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杭州市是全国最早开始培养高等会展专业人才的城市,要紧跟会展业飞速发展的良好形势,“十二五”期间实现杭州市“打造最具实力的会展业培训基地”的目标,需要对在杭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方向)和课程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制定《杭州打造最具实力的会展业培训基地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展 高校 人才
据杭州市会展协会统计,2011年度,杭州全年展览总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2.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4%;单个展览平均展览面积11941平方米,比去年增加1174平方米,同比增长10.9%;举办承接各类会议8580个,同比增长5.67%,其中国际会议453个,占5.73%,同比增长8.6%;举办各类节庆活动200余个,观众人数超过3200万。杭州市“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富有国际感召力的高起点、高品位的会展设施及会展活动环境,形成一批以杭州特色文化为内涵、以杭州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国际性、全国性专业会展品牌,打造最具潜力的中国展览城市、最具活力的中国节庆之都、最具魅力的国际会议目的地、最具实力的会展业培训基地。
杭州市是全国最早开始培养高等会展专业人才的城市,要紧跟会展业飞速发展的良好形势,“十二五”期间实现杭州市“打造最具实力的会展业培训基地”的目标,需要对在杭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方向)和课程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制定《杭州打造最具实力的会展业培训基地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一、调查的设计思路
本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结合的形式,以开设会展专业的11所在杭高校为研究对象,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1份,回收11份,其中有效回卷共11份,有效率为100%。访谈调查中,共访谈41人,访谈对象为在杭高校会展专业的分管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及专任教师。本次调查,课题组将访谈和问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互为补充。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杭州市会展专业学历教育现状
杭州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对会展专业学历教育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12年1月,杭州市开设会展专业或者会展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共有11所。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杭州高校设立会展专业最早开始于2002年,11所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占5所,高职院校占6所;从学历层次来看,有硕士、有本科、有专科;从区域来看,分布在下沙经济开发区、西湖区、萧山和富阳;从招生规模看,各校年招生计划在70-100人之间;从时间来看,2002年是起步年,2002-2004年是开设会展专业高职学历教育的高峰,2007-2010年开设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呈现井喷现象。从上述数据我们得出如下分析:杭州会展专业学历教育起步比较早,并在2004-2010呈现较快增长,硕本专科层次结构也比较合理,专科与本科招生人数比例达到了1:0.95。这些情况说明,经过10年的迅速发展,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从高职到本科到硕士以及博士的培养体系。
2 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杭州会展专业学历教育以高职、本科为主,硕士、博士所占比例不到0.5%,因此本调研组对高职、本科层次的10个会展专业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表5所示。
从表2-表5可以看出,本科、高职会展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第一,由于会展行业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市场调研、策划设计、组织运营等知识进行调研、立项、运营,各院校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基本符合市场需求;第二,高职院校基本上能按展览、会议的典型工作流程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建立起与工作过程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提高操作技能;第三,本科院校更强调管理能力、知识系统的掌握,在经济、市场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力度更大;同时,本科院校更关注支撑知识的补充,如增设“海关实务”“电子商务”等课程。
同时,也存在两点不足:第一,课程间界限模糊,普遍存在不同的课程重复教授相同的知识模块现象。第二,除中国美院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形成设计优势外,其它本科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之间课程设置类似程度高,缺乏错位发展、较难形成专业特色。
3 教材建设
在调研中,统计得出国内正在销售的会展类教材共有216种,包括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会展营销、项目管理、会展信息管理等等,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为教师选用教材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同时发现,现存教材数量多为概论型或汇编型教材,教材内容局限于各个工作环节涉猎知识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且教材之间结构雷同、内容相似,研究深度不足,尤其缺乏对浙江会展行业发展情况、项目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教材,不利于教师授课,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行业情况。
4 师资队伍建设
截至2012年1月,杭州市专职从事会展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有65名,职称、学历结构见图1-图2。
