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术界对于民生问题内涵的观点较多,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问题,是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内凡是同民生有关的问题,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综合性。狭义的民生问题,是指民众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即衣、食、住、行等,以及民众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问题民生问题的内涵具有时代性,会随时代而变化发展。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依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和可操作性,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民生问题概念。
关键词:民生;统计指标
前言
我国自古就将“国计”“民生”看成一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一直就是我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民生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解决我国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生活,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然而,目前我国仍存在诸多民生问题
近些年来,用“民生指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成为学术界及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民生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形成权威的标准,选取哪些指标、能否全部量化这些指标、最终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民生评价指标体系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把民生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的还比较少。至此,本文拟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民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综合评价理论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1、研究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其一,将各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予以归纳和整理,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二,通过对构建民生评价体系的研究,正确把握民生的内涵,深化对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认识。
实践意义在于,其一,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准确而客观地描述目前山东省民生水平;其二,为构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实现为政府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措施提供参考的意义;其三,既完善了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内容,也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的完善与实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民生问题关注较多,而在民生指标方面也研究较为成熟。他们关注的重点具体体现在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方面。其特点是通过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的关系为视角,以人为载体,来描述、评价生活状态。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始研究有关民生问题的社会指标,以此来反映人民“福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 OECD)的研究得出了寿命;生活健康情况;教育设施的利用;文化程度;就业机会;工作生活质量;时间利用;收入;财富;住房条件;服务设施;环境公害;社会现象;危险事故;受到威胁这 15 个指标。联合国的社会指标研究包括了人口;家族形成、家族、家庭;学习及教育事业;有收益的活动及无收益的活动;收入、消费、积蓄的分配;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健康、保健事业及营养;住宅及居住环境;公共秩序及安全;时间的使用;业余时间及文化活动;社会阶层及流动情况 15 个指标。印度主要从以下 7 个不同方面进行分类:收入;人口;保健和营养;住房;教育;劳动和就业;犯罪。美国的社会指标主要有以下 11 个类别:人口和家庭;住房和环境;健康和营养;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教育和训练;工作;收入和生产率;社会保险和福利;文化、闲暇和时间的利用;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拥有其社会指标体系。一些重要的指标体系,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都用于民生的评价。
2.2 国内研究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直出现的“国计民生”,体现着党和政府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并重的指导思想。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规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在 20 世紀末,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分析当时我国小康水平的特点,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那么检测建设“全面小康”进程的方法就成了相关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进入了一个研究小康社会的高峰期。目前,我国关于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
陈友华(2004)建立的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结构、社会公平四类,包括人均 GDP、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面积、高中入学率、平均预期寿命、非农劳动力比例、城市人口比例、社会保障覆盖率、贫困发生率、基尼系数 10 个指标。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和“四大目标”的要求而分类,共 6 个子系统 23 个指标构成。在确定目标值时,主要依据为“三步走”战略目标、“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平均水平、我国人均 GDP 已经达到 31400 元的地区有关指标水平、整个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期望与可能。再根据德尔菲法及循环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计算出监测指标指数。
3、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本文是在总结归纳前人的构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在于,科学的评价指标客观地反映社会民生现状,为政府制定、调整和落实政策提供有效参考。构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描述、评价、监测和反馈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渗透。
构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在构建体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它规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向,决定着其功能的发挥以及影响其落实的效果。本文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原则
民生评价是否科学关键在于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故民生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民生内涵入手,以其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基础,抓住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以十八大改善民生的要求为出发点,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必须有科学依据,注意密切联系实际,能够比较准确地、系统地、全面地表达改善民生的主题和本质特征。 (2)系统性原则
民生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包括了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既能涵盖民生问题的各个方面,应使其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能使各指标之间有一定联系和区别。
(3)前瞻性原则
民生问题这个概念是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民生问题,因此,指标设计既要反映当前民生状况,又应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能用长远的眼光反映民生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4)独立性原则
为了计算上的简单性,选择的指标之间要求相关性最小,最好是独立。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子系统,要求选中指标间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只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相关性相对较小的指标,尽量减少在计算综合得分时多重共线性带来的计算误差。本文通过计算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来对指标进行定量判别。
4、存在的不足之处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十八大精神和山东省省情,构建的民生评价指标体系,力求适用于评价山东省民生现状。但是由于民生问题范围广,涉及因素多且本文学术水平有限,首先,构建的指标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其次,由于数据收集比较困难,本文仅限于用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缺乏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说服力不足;最后,由于民生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本文中的目标值甚至是指标体系都可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不足之处都为今后研究民生评价指明了方向,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民生问题还会出现新的情况,因而,对于完善民生评价理论体系也要给予更多的關注。
结束语
民生福利综合指数可以反映我省民生福利的总体状况;也可以帮助政府及时发现偏低指标,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还可以用于监督政府和领导干部是否执政为民,作为评价其政绩的依据之一;今后更有可能成为全面衡量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朱孔来,花迎霞,孟先霞. 国内外民生统计监测研究现状述评及未来展望[J]. 东岳论丛,2010,12,29-33.
