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北京,陈格雷跟记者约好的采访时间,因为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不得不推迟了一个多小时。“下雨天很适合睡懒觉”,更何况他直到当天凌晨五点才结束前一天的工作。
中关村某机关宿舍楼的五层,陈格雷租了一套不到100平米的房子,既是“盒子创造社”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他和三名员工的宿舍。在广州,还有一个类似的所在,那里负责每周拿出三个张小盒的四格漫画,而创意及网络发布则由陈格雷和北京的同事完成。
“最爱收拾屋子的同事这两天回广州了,所以有些乱。”在由客厅改造的工作室里,他从凌乱的桌子上东翻西翻,找出半盒香烟,点燃一支后,坐在虽不宽大但很舒服的电脑椅上,开始介绍张小盒的诞生过程。陈格雷并不讳言,张小盒的问世,与其说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创作,不如说更像个文化产品的制造过程,当初创作张小盒,就是为了盈利。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盒子
出生在桂林,十几岁回到广州,读书,工作,陈格雷的普通话带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在暨南大学就读新闻传播专业时,他更爱看的是跟文化、历史有关的书,甚至包括建筑学,因此曾跟人开玩笑说他是暨南大学毕业生中“最有文化的人”,就连把工作室设在中关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里是北京城上风上水之所在,会给“盒子创造社”的未来带来很好的发展空间。
“我曾被朋友认为是最不适合开公司做生意的人,结果不小心,26岁就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一做就是9年。”9年间,公司两度濒临倒闭,前途渺茫时遭遇股东分家,自己奋力独撑,用了几年时间才陆续将前股东的钱退清。“很久看不到现金流,那是最煎熬的时候。”
2006年初春,已经35岁的陈格雷离开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广告公司将妻子和只有五岁的孩子留在广州,只身来到北京。“广告公司尽管号称是卖创意的,本质上还是一个服务型的产业,但我不是一个服务型的人,因为我不喜欢听客户的指挥。”陈格雷要做一个比广告更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动漫。
陈格雷先在一家网络动漫公司打工,不久就创办了自己的动漫社。“当时想过创作一个小护士,看(疯狂的石头)时,又想创作一个贼,还想过创作一只猪,总之都想过。”在十几个不同的动漫形象中,他最后选中了看起来有点另类的盒子,这就是张小盒:脑袋四四方方,鼻子上贴着创可贴,看起来傻傻呆呆的模样。“起名张小盒而不是姓王姓李,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念起来最顺口。”
陈格雷从不认可他是“张小盒之父”的说法,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即便遇到媒体采访要给他拍照时,他也会尽可能把团队所有人都叫上。陈格雷本人并不懂绘画,他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每个人各有分工,而他负责的是创意。“但这个盒子不是我们发明出来的,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一个盒子,我们做的事情只是把这个盒子呼唤出来,发掘出来。”
实际上选择用这种盒子的形象,从漫画的角度来说并不讨巧,因为方形的东西不圆润不温暖,无法让人有童年感觉。不过有趣的是,虽然盒子显得有距离感,但是一旦延伸出其它产品,比如有网友把张小盒设计成布偶之后,质感方面完全不同,卡通人物的可爱与温暖也呈现了出来。
陈格雷想不起来张小盒的诞生日,却很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张小盒。“在现代社会里面每个人都被折磨成了方形,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有房子、车子、盒饭直到死后的骨灰盒组成的盒子世界里。张小盒代表的就是我们生活的盒子世界。”自己有着十多年的白领经历,于是陈格雷深有体会地把张小盒定位于一个办公室小白领,没有钱,没有女朋友,每天拼命地加班,在无奈中寻找快乐。