如图1-图2,杭州市会展行业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是本科:硕士:博士=1:1.2:0.76,职称结构是高级:中级:初级=1:1.04:0.26,由此可见,杭州会展师资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业务研究能力强、逻辑性好,发展势头强劲。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老师大多半路出家,任教前对会展行业缺乏深入了解,操作会展项目的实际经验不足,任教后主要通过网络、教材、杂志等二手资料获取信息,因而在教学中偏重理论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5 校企合作
经过10年发展,各院校会展专业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致力于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了一批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会议实训室、会展设计实训室、会展营销实训室,签署了一批紧密及非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但普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会展行业、会展企业作为培养主体的缺失,目前校企合作并不紧密,学校实际上成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实施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二是忽视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会展人才培养过程,简单地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来实现工学结合。会展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时,往往出于对自身经营角度的考虑,安排学生从事做日常的服务性工作,较少提供参与策划与具体运作的工作机会,从而减少了学生操作项目核心环节的机会。 三、杭州会展教育行业发展建议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本土会展教师队伍实践操作经验不足问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师资培训。举办专题培训,从香港、台湾、澳门等会展业发达地区聘请资深行业专家与知名学者,就新媒体展示、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危机处理等专题对在职高校会展教师进行培训。开展中国会展人西湖沙龙活动,充分利用国际会议及大会协会(ICCA)、亚洲展览会议协会联盟(AFECA)等国际性会展机构资源,邀请国内外会展机构的精英人士到杭开展专项讲座。组织会展教师到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区进行访问学习,游学取经,开拓视野与眼界。搭建平台,由龙头会展企业、管理部门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让业务骨干教师参与到会展项目的实际运作中,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2 编制高质量教材
近十余年来,杭州会展业以西博会为龙头蓬勃发展,会展项目不断增加,涌现出很多如杭州国际烟花大会、中国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互联网广告大会等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会展项目。西博会已成为杭州城市旅游的“催化剂”、城市经济的“发动机”、城市文化的“融合器”、城市环境的“美容师”、城市发展成果的“展示台”,城市营销的“大事件”。针对当前教材内容空泛、知识杂揉的现象,组织教师深入一线,以西博会十大会议项目、十大展览项目、十大节庆活动项目为案例,编写一批系统完整、研究深入、体例清晰、实例丰富,既能够结合地方会展产业特点、满足发展需求,并且与国际接轨,能适应高校培养会展高级人才教学需求的教材。
3 推行资格认证
目前,我国较有影响的会展行业资格证书有以下五种:(1)一(2)会展策划管理师证书、会展展示设计师证书,颁证机构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3)会展商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颁证机构是中国商业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简称CCMC管理办公室);(4)中国注册会展经理(CEM)证书,颁证机构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与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5)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证书,颁证机构是上海市旅游局岗位职务培训指导委员会;(6)现代会展师证书,颁证机构是长三角紧缺人才项目岗位能力考核委员会。杭州也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贸促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和著名高校、会展发达地区的合作,使培训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4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会展产业“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
与一线会展城市相比,杭州市会展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国际视角、自我创新能力较低,既难以满足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也难以应对国际会展巨头的竞争威胁,企业竞争优势面临严峻考验。
杭州市要成为真正的会展强省,就必须鼓励、支持建立开放、高效的行业创新机制。杭州市是我国大型博览会的诞生地,拥有西博会、休博会等品牌会展项目,拥有会展企业200余家,拥有浙江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设立会展专业(方向)。因而,将会展企业的创新平台与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等社会环境中的创新主体相结合,扩展成为产业创新平台,构建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视角的会展产业创新协同机制,有利于杭州市会展行业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获得较快的经济发展,对提高会展产业自我创新能力、获取区域竞争优势、促进杭州市会展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依托产学研平台,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会展产业园建设模式
我市要成为真正的会展强市,就必须鼓励、支持建立开放、高效的行业创新机制,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会展产业园。“十二五”期间,杭州将形成“一主五副多馆”的展览布局结构和“四片、十集群”的会议综合体,借助这一优良的会展硬件环境,依托产学研平台,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会展产业园,不但能以其独特的集聚形态引发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量和流向的一系列变化,成为会展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带动城市产业的结构的调整,而且能为高校会展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提供大规模园区型的实训基地,提供高校的实训实习教学能力和就业水平。
