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幼儿园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养成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期的德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主。幼儿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即道德行为准则在行为主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特征。
幼儿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他们必须学会许多东西,诸如掌握必要的知识,发展基础能力,陶冶情感,协调行为等。这些内容几乎是交融在一起学习的,因而幼儿德育带有综合性的特点。
又由于一个人品行的形成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幼儿的品德教育不是用一种结果要求幼儿,而是在于培养和萌发能形成这种结果有一些基本要素,为幼儿最终形成良好品行打下基础。因此,这些教育不仅带有渐进性特点,而且必须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超出他们感知能力以外的任何方式,往往只会适得其反。而且,幼儿从小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心,这种单向关心使幼儿会滋生一种排他心理,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培养幼儿具有容他性也是幼儿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都是幼儿德育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以往幼儿德育工作,忽视了,甚至是违背了幼儿德育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德育工作走向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人化,教条化。在德育工作中,用成人的要求来要求幼儿,用规范化的道德来约束幼儿,造成幼儿德育的成人化,教条化。例如要培养幼儿爱劳动,爱集体、要诚实的品质,不是要我们通过理论教育来单纯说教,而应当让幼儿通过参与角色来体验,逐步分清是非,形成一种道德观念。但是,这种角色参与绝不能成人化,否则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七月一日这一天,让孩子们一起过党的生日,孩子们会问老师,党是什么样的?是谁啊?他们怎么还不来?
第二,非计划性和无效性。正因为成人化、教条化、政治化的德育脱离了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幼儿不能接受的德育内容和形成排斥了对幼儿实施必要的德育,造成幼儿德育的无效。例如:在幼儿身上普遍的“小皇帝”“小太阳”“小祖宗”等病症,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还未能形成有效的教育,造成幼儿德育误区。
德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教育。在幼儿时期德育工作完全在于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如尊敬老人,关心他人,爱祖国,爱劳动等情感体验,具有一定意志力等等。同时,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与能力培养同步发展,这是幼儿德育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一、幼儿德育的具体直观性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的阶段,因此,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必须以具体、直观、形象为基本征。
1、德育内容不能超出幼儿直观认识的范围
不能抽象,不能教条,不能成人化,而应在幼儿直观,能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例如:要培养幼儿的团结友爱精神,应教育幼儿有玩具大家一起玩,不打架不骂人,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去帮助人家。
2、直观形象的反复进行
行为得到肯定,就会再生,对幼儿更是如此。在幼儿身上发现好的行为和品行,必须及时肯定,这样,幼儿记忆深刻,而且要发现一次肯定一次,多次反复起到强化效应,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幼儿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而且逐步在幼儿身上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
3、德育进行过程中应让幼儿进入角色
例如:做狐狸和小白兔游戏,让幼儿在参与角色活动中,通过表演去分辨是和非。又如幼儿勇敢精神的培养。对什么是勇敢。孩子的认识是幼稚的,他们把什么都不怕,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都看成是勇敢。由此看出,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应从是非观的培养开始,因为爱憎分明是勇敢行为的基石。成人應该利用日常生活中和影视中的形象生动的事例,使幼儿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告诉他谁最勇敢,让他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并让他知道只有那些为了集体、为了他人、为了维护自己正当权益不受损害而勇于斗争的行为才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他们慢慢就会做到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在行为中闪现出真正的勇敢之花。
二、幼儿德育过程的非程序性
一般情况下道德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也就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对于成人,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对于幼儿,整个德育进程却往往带有非程序性特点,或者说具有多向开端性。也就是幼儿一个好的品德形成,不一定先通过认知,情感,形成信念后再付之于行动。幼儿对他周围的一起几乎都是陌生的,而且他们也不具有最初的认识水平。因此他们不需要通过认识,辨别是非才接受某一种观念,他们接受一切,既有好的,也有坏的;他们不是通过认识来体验环境,而是先入为主,以印象确定是和非,以习惯辨别好与坏。比如,在当今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很自然的认为自己应当是他周围一切的中心。父母爱漂亮,孩子也会爱打扮。家长爱骂人,孩子也会说脏话。而一个文明有教养的家庭则往往能熏陶出好的孩子,因此创造一个好的道德环境,随时对幼儿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教育,是幼儿德育的又一特征。
三、幼儿德育以情感体验为主
幼儿的情感具有活跃、兴奋、纯正、外露、不稳定性和善于与外界产生共鸣的特性。这就是幼儿德育必须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心理基础。幼儿感情纯正,他们本能地与真善美的事物共鸣,他们在看英雄的电影时,会激动得热泪盈眶,特别是他们了解了英雄们的牺牲是为了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时,这种情感的体验更是深刻。他们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勇敢、善良、助人为乐等,在感情上本能的相通他们对好的情感的体验和对坏的现象的厌恶,都比成人来的直观和强烈。所以,动之以情是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有一位小朋友排了电视剧。参加了一个角色,得到两千元的酬金。这个小朋友看到有的小朋友因为没有钱不能上学,决定把这两千元钱捐给希望工程,让更多的小朋友和自己一样享受幸福和快乐。在他的感召下,有好多小朋友也把平时买零食的钱攒起来,送给没钱的小朋友,在这同时幼儿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要做个好孩子,肯与帮助别人。
幼儿期的德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主。幼儿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即道德行为准则在行为主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特征。
幼儿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他们必须学会许多东西,诸如掌握必要的知识,发展基础能力,陶冶情感,协调行为等。这些内容几乎是交融在一起学习的,因而幼儿德育带有综合性的特点。
又由于一个人品行的形成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幼儿的品德教育不是用一种结果要求幼儿,而是在于培养和萌发能形成这种结果有一些基本要素,为幼儿最终形成良好品行打下基础。因此,这些教育不仅带有渐进性特点,而且必须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超出他们感知能力以外的任何方式,往往只会适得其反。而且,幼儿从小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心,这种单向关心使幼儿会滋生一种排他心理,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培养幼儿具有容他性也是幼儿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都是幼儿德育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以往幼儿德育工作,忽视了,甚至是违背了幼儿德育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德育工作走向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人化,教条化。在德育工作中,用成人的要求来要求幼儿,用规范化的道德来约束幼儿,造成幼儿德育的成人化,教条化。例如要培养幼儿爱劳动,爱集体、要诚实的品质,不是要我们通过理论教育来单纯说教,而应当让幼儿通过参与角色来体验,逐步分清是非,形成一种道德观念。但是,这种角色参与绝不能成人化,否则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七月一日这一天,让孩子们一起过党的生日,孩子们会问老师,党是什么样的?是谁啊?他们怎么还不来?