[2] 贺春临,周长城. 福利概念与生活质量指标——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和结构研究[J]. 国外社会科学,2002,1,51-55.
[3] 李金华. 联合国《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3,58-60.
关键词:民生;统计指标
前言
我国自古就将“国计”“民生”看成一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一直就是我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民生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解决我国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生活,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然而,目前我国仍存在诸多民生问题
近些年来,用“民生指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成为学术界及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民生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形成权威的标准,选取哪些指标、能否全部量化这些指标、最终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民生评价指标体系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把民生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的还比较少。至此,本文拟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民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综合评价理论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1、研究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其一,将各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予以归纳和整理,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二,通过对构建民生评价体系的研究,正确把握民生的内涵,深化对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认识。
实践意义在于,其一,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准确而客观地描述目前山东省民生水平;其二,为构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实现为政府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措施提供参考的意义;其三,既完善了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内容,也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的完善与实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民生问题关注较多,而在民生指标方面也研究较为成熟。他们关注的重点具体体现在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方面。其特点是通过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的关系为视角,以人为载体,来描述、评价生活状态。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始研究有关民生问题的社会指标,以此来反映人民“福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 OECD)的研究得出了寿命;生活健康情况;教育设施的利用;文化程度;就业机会;工作生活质量;时间利用;收入;财富;住房条件;服务设施;环境公害;社会现象;危险事故;受到威胁这 15 个指标。联合国的社会指标研究包括了人口;家族形成、家族、家庭;学习及教育事业;有收益的活动及无收益的活动;收入、消费、积蓄的分配;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健康、保健事业及营养;住宅及居住环境;公共秩序及安全;时间的使用;业余时间及文化活动;社会阶层及流动情况 15 个指标。印度主要从以下 7 个不同方面进行分类:收入;人口;保健和营养;住房;教育;劳动和就业;犯罪。美国的社会指标主要有以下 11 个类别:人口和家庭;住房和环境;健康和营养;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教育和训练;工作;收入和生产率;社会保险和福利;文化、闲暇和时间的利用;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拥有其社会指标体系。一些重要的指标体系,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都用于民生的评价。
2.2 国内研究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直出现的“国计民生”,体现着党和政府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并重的指导思想。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规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在 20 世紀末,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分析当时我国小康水平的特点,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那么检测建设“全面小康”进程的方法就成了相关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进入了一个研究小康社会的高峰期。目前,我国关于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
陈友华(2004)建立的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结构、社会公平四类,包括人均 GDP、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面积、高中入学率、平均预期寿命、非农劳动力比例、城市人口比例、社会保障覆盖率、贫困发生率、基尼系数 10 个指标。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和“四大目标”的要求而分类,共 6 个子系统 23 个指标构成。在确定目标值时,主要依据为“三步走”战略目标、“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平均水平、我国人均 GDP 已经达到 31400 元的地区有关指标水平、整个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期望与可能。再根据德尔菲法及循环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计算出监测指标指数。
3、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本文是在总结归纳前人的构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在于,科学的评价指标客观地反映社会民生现状,为政府制定、调整和落实政策提供有效参考。构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描述、评价、监测和反馈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渗透。
构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在构建体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它规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向,决定着其功能的发挥以及影响其落实的效果。本文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原则
民生评价是否科学关键在于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故民生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民生内涵入手,以其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基础,抓住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以十八大改善民生的要求为出发点,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必须有科学依据,注意密切联系实际,能够比较准确地、系统地、全面地表达改善民生的主题和本质特征。 (2)系统性原则
民生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包括了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既能涵盖民生问题的各个方面,应使其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能使各指标之间有一定联系和区别。
(3)前瞻性原则
民生问题这个概念是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民生问题,因此,指标设计既要反映当前民生状况,又应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能用长远的眼光反映民生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4)独立性原则
为了计算上的简单性,选择的指标之间要求相关性最小,最好是独立。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子系统,要求选中指标间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只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相关性相对较小的指标,尽量减少在计算综合得分时多重共线性带来的计算误差。本文通过计算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来对指标进行定量判别。
4、存在的不足之处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十八大精神和山东省省情,构建的民生评价指标体系,力求适用于评价山东省民生现状。但是由于民生问题范围广,涉及因素多且本文学术水平有限,首先,构建的指标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其次,由于数据收集比较困难,本文仅限于用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缺乏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说服力不足;最后,由于民生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本文中的目标值甚至是指标体系都可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不足之处都为今后研究民生评价指明了方向,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民生问题还会出现新的情况,因而,对于完善民生评价理论体系也要给予更多的關注。
结束语
民生福利综合指数可以反映我省民生福利的总体状况;也可以帮助政府及时发现偏低指标,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还可以用于监督政府和领导干部是否执政为民,作为评价其政绩的依据之一;今后更有可能成为全面衡量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朱孔来,花迎霞,孟先霞. 国内外民生统计监测研究现状述评及未来展望[J]. 东岳论丛,2010,12,29-33.
[2] 贺春临,周长城. 福利概念与生活质量指标——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和结构研究[J]. 国外社会科学,2002,1,51-55.
[3] 李金华. 联合国《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