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理学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之尽快进入岗位角色。课程组对本校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重点对课程教材和课程教学进行开发。在教学模式上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案例或者问题导入引导学习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实践手段,大大增强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病人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护理专业 生理学 课程开发 应变能力
护士按部就班地应付自己的岗位工作与积极思考并主动地工作在服务质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护士的应变能力不同是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对在校和已毕业的护生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护生认为生理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加之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普遍比本科生差,在后续学习护理专业课或在护理岗位上不知如何应用生理学知识。生理学课程开发就是要将难学的生理学变成简单易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相连的生理学。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机敏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岗位服务质量。如何在生理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本校生理课程组对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模式进行了开发的尝试。
一、课程开发的理念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理论[1],生理学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基于与临床紧密相连的问题式学习过程,以问题为中心讲授为主要形式,以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整体设计服务于应变能力和护理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首先根据护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护理岗位任职要求是通过毕业生反馈、与医院相关人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研[2])→编写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生理学校本教材→遵循高职高专护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课程教材设计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教师申请(列出课程提纲: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目标;③课程基本理念;④课程设计思路;⑤课程设置必要性、可行性和前瞻性;⑥教学组织过程、可利用资源;⑦课程创新性)→校学术委员会(包括校长)评价→教务处→教研室→任课老师评价→学生评价→医院评价→申请教师完善课程。
2.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护理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生理学知识的要求,生理课程组编写了《生理学纲要》和《生理学校本教材》,对本课程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合理取舍,融进了大量的护理临床知识,删减了陈旧、过于精尖和机制未明等内容,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精减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和学生自主学习课的学时。
3.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以岗位工作要求为主线,选取教材内容。对原生理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学习任务合并在一起,以完成每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所有学习项目涵盖了对基层医疗岗位护理人员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等要求的培养,尤其突出了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教材整合后,学生学习生理学知识时感觉与临床非常贴近,每一个学习任务甚至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丰厚的临床岗位知识作依托。
四、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设计。
1.案例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应变能力。
先以实验导入或通过案例或者问题导入学习项目,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创设情境。如在学习血液凝固这一内容时,不是按传统方法开始就讲血液凝固过程,而是先创设一个出血病人的情境(包括出血案例和真实的出血病人画面)→提出问题:为什么病人身上突然出现多处出血的淤斑,可能有哪些原因→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检查(同时应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进行假设。在本次课讲完与凝血有关的知识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总结与凝血有关的哪些因素异常会导致出血)→怎样处理和护理病人,护理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要紧密联系临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从而诱发学生的应变能力。创设的情境生动活泼,学生的应变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2.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基础。有一个思维效益公式是1×10>10×1,即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十次,比对十个问题每个只考虑一次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对增强学生应变能力启发很大。
3.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应变能力。
整个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医教结合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和探究中提高应变能力[3]。
4.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取新颖和多样的形式。
(1)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全部课程采用自编的多媒体授课,力求动静结合、模拟与实录结合,图文并茂,增加了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接受大量多媒体和网络信息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2)模拟护理岗位,多种实践手段。在技能教学上,模拟护理岗位对生理学提出的任务,运用演示法、练习法、模拟操作仿真训练、学生角色扮演双向体验法、虚拟人体机能实验、动物实验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3)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将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应用到生理学教学中,从生活实例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从而累积获得应变能力的知识基础。
5.注重课程评价。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考试分数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平时每次实验课的操作记载成绩,这样既增加了学生重视实验的程度,又比根据一次成绩评价学生更公平。在学习过程评价中也可促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五、结果
通过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进行开发,借2008级护生实习完毕返校之机,对212名护生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生对生理学课程开发实践效果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护生喜欢开发的与临床紧密联系且通俗易懂的校本教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均明显提高,对提高他们知识应用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为他们胜任护理岗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解性强,相对抽象和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开发生理学课程,不仅要针对护理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活动和教材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模拟护理岗位的实际应用中轻松愉快获取生理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对生理学课程开发,教学变得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多元教学模式[4]可以为学生拓展知识空间,活跃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岗位应变能力。但生理学课程在既体现知识的系统和逻辑性,又要显示知识的纵横渗透性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岗位应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中人才培养规格的调研设计[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1-44.