第二,非计划性和无效性。正因为成人化、教条化、政治化的德育脱离了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幼儿不能接受的德育内容和形成排斥了对幼儿实施必要的德育,造成幼儿德育的无效。例如:在幼儿身上普遍的“小皇帝”“小太阳”“小祖宗”等病症,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还未能形成有效的教育,造成幼儿德育误区。
德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教育。在幼儿时期德育工作完全在于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如尊敬老人,关心他人,爱祖国,爱劳动等情感体验,具有一定意志力等等。同时,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与能力培养同步发展,这是幼儿德育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一、幼儿德育的具体直观性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的阶段,因此,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必须以具体、直观、形象为基本征。
1、德育内容不能超出幼儿直观认识的范围
不能抽象,不能教条,不能成人化,而应在幼儿直观,能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例如:要培养幼儿的团结友爱精神,应教育幼儿有玩具大家一起玩,不打架不骂人,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去帮助人家。
2、直观形象的反复进行
行为得到肯定,就会再生,对幼儿更是如此。在幼儿身上发现好的行为和品行,必须及时肯定,这样,幼儿记忆深刻,而且要发现一次肯定一次,多次反复起到强化效应,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幼儿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而且逐步在幼儿身上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
3、德育进行过程中应让幼儿进入角色
例如:做狐狸和小白兔游戏,让幼儿在参与角色活动中,通过表演去分辨是和非。又如幼儿勇敢精神的培养。对什么是勇敢。孩子的认识是幼稚的,他们把什么都不怕,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都看成是勇敢。由此看出,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应从是非观的培养开始,因为爱憎分明是勇敢行为的基石。成人應该利用日常生活中和影视中的形象生动的事例,使幼儿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告诉他谁最勇敢,让他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并让他知道只有那些为了集体、为了他人、为了维护自己正当权益不受损害而勇于斗争的行为才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他们慢慢就会做到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在行为中闪现出真正的勇敢之花。
二、幼儿德育过程的非程序性
一般情况下道德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也就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对于成人,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对于幼儿,整个德育进程却往往带有非程序性特点,或者说具有多向开端性。也就是幼儿一个好的品德形成,不一定先通过认知,情感,形成信念后再付之于行动。幼儿对他周围的一起几乎都是陌生的,而且他们也不具有最初的认识水平。因此他们不需要通过认识,辨别是非才接受某一种观念,他们接受一切,既有好的,也有坏的;他们不是通过认识来体验环境,而是先入为主,以印象确定是和非,以习惯辨别好与坏。比如,在当今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很自然的认为自己应当是他周围一切的中心。父母爱漂亮,孩子也会爱打扮。家长爱骂人,孩子也会说脏话。而一个文明有教养的家庭则往往能熏陶出好的孩子,因此创造一个好的道德环境,随时对幼儿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教育,是幼儿德育的又一特征。
三、幼儿德育以情感体验为主
幼儿的情感具有活跃、兴奋、纯正、外露、不稳定性和善于与外界产生共鸣的特性。这就是幼儿德育必须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心理基础。幼儿感情纯正,他们本能地与真善美的事物共鸣,他们在看英雄的电影时,会激动得热泪盈眶,特别是他们了解了英雄们的牺牲是为了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时,这种情感的体验更是深刻。他们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勇敢、善良、助人为乐等,在感情上本能的相通他们对好的情感的体验和对坏的现象的厌恶,都比成人来的直观和强烈。所以,动之以情是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有一位小朋友排了电视剧。参加了一个角色,得到两千元的酬金。这个小朋友看到有的小朋友因为没有钱不能上学,决定把这两千元钱捐给希望工程,让更多的小朋友和自己一样享受幸福和快乐。在他的感召下,有好多小朋友也把平时买零食的钱攒起来,送给没钱的小朋友,在这同时幼儿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要做个好孩子,肯与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