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这48例患者中,男性31例(64.58%),女性17例(35.42%)。
1.2 急救过程。以医院白班和夜班班次的不同为分界点,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程度,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实验组别,分别为,治疗组:24例,为白班抢救治疗组别;对照组:24例,为夜班抢救治疗组别。
1.2.1 症状观察。对患者进行入院病症观察,治疗组入院急救时间在15分钟2小时之间,平均入院急救时间为41±4.23分钟,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1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9例;对照组入院急救时间在35分钟12小时之间,平均入院急救时间为92±12.23分钟,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闭合性颅脑损伤10例;
1.2.2 诊断方式。分别对两个组别患者进行了颅脑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颅脑平片检查等等;并对患者GCS评分和ISS评分,确诊患者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治疗组GCS评分在3至8分之间,平均评分为5±1.23分;ISS平均评分在14.33±2.35分;对照组GCS评分在3至8分之间,平均评分为4.8±1.42分;ISS平均评分在15.12±3.11分。
1.2.3 急救方法。
1.2.3.1 治疗组。立即组织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一切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首先对患者口中以及咽喉中的分泌物、血块等残留物质进行清除,保证患者呼吸的畅通性,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给予负压吸引,将通气管道放于患者口腔中,将头偏于一侧,将患者下颌略微抬高;对于心跳停止的患者,应马上给予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处理。对于病情危机,处于深度昏迷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治疗。其次,对患者颅内压力进行降低,在入院后半个小时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纯度为20%的甘露醇药物,剂量为250ml,达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使脑水肿逐渐消退,达到预防脑疝的目的。对于出现失血过多发生休克的患者,应先进行止血处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患者做补液,同时输血,尽快纠正休克症状,对于已经发生脑疝或这内脏损坏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第三,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严重处于缺血状况,由于缺血会进一步促发大面积脑水肿,应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处理,将患者头部抬高10cm至15cm;清除口腔残留物后,立即进行高流量氧气供给吸入,氧气流速保持在4至6L/min;对于严重心肺衰竭患者,应马上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第四,对于出现颅内血肿的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针对亚急性硬脑膜血肿的患者进行颅骨钻孔引流术,针对急性颅内血肿,可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丘脑下部损伤出现的高热现象,给予退烧处理,对于出现的尿崩症,应采用垂体后叶素10U,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次数为每日3次。第五,加强对患者的监护,重点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瞳孔情况、四肢情况等。
1.2.3.2 对照组。在夜班时间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医护人员以及检查设备在线状况较低,导致急救时间的变长,部分检查和治疗无法进行,需等到白班处理,具体不再叙述。
2 结果
由于治疗组(白班)抢救医师、护理人员数量较多,设备使用正常,及时率和治疗能力、方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夜班),因此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患者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下表。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在脑外科急救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类病症,具有危险系数大、死亡率高等特点;也是目前颅脑外科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由于重型颅脑损伤而导致死亡的患者,占总损伤人数的40%左右。重型颅脑损伤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式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一般是指由于脑内部病变发生,开放性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击打,车祸撞击等外力导致颅骨开放性受伤,主要表现症状颅脑骨折、颅脑开放性损伤、意识模糊、抽搐、大小便失禁、昏迷、恶心呕吐、癫痫,严重者发生颅内血肿、休克甚至死亡等。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时间和治疗措施极为重要,通过上述医学实验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医院白班工作医护人员在岗齐全,能够对颅脑损伤部位进行及时诊断和抢救,其死亡率、致残率、患者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夜班),分别为死亡率降低17.33%、致残率降低25%、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5.83%,患者满意度提高了近25%,因此建议保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及时性和治疗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116-117
[2]王红斌,杜明,朱庆华,等.颅脑外伤后综合征180例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8(13):1891-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