在张小盒的系列漫画中,可能最具知名度的是这一幅:闹钟不响,马路不通,电梯不入,而将卡插入打卡机,看见残酷现实——为什么世界都不正常时,打卡机总是正常的7这种使人哑然失笑的场景,在唤起上班族对现实世界的通感的同时,也无形中将张小盒视为上班族的代言人。
找准定位,张小盒成了聚宝盒
从2006年底的某一天诞生至今,张小盒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保持每周更新的基础上,我们试图让张小盒在细节上有所改变,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突然发现,好像张小盒越来越可爱了。”看着陈格雷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出来的张小盒成长历程,确实,除了四四方方的脑袋和鼻子上的创可贴之外,小盒子已经越来越富有人的特点:八字眉,圆豆眼,斜撇着嘴,一脸的无可奈何。而且,他的伙伴也陆续出现:老板VC高,女同事莉莉盒,男同事黄阿狗,还有新加盟的女高管陈美丽,当然,每个人都长着一张四四方方的脸。
“张小盒是虚拟的,但他的几个同事都是我朋友的真名字。有些朋友给我发过短信或者是邮件,说我们对VC高太狠了,其实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做了9年的小老板,其实VC高的状态就是我的状态。我只是自我调侃了一下。”说到这里,陈格雷很神秘地笑了笑:“我和很多人聊天,发现理解张小盒的核心价值的人真是很少。大家都只是把张小盒当成动漫形象,却忽视了更根源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就是陈格雷坚信张小盒可以为“盒子创造社”带来可观的盈利点的依据,
“对于我们生存的世界,尤其是上班族生存的世界来说,方形的意象贯穿在生活当中,我们的楼群,办公室,格子间都是这样,而且这种封闭感也十分接近,所以我们选择盒子人来作为中心意象。”陈格雷递过来两本书,《荣格心理学》和《一座失去建筑风格的城市》,在他看来,两本书都隐含着盒子的意象,特别是前一本,他觉得更是与自己的盒子观点不谋而合。
跟同时期出现的兔斯基,悠嘻猴这样以可爱见长的卡通形象不同,张小盒外表老实忠厚,内心有无数挣扎和坚持,常常用戏谑的方式对待生活中悲惨的一面。他是个普通人,普通到基本上所有的都市白领都能从张小盒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张小盒漫画几乎在一夜之间就红遍整个网络。红的速度之快,让有所准备的陈格雷都觉得傻眼:张小盒就像一个聚宝盒,眼睁睁地看着钱哗哗地往里掉。
2007年初,张小盒才刚刚诞生一个多月,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就发现了它,那些希望打开白领市场的企业争先恐后,希望尽快抓住张小盒的手,张小盒迅速地为盒子团队赚取了第一桶金,很快,出版社也开始联系陈格雷,经过6个月的策划准备,“盒子创造社”的第一本书《张小盒Office异想记》于2007年11月面世,一出版就是10万册。
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国内某知名电脑品牌找上门来,希望为某一款电脑量身定做一个张小盒的故事,陈格雷当场拒绝:我们就四到五格漫画,很精简,都是两三句话就道出直指人心的东西,如果把品牌放进去,味道全变了,肯定别扭。这是“盒子创造社”一早定下的规矩:做形象代言人可以,如果要植入内容,给再多的钱也不干,“我们的漫画是绝对不允许广告植入的,会影响盒子漫画的品质。”
如今张小盒已经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漫画人物,无数网友在网络上通过邮件,跟帖等等形式,用自己的经验、故事,想象丰富着他,但陈格雷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张小盒仅局限在漫画这个领域。“我们视其为办公族的代言人,这个形象一旦成熟,就可以迅速地在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果然,2008年,根据张小盒漫画改编的话剧《办公室有鬼之盒子门》在北京先后分两轮上演。如今,这部爆笑职场攻略剧的第二季《谈谈情,跳跳槽》也高调开演,于今年五月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同时亮相。
除了提供品牌授权,从话剧演出收入中获取提成,还有与服装,办公用品等厂家的营销合作,进而发展到与新东方联合开发线上产品,用张小盒代言职场英语培训项目,陈格雷现在将张小盒的蛋糕越做越大,从起初需要他和合伙人接别的营销方面的单子赚钱来养活“盒子创造社”的团队,到现在不但能保证北京,广州两处工作室的正常运转,年利润正逐渐向7位数迈进。“我们也不急于融资,张小盒的品牌,初级阶段是要挖掘品牌的价值和文化,而这些并不是钱能解决的,融资,上市,三年之后再说吧。”