[3]张向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0-11.
[4]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N0.2010B13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护理专业 生理学 课程开发 应变能力
护士按部就班地应付自己的岗位工作与积极思考并主动地工作在服务质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护士的应变能力不同是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对在校和已毕业的护生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护生认为生理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加之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普遍比本科生差,在后续学习护理专业课或在护理岗位上不知如何应用生理学知识。生理学课程开发就是要将难学的生理学变成简单易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相连的生理学。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机敏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岗位服务质量。如何在生理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本校生理课程组对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模式进行了开发的尝试。
一、课程开发的理念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理论[1],生理学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基于与临床紧密相连的问题式学习过程,以问题为中心讲授为主要形式,以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整体设计服务于应变能力和护理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首先根据护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护理岗位任职要求是通过毕业生反馈、与医院相关人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研[2])→编写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生理学校本教材→遵循高职高专护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课程教材设计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教师申请(列出课程提纲: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目标;③课程基本理念;④课程设计思路;⑤课程设置必要性、可行性和前瞻性;⑥教学组织过程、可利用资源;⑦课程创新性)→校学术委员会(包括校长)评价→教务处→教研室→任课老师评价→学生评价→医院评价→申请教师完善课程。
2.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护理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生理学知识的要求,生理课程组编写了《生理学纲要》和《生理学校本教材》,对本课程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合理取舍,融进了大量的护理临床知识,删减了陈旧、过于精尖和机制未明等内容,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精减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和学生自主学习课的学时。
3.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以岗位工作要求为主线,选取教材内容。对原生理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学习任务合并在一起,以完成每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所有学习项目涵盖了对基层医疗岗位护理人员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等要求的培养,尤其突出了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教材整合后,学生学习生理学知识时感觉与临床非常贴近,每一个学习任务甚至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丰厚的临床岗位知识作依托。
四、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设计。
1.案例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应变能力。
先以实验导入或通过案例或者问题导入学习项目,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创设情境。如在学习血液凝固这一内容时,不是按传统方法开始就讲血液凝固过程,而是先创设一个出血病人的情境(包括出血案例和真实的出血病人画面)→提出问题:为什么病人身上突然出现多处出血的淤斑,可能有哪些原因→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检查(同时应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进行假设。在本次课讲完与凝血有关的知识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总结与凝血有关的哪些因素异常会导致出血)→怎样处理和护理病人,护理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要紧密联系临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从而诱发学生的应变能力。创设的情境生动活泼,学生的应变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2.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基础。有一个思维效益公式是1×10>10×1,即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十次,比对十个问题每个只考虑一次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对增强学生应变能力启发很大。
3.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应变能力。
整个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医教结合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和探究中提高应变能力[3]。
4.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取新颖和多样的形式。
(1)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全部课程采用自编的多媒体授课,力求动静结合、模拟与实录结合,图文并茂,增加了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接受大量多媒体和网络信息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2)模拟护理岗位,多种实践手段。在技能教学上,模拟护理岗位对生理学提出的任务,运用演示法、练习法、模拟操作仿真训练、学生角色扮演双向体验法、虚拟人体机能实验、动物实验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3)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将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应用到生理学教学中,从生活实例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从而累积获得应变能力的知识基础。
5.注重课程评价。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考试分数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平时每次实验课的操作记载成绩,这样既增加了学生重视实验的程度,又比根据一次成绩评价学生更公平。在学习过程评价中也可促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五、结果
通过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进行开发,借2008级护生实习完毕返校之机,对212名护生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生对生理学课程开发实践效果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护生喜欢开发的与临床紧密联系且通俗易懂的校本教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均明显提高,对提高他们知识应用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为他们胜任护理岗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解性强,相对抽象和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开发生理学课程,不仅要针对护理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活动和教材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模拟护理岗位的实际应用中轻松愉快获取生理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对生理学课程开发,教学变得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多元教学模式[4]可以为学生拓展知识空间,活跃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岗位应变能力。但生理学课程在既体现知识的系统和逻辑性,又要显示知识的纵横渗透性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岗位应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中人才培养规格的调研设计[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1-44.
[3]张向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0-11.
[4]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N0.2010B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