关键词:会展 高校 人才
据杭州市会展协会统计,2011年度,杭州全年展览总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2.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4%;单个展览平均展览面积11941平方米,比去年增加1174平方米,同比增长10.9%;举办承接各类会议8580个,同比增长5.67%,其中国际会议453个,占5.73%,同比增长8.6%;举办各类节庆活动200余个,观众人数超过3200万。杭州市“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富有国际感召力的高起点、高品位的会展设施及会展活动环境,形成一批以杭州特色文化为内涵、以杭州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国际性、全国性专业会展品牌,打造最具潜力的中国展览城市、最具活力的中国节庆之都、最具魅力的国际会议目的地、最具实力的会展业培训基地。
杭州市是全国最早开始培养高等会展专业人才的城市,要紧跟会展业飞速发展的良好形势,“十二五”期间实现杭州市“打造最具实力的会展业培训基地”的目标,需要对在杭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方向)和课程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制定《杭州打造最具实力的会展业培训基地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一、调查的设计思路
本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结合的形式,以开设会展专业的11所在杭高校为研究对象,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1份,回收11份,其中有效回卷共11份,有效率为100%。访谈调查中,共访谈41人,访谈对象为在杭高校会展专业的分管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及专任教师。本次调查,课题组将访谈和问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互为补充。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杭州市会展专业学历教育现状
杭州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对会展专业学历教育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12年1月,杭州市开设会展专业或者会展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共有11所。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杭州高校设立会展专业最早开始于2002年,11所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占5所,高职院校占6所;从学历层次来看,有硕士、有本科、有专科;从区域来看,分布在下沙经济开发区、西湖区、萧山和富阳;从招生规模看,各校年招生计划在70-100人之间;从时间来看,2002年是起步年,2002-2004年是开设会展专业高职学历教育的高峰,2007-2010年开设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呈现井喷现象。从上述数据我们得出如下分析:杭州会展专业学历教育起步比较早,并在2004-2010呈现较快增长,硕本专科层次结构也比较合理,专科与本科招生人数比例达到了1:0.95。这些情况说明,经过10年的迅速发展,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从高职到本科到硕士以及博士的培养体系。
2 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杭州会展专业学历教育以高职、本科为主,硕士、博士所占比例不到0.5%,因此本调研组对高职、本科层次的10个会展专业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表5所示。
从表2-表5可以看出,本科、高职会展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第一,由于会展行业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市场调研、策划设计、组织运营等知识进行调研、立项、运营,各院校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基本符合市场需求;第二,高职院校基本上能按展览、会议的典型工作流程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建立起与工作过程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提高操作技能;第三,本科院校更强调管理能力、知识系统的掌握,在经济、市场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力度更大;同时,本科院校更关注支撑知识的补充,如增设“海关实务”“电子商务”等课程。
同时,也存在两点不足:第一,课程间界限模糊,普遍存在不同的课程重复教授相同的知识模块现象。第二,除中国美院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形成设计优势外,其它本科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之间课程设置类似程度高,缺乏错位发展、较难形成专业特色。
3 教材建设
在调研中,统计得出国内正在销售的会展类教材共有216种,包括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会展营销、项目管理、会展信息管理等等,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为教师选用教材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同时发现,现存教材数量多为概论型或汇编型教材,教材内容局限于各个工作环节涉猎知识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且教材之间结构雷同、内容相似,研究深度不足,尤其缺乏对浙江会展行业发展情况、项目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教材,不利于教师授课,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行业情况。
4 师资队伍建设
截至2012年1月,杭州市专职从事会展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有65名,职称、学历结构见图1-图2。
如图1-图2,杭州市会展行业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是本科:硕士:博士=1:1.2:0.76,职称结构是高级:中级:初级=1:1.04:0.26,由此可见,杭州会展师资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业务研究能力强、逻辑性好,发展势头强劲。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老师大多半路出家,任教前对会展行业缺乏深入了解,操作会展项目的实际经验不足,任教后主要通过网络、教材、杂志等二手资料获取信息,因而在教学中偏重理论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5 校企合作
