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决不能忽视。朗读有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说写”水平的培养,有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朗读要注意情真意切、字正腔圆、语调生动、停顿恰当、轻重适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朗读;意义 技巧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这么多年来,对朗读重视不假,问题是我们教出的孩子的朗读只有声调没有情调,只有腔调没有味道,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读”变成了搔首弄姿的走过场。缘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教师对朗读的认识及本身掌握的朗读技能有关。下面笔者围绕这一问题,试作简略论述。
一、教师要领会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朗读有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会作者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奏,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
2、朗读有利于“说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能有效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一位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在介绍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朗读为突破口,提高差生的写作水平。”他的做法就是通过强化朗读训练来促进差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强化训练,6位差生的写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两位在语文小考时,分别考出“70”和“72”分的较好成绩。由此可见朗读之神奇了。想想也是呀,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通过声音传达出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不但享受一种再创造的乐趣,而且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造句,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这种有效的“听读”输入,不但可以在写作时心理摹拟,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词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密,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大大促进了“说写”能力的培养。
3、朗读有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人文情操,就如那涓涓清泉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形成并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要会朗读
1、情真意切。于永正老师说:“最动人的是情,而不是声音。”这就要求朗读要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教师范读不仅仅是为了正音纠错,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感情是朗读的灵魂。如果说,读理论文章,读科技书籍重在披文见理,是一种冷静的心智活动,那么读文学性的课文就重在披文入情,还伴随着一种炽热的情感活动。这就要求朗读时,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
2、字正腔圆。读音正确,是运用普通话朗读的基本要求,任何方音都是不符合朗读要求的。朗读是以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是靠声音表情达意的,这就对吐字发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吐字不清,读音模糊,不仅不能创造出感人的形象,而且也不可能把作品的内容转达清楚。示范朗读时,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清清楚楚,做到“吐字归音”,也就是说就是每个音节都要咬准字头,发音富有弹力,韵腹要读得气力充沛,韵尾要收全,声调要清晰,音节界限要分明。这样,一个音节读出来,必然清晰、圆润、有力。像老师在示范朗读《狼牙山五壮士》最后一段“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类的句子时就必须铿锵有力的清晰的把每一个音节读出来,这样学生才能从你的朗读感受到五壮士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
3、语调生动,停顿恰当。语气轻重适宜同样是不能忽视的。根据文章内容发展的需要,朗读中有平有弯,有高有低,才能显出文章的起伏,才能使人听得渐入佳境。恰当地安排停顿,不仅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自然地转换情绪。假若停顿不当,或一口气读下去,或停顿得支离破碎,就会影响文章语意和中心思想的表达。朗读和说话一样,每个音节并不都是一样轻重的,须强调的地方读重一些,次要的、一般的地方读轻一些。朗读时有轻有重,才能把文章中生动活泼的描寫表现出来,做到重点突出,引起听者注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停顿及语法重音、感情重音和逻辑重音。
没有朗读过优美文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正视了朗读,学会了朗读,“读”出心裁,才能让我们的文本通过朗读在学生面前立体起来,丰盈起来,灵动起来,才能让每一处花香,每一处风霜都化为喉间的气息存在,才能让每一个字在学生心中都可以呼吸,可以再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朗读;意义 技巧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这么多年来,对朗读重视不假,问题是我们教出的孩子的朗读只有声调没有情调,只有腔调没有味道,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读”变成了搔首弄姿的走过场。缘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教师对朗读的认识及本身掌握的朗读技能有关。下面笔者围绕这一问题,试作简略论述。
一、教师要领会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朗读有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会作者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奏,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
2、朗读有利于“说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能有效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一位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在介绍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朗读为突破口,提高差生的写作水平。”他的做法就是通过强化朗读训练来促进差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强化训练,6位差生的写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两位在语文小考时,分别考出“70”和“72”分的较好成绩。由此可见朗读之神奇了。想想也是呀,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通过声音传达出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不但享受一种再创造的乐趣,而且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造句,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这种有效的“听读”输入,不但可以在写作时心理摹拟,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词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密,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大大促进了“说写”能力的培养。
3、朗读有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人文情操,就如那涓涓清泉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形成并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要会朗读
1、情真意切。于永正老师说:“最动人的是情,而不是声音。”这就要求朗读要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教师范读不仅仅是为了正音纠错,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感情是朗读的灵魂。如果说,读理论文章,读科技书籍重在披文见理,是一种冷静的心智活动,那么读文学性的课文就重在披文入情,还伴随着一种炽热的情感活动。这就要求朗读时,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
2、字正腔圆。读音正确,是运用普通话朗读的基本要求,任何方音都是不符合朗读要求的。朗读是以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是靠声音表情达意的,这就对吐字发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吐字不清,读音模糊,不仅不能创造出感人的形象,而且也不可能把作品的内容转达清楚。示范朗读时,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清清楚楚,做到“吐字归音”,也就是说就是每个音节都要咬准字头,发音富有弹力,韵腹要读得气力充沛,韵尾要收全,声调要清晰,音节界限要分明。这样,一个音节读出来,必然清晰、圆润、有力。像老师在示范朗读《狼牙山五壮士》最后一段“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类的句子时就必须铿锵有力的清晰的把每一个音节读出来,这样学生才能从你的朗读感受到五壮士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
3、语调生动,停顿恰当。语气轻重适宜同样是不能忽视的。根据文章内容发展的需要,朗读中有平有弯,有高有低,才能显出文章的起伏,才能使人听得渐入佳境。恰当地安排停顿,不仅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自然地转换情绪。假若停顿不当,或一口气读下去,或停顿得支离破碎,就会影响文章语意和中心思想的表达。朗读和说话一样,每个音节并不都是一样轻重的,须强调的地方读重一些,次要的、一般的地方读轻一些。朗读时有轻有重,才能把文章中生动活泼的描寫表现出来,做到重点突出,引起听者注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停顿及语法重音、感情重音和逻辑重音。
没有朗读过优美文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正视了朗读,学会了朗读,“读”出心裁,才能让我们的文本通过朗读在学生面前立体起来,丰盈起来,灵动起来,才能让每一处花香,每一处风霜都化为喉间的气息存在,才能让每一个字在学生心中都可以呼吸,可以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