中关村某机关宿舍楼的五层,陈格雷租了一套不到100平米的房子,既是“盒子创造社”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他和三名员工的宿舍。在广州,还有一个类似的所在,那里负责每周拿出三个张小盒的四格漫画,而创意及网络发布则由陈格雷和北京的同事完成。
“最爱收拾屋子的同事这两天回广州了,所以有些乱。”在由客厅改造的工作室里,他从凌乱的桌子上东翻西翻,找出半盒香烟,点燃一支后,坐在虽不宽大但很舒服的电脑椅上,开始介绍张小盒的诞生过程。陈格雷并不讳言,张小盒的问世,与其说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创作,不如说更像个文化产品的制造过程,当初创作张小盒,就是为了盈利。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盒子
出生在桂林,十几岁回到广州,读书,工作,陈格雷的普通话带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在暨南大学就读新闻传播专业时,他更爱看的是跟文化、历史有关的书,甚至包括建筑学,因此曾跟人开玩笑说他是暨南大学毕业生中“最有文化的人”,就连把工作室设在中关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里是北京城上风上水之所在,会给“盒子创造社”的未来带来很好的发展空间。
“我曾被朋友认为是最不适合开公司做生意的人,结果不小心,26岁就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一做就是9年。”9年间,公司两度濒临倒闭,前途渺茫时遭遇股东分家,自己奋力独撑,用了几年时间才陆续将前股东的钱退清。“很久看不到现金流,那是最煎熬的时候。”
2006年初春,已经35岁的陈格雷离开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广告公司将妻子和只有五岁的孩子留在广州,只身来到北京。“广告公司尽管号称是卖创意的,本质上还是一个服务型的产业,但我不是一个服务型的人,因为我不喜欢听客户的指挥。”陈格雷要做一个比广告更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动漫。
陈格雷先在一家网络动漫公司打工,不久就创办了自己的动漫社。“当时想过创作一个小护士,看(疯狂的石头)时,又想创作一个贼,还想过创作一只猪,总之都想过。”在十几个不同的动漫形象中,他最后选中了看起来有点另类的盒子,这就是张小盒:脑袋四四方方,鼻子上贴着创可贴,看起来傻傻呆呆的模样。“起名张小盒而不是姓王姓李,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念起来最顺口。”
陈格雷从不认可他是“张小盒之父”的说法,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即便遇到媒体采访要给他拍照时,他也会尽可能把团队所有人都叫上。陈格雷本人并不懂绘画,他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每个人各有分工,而他负责的是创意。“但这个盒子不是我们发明出来的,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一个盒子,我们做的事情只是把这个盒子呼唤出来,发掘出来。”
实际上选择用这种盒子的形象,从漫画的角度来说并不讨巧,因为方形的东西不圆润不温暖,无法让人有童年感觉。不过有趣的是,虽然盒子显得有距离感,但是一旦延伸出其它产品,比如有网友把张小盒设计成布偶之后,质感方面完全不同,卡通人物的可爱与温暖也呈现了出来。
陈格雷想不起来张小盒的诞生日,却很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张小盒。“在现代社会里面每个人都被折磨成了方形,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有房子、车子、盒饭直到死后的骨灰盒组成的盒子世界里。张小盒代表的就是我们生活的盒子世界。”自己有着十多年的白领经历,于是陈格雷深有体会地把张小盒定位于一个办公室小白领,没有钱,没有女朋友,每天拼命地加班,在无奈中寻找快乐。
在张小盒的系列漫画中,可能最具知名度的是这一幅:闹钟不响,马路不通,电梯不入,而将卡插入打卡机,看见残酷现实——为什么世界都不正常时,打卡机总是正常的7这种使人哑然失笑的场景,在唤起上班族对现实世界的通感的同时,也无形中将张小盒视为上班族的代言人。
找准定位,张小盒成了聚宝盒
