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能明显感觉到绝大多数的孩子,一提到作文二字就叫苦不迭。每次的习作,一个班里能读到几篇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如何帮助学生脱离“望文生畏”的困境,做到我手写我心呢?我认为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是突破作文教学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为表达真情实感奠定基础
著名教师管建刚曾这样表述:“什么是作文,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本真的袒露,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内心的觉醒……”我认为他的这番话极有见地,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现在的学生由于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有什么不同,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作文时常常照搬照套,千篇一律。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如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还有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看到的人、发生的事,出现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写,鼓励学生去观察,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多些真情实感,少一些虚情假意。
2、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有话可写,写得有一定的条理性,关键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
a.观察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观察事物的关键是抓住特点,要抓住特点就要按一定的顺序。我联系平日的语文教学,让他们明白观察事物,还可以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时间、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远到近等,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先写金华到双龙洞的沿途所见,又写洞口和外洞的景色,接着写怎样进内洞,再写内洞的景物,最后写出洞,作者是按事物的空间顺序进行观察。《观潮》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写了钱塘江涨退潮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明白:只有观察有顺序,文章才有一定的条理。
b.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所谓事物的特点,就是指这个事物所特有的而其他事物所没有的东西。如果你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大千世界,千人千面,百人百性。每一人在性格,年龄,相貌等方面有差异,所以观察,要掌握了各自的特点,用心体会,才能将其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c.观察时可展开适当的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人是生来就怀有情的核,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所以要把我们的观察写得更生动具体,这就需要孩子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因此,在这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给原本的事物更增添一份生机。
二、创设宽松写作氛围,鼓励学生表露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写,从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1、写作内容面向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所以更要面向生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情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例如:每个学年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总会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做到全面参与,让每一位孩子都亲身经历了活动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后,我就安排了一篇作文《记一次拔河比赛》,引导学生把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指导他们把活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春天到来,我总要布置一次踏青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去郊外感受春的到来,去寻找春的足迹,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视觉、听觉、嗅觉……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春写在作文里,有了自己的亲历后,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不再是那么苍白,那么沉寂,而是显得色彩明丽,处处生机勃勃。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就谈不上真情实感。因此,我们要坚持作文与生活、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说空话、大话。
2、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部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点,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训练方式,可以是小练笔;可以是想象作文;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续写或扩写等,让学生在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如在学完《凡卡》一课后,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课文,续写《凡卡》的结尾;作文《我当 后的第一件事》,有个学生写到自己当市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严厉查处地沟油,还市民一个绿色的食品环境,这是因为他看到了许多由于地沟油引发的事件,才想出来的,这不正是孩子真情实感的流露吗?
三、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习作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教材中还就学生作文提出了要求: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所以教师要用尊重、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只有在师生彼此关爱、理解、信任、宽容中,在对良好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追求中,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引发他们说真话。所以作文中孩子们写亲历的事情时,即便语言不是那么简洁、优美;即便文字不是那么规范、工整,我们教师都要指出并表扬他的闪光点:说真话、表真情。如:有的孩子在写事的文章中会写到自己的恶作剧,自己的不良行为等等,虽不光彩,却都是亲历过的,若是老师批评指责,或是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必将导致学生再也不敢说真话表真情了,相反只会导致孩子说空话、套话来敷衍。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对他们的真情流露给予肯定,再而对他们的行为、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
我想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尊重、赏识学生的作文,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一定会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让孩子们个个乐于表达,有效作文,再也不把作文当作负担去对待了。
一、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为表达真情实感奠定基础
著名教师管建刚曾这样表述:“什么是作文,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本真的袒露,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内心的觉醒……”我认为他的这番话极有见地,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现在的学生由于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有什么不同,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作文时常常照搬照套,千篇一律。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如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还有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看到的人、发生的事,出现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写,鼓励学生去观察,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多些真情实感,少一些虚情假意。
2、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有话可写,写得有一定的条理性,关键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
a.观察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观察事物的关键是抓住特点,要抓住特点就要按一定的顺序。我联系平日的语文教学,让他们明白观察事物,还可以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时间、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远到近等,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先写金华到双龙洞的沿途所见,又写洞口和外洞的景色,接着写怎样进内洞,再写内洞的景物,最后写出洞,作者是按事物的空间顺序进行观察。《观潮》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写了钱塘江涨退潮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明白:只有观察有顺序,文章才有一定的条理。
b.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所谓事物的特点,就是指这个事物所特有的而其他事物所没有的东西。如果你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大千世界,千人千面,百人百性。每一人在性格,年龄,相貌等方面有差异,所以观察,要掌握了各自的特点,用心体会,才能将其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c.观察时可展开适当的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人是生来就怀有情的核,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所以要把我们的观察写得更生动具体,这就需要孩子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因此,在这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给原本的事物更增添一份生机。
二、创设宽松写作氛围,鼓励学生表露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写,从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1、写作内容面向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所以更要面向生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情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例如:每个学年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总会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做到全面参与,让每一位孩子都亲身经历了活动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后,我就安排了一篇作文《记一次拔河比赛》,引导学生把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指导他们把活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春天到来,我总要布置一次踏青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去郊外感受春的到来,去寻找春的足迹,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视觉、听觉、嗅觉……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春写在作文里,有了自己的亲历后,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不再是那么苍白,那么沉寂,而是显得色彩明丽,处处生机勃勃。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就谈不上真情实感。因此,我们要坚持作文与生活、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说空话、大话。
2、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部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点,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训练方式,可以是小练笔;可以是想象作文;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续写或扩写等,让学生在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如在学完《凡卡》一课后,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课文,续写《凡卡》的结尾;作文《我当 后的第一件事》,有个学生写到自己当市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严厉查处地沟油,还市民一个绿色的食品环境,这是因为他看到了许多由于地沟油引发的事件,才想出来的,这不正是孩子真情实感的流露吗?
三、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习作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教材中还就学生作文提出了要求: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所以教师要用尊重、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只有在师生彼此关爱、理解、信任、宽容中,在对良好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追求中,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引发他们说真话。所以作文中孩子们写亲历的事情时,即便语言不是那么简洁、优美;即便文字不是那么规范、工整,我们教师都要指出并表扬他的闪光点:说真话、表真情。如:有的孩子在写事的文章中会写到自己的恶作剧,自己的不良行为等等,虽不光彩,却都是亲历过的,若是老师批评指责,或是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必将导致学生再也不敢说真话表真情了,相反只会导致孩子说空话、套话来敷衍。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对他们的真情流露给予肯定,再而对他们的行为、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
我想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尊重、赏识学生的作文,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一定会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让孩子们个个乐于表达,有效作文,再也不把作文当作负担去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