经过10年发展,各院校会展专业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致力于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了一批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会议实训室、会展设计实训室、会展营销实训室,签署了一批紧密及非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但普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会展行业、会展企业作为培养主体的缺失,目前校企合作并不紧密,学校实际上成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实施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二是忽视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会展人才培养过程,简单地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来实现工学结合。会展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时,往往出于对自身经营角度的考虑,安排学生从事做日常的服务性工作,较少提供参与策划与具体运作的工作机会,从而减少了学生操作项目核心环节的机会。 三、杭州会展教育行业发展建议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本土会展教师队伍实践操作经验不足问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师资培训。举办专题培训,从香港、台湾、澳门等会展业发达地区聘请资深行业专家与知名学者,就新媒体展示、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危机处理等专题对在职高校会展教师进行培训。开展中国会展人西湖沙龙活动,充分利用国际会议及大会协会(ICCA)、亚洲展览会议协会联盟(AFECA)等国际性会展机构资源,邀请国内外会展机构的精英人士到杭开展专项讲座。组织会展教师到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区进行访问学习,游学取经,开拓视野与眼界。搭建平台,由龙头会展企业、管理部门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让业务骨干教师参与到会展项目的实际运作中,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2 编制高质量教材
近十余年来,杭州会展业以西博会为龙头蓬勃发展,会展项目不断增加,涌现出很多如杭州国际烟花大会、中国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互联网广告大会等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会展项目。西博会已成为杭州城市旅游的“催化剂”、城市经济的“发动机”、城市文化的“融合器”、城市环境的“美容师”、城市发展成果的“展示台”,城市营销的“大事件”。针对当前教材内容空泛、知识杂揉的现象,组织教师深入一线,以西博会十大会议项目、十大展览项目、十大节庆活动项目为案例,编写一批系统完整、研究深入、体例清晰、实例丰富,既能够结合地方会展产业特点、满足发展需求,并且与国际接轨,能适应高校培养会展高级人才教学需求的教材。
3 推行资格认证
目前,我国较有影响的会展行业资格证书有以下五种:(1)一(2)会展策划管理师证书、会展展示设计师证书,颁证机构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3)会展商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颁证机构是中国商业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简称CCMC管理办公室);(4)中国注册会展经理(CEM)证书,颁证机构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与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5)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证书,颁证机构是上海市旅游局岗位职务培训指导委员会;(6)现代会展师证书,颁证机构是长三角紧缺人才项目岗位能力考核委员会。杭州也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贸促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和著名高校、会展发达地区的合作,使培训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4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会展产业“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
与一线会展城市相比,杭州市会展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国际视角、自我创新能力较低,既难以满足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也难以应对国际会展巨头的竞争威胁,企业竞争优势面临严峻考验。
杭州市要成为真正的会展强省,就必须鼓励、支持建立开放、高效的行业创新机制。杭州市是我国大型博览会的诞生地,拥有西博会、休博会等品牌会展项目,拥有会展企业200余家,拥有浙江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设立会展专业(方向)。因而,将会展企业的创新平台与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等社会环境中的创新主体相结合,扩展成为产业创新平台,构建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视角的会展产业创新协同机制,有利于杭州市会展行业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获得较快的经济发展,对提高会展产业自我创新能力、获取区域竞争优势、促进杭州市会展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依托产学研平台,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会展产业园建设模式
我市要成为真正的会展强市,就必须鼓励、支持建立开放、高效的行业创新机制,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会展产业园。“十二五”期间,杭州将形成“一主五副多馆”的展览布局结构和“四片、十集群”的会议综合体,借助这一优良的会展硬件环境,依托产学研平台,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会展产业园,不但能以其独特的集聚形态引发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量和流向的一系列变化,成为会展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带动城市产业的结构的调整,而且能为高校会展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提供大规模园区型的实训基地,提供高校的实训实习教学能力和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