从2006年底的某一天诞生至今,张小盒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保持每周更新的基础上,我们试图让张小盒在细节上有所改变,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突然发现,好像张小盒越来越可爱了。”看着陈格雷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出来的张小盒成长历程,确实,除了四四方方的脑袋和鼻子上的创可贴之外,小盒子已经越来越富有人的特点:八字眉,圆豆眼,斜撇着嘴,一脸的无可奈何。而且,他的伙伴也陆续出现:老板VC高,女同事莉莉盒,男同事黄阿狗,还有新加盟的女高管陈美丽,当然,每个人都长着一张四四方方的脸。
“张小盒是虚拟的,但他的几个同事都是我朋友的真名字。有些朋友给我发过短信或者是邮件,说我们对VC高太狠了,其实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做了9年的小老板,其实VC高的状态就是我的状态。我只是自我调侃了一下。”说到这里,陈格雷很神秘地笑了笑:“我和很多人聊天,发现理解张小盒的核心价值的人真是很少。大家都只是把张小盒当成动漫形象,却忽视了更根源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就是陈格雷坚信张小盒可以为“盒子创造社”带来可观的盈利点的依据,
“对于我们生存的世界,尤其是上班族生存的世界来说,方形的意象贯穿在生活当中,我们的楼群,办公室,格子间都是这样,而且这种封闭感也十分接近,所以我们选择盒子人来作为中心意象。”陈格雷递过来两本书,《荣格心理学》和《一座失去建筑风格的城市》,在他看来,两本书都隐含着盒子的意象,特别是前一本,他觉得更是与自己的盒子观点不谋而合。
跟同时期出现的兔斯基,悠嘻猴这样以可爱见长的卡通形象不同,张小盒外表老实忠厚,内心有无数挣扎和坚持,常常用戏谑的方式对待生活中悲惨的一面。他是个普通人,普通到基本上所有的都市白领都能从张小盒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张小盒漫画几乎在一夜之间就红遍整个网络。红的速度之快,让有所准备的陈格雷都觉得傻眼:张小盒就像一个聚宝盒,眼睁睁地看着钱哗哗地往里掉。
2007年初,张小盒才刚刚诞生一个多月,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就发现了它,那些希望打开白领市场的企业争先恐后,希望尽快抓住张小盒的手,张小盒迅速地为盒子团队赚取了第一桶金,很快,出版社也开始联系陈格雷,经过6个月的策划准备,“盒子创造社”的第一本书《张小盒Office异想记》于2007年11月面世,一出版就是10万册。
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国内某知名电脑品牌找上门来,希望为某一款电脑量身定做一个张小盒的故事,陈格雷当场拒绝:我们就四到五格漫画,很精简,都是两三句话就道出直指人心的东西,如果把品牌放进去,味道全变了,肯定别扭。这是“盒子创造社”一早定下的规矩:做形象代言人可以,如果要植入内容,给再多的钱也不干,“我们的漫画是绝对不允许广告植入的,会影响盒子漫画的品质。”
如今张小盒已经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漫画人物,无数网友在网络上通过邮件,跟帖等等形式,用自己的经验、故事,想象丰富着他,但陈格雷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张小盒仅局限在漫画这个领域。“我们视其为办公族的代言人,这个形象一旦成熟,就可以迅速地在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果然,2008年,根据张小盒漫画改编的话剧《办公室有鬼之盒子门》在北京先后分两轮上演。如今,这部爆笑职场攻略剧的第二季《谈谈情,跳跳槽》也高调开演,于今年五月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同时亮相。
除了提供品牌授权,从话剧演出收入中获取提成,还有与服装,办公用品等厂家的营销合作,进而发展到与新东方联合开发线上产品,用张小盒代言职场英语培训项目,陈格雷现在将张小盒的蛋糕越做越大,从起初需要他和合伙人接别的营销方面的单子赚钱来养活“盒子创造社”的团队,到现在不但能保证北京,广州两处工作室的正常运转,年利润正逐渐向7位数迈进。“我们也不急于融资,张小盒的品牌,初级阶段是要挖掘品牌的价值和文化,而这些并不是钱能解决的,融资,上市,三年之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