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传承精神、审美意蕴、人本思想、育人目的四个方面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文化内涵
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旨在阐明小学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二者间的关系,借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导我们的孩子深刻学习传统节日音乐及文化,拓宽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视野,从而实现国学与音乐学的联通,达到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目的。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即表达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人认同度较高节日的音乐。在华夏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音乐教育还是传统节日音乐及其文化,都是“乐”“礼”同源、古今一揆的。本文主要从传承精神、审美意蕴、人本思想、育人目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承精神 如出一辙
在中国音乐悠悠历史中,有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是依托传统节日习俗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例如表达中秋佳节的有广东粤音《彩云追月》、民族管弦乐《花好月圆》等民族音乐作品;表达端午节的有广东音乐《赛龙夺锦》、二胡独奏曲《良宵》等。这些色彩斑斓的音乐精品以民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形式呈现,不但烘托了节日气氛,还凝聚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我们无论是百姓集体传唱还是学堂教学这些作品,都在潜移默化的传承着爱国爱家与民族团结的情感。例如欣赏教学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这首由聂耳先生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乐曲,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活泼跳跃的旋律,表现了江南人民在传统节日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和百姓喜悦欢腾的情绪,音乐以鲜明的民族节日色彩,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景图。聂耳先生以《金蛇狂舞》命名,也寓意着他对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不可忽视的情感教育关键所在。传统节日音乐及其文化作为一种以儒学思想为导向的文化表现,承载着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民族符号在百姓和艺人的“心口相传”中,以音乐流动传播的形式得以保存至今。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和小学音乐教育“乐”与“礼”的相得益彰,以及文化传承的古今一揆。
二、审美意蕴 异曲同工
小学音乐教育核心是审美教育,这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中蕴含着对受众的自然统一之美的教育影响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敬神、祭祀等仪式都真实的体现着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上天的崇拜。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中,人们顺应时序,感悟天、地、人合,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统一的美?如《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充满着对天界的神往,也代表着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音乐教育自古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如古语有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而“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也与自然动态相呼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遵循学生的年龄、天性和审美规律进行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美育教育。如教学人音版二年级上册表达春节的歌曲《过新年》:过新年呀咚咚咚咚锵,喜洋洋呀咚咚咚咚锵,鞭炮声声锣鼓响,咚咚咚咚锵,唱歌跳舞多欢畅,咚咚咚咚锵,幸福的生活甜呀甜又香,咚咚咚咚锵!教师创设情境充分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了解春节的由来和意义,学生在加入小乐器欢快歌唱的同时,培养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爱国爱家之情,体现顺应和随俗的自然统一的审美情怀。
三、人本思想 互为彼此
中国传统节日音乐文化蕴含了千年的华夏文明和丰富的礼仪形式,其饱含的人文伦理、情感道德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今天我们音乐课堂上教学的由谷建芬老师编曲的古诗《清明》,就是表现“清明时节” 百姓扫墓祭祖、踏青放鸢等民俗活动中,尊老爱幼、崇尚健康及敬畏生命的人本精神。又如新童谣《五月五是端午》:五月五是端午,背上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溪边百草香,最香最香是艾草。。。。。。就是表达“端午节”龙舟竞渡、采药吃粽等活动中百姓勤劳勇敢、忧国爱民、宣扬正义、驱邪辟瘟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是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音乐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可以抚慰伤痛、净化心灵。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一首音乐作品的切身体验、参与感知、情感交流等,又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与互助合作的态度。所以说传统节日音乐与音乐教育如一脉相承,互为彼此,都体现着人本思想与人文关怀。
四、育人目的 殊致同歸
小学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的融合符合育人目的中的 “美育” 教育,传统节日音乐中优秀的人文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们有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如端午节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琵琶独奏曲《龙船》,就是以传统习俗龙舟竞渡为背景,对受众进行“团结奋进、积极友善、强健体魄”等正能量的深度传播。又如重阳节倡议学生唱一首《九月九》儿歌送给爷爷奶奶听:“九月九,重阳到,爷爷奶奶哈哈笑,我请他们吃甜糕,爸妈夸我好宝宝……”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便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底,达到了育人的目的。音乐是美的象征、爱的化身,无论是传统节日音乐及文化的传承,还是小学音乐教育,都以“真、善、美”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最终感化人们的心灵。
结语:小学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同属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活动,在传承精神、人本思想、审美意蕴、育人目的等方面“乐”“ 礼”同源、古今一揆。作为小学一线音乐教师的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才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入优秀的传统节日音乐,达到拓宽学生新视野,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目的。最终,为国家下一代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董慧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鲁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7-11-01
[2]陈茜苑.让传统节日融入校园文化[J];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18期
[3]周静.李敏,从疏离走向相辅而行——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J];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08期
[4]曹佩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音乐时空;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文化内涵
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旨在阐明小学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二者间的关系,借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导我们的孩子深刻学习传统节日音乐及文化,拓宽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视野,从而实现国学与音乐学的联通,达到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目的。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即表达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人认同度较高节日的音乐。在华夏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音乐教育还是传统节日音乐及其文化,都是“乐”“礼”同源、古今一揆的。本文主要从传承精神、审美意蕴、人本思想、育人目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承精神 如出一辙
在中国音乐悠悠历史中,有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是依托传统节日习俗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例如表达中秋佳节的有广东粤音《彩云追月》、民族管弦乐《花好月圆》等民族音乐作品;表达端午节的有广东音乐《赛龙夺锦》、二胡独奏曲《良宵》等。这些色彩斑斓的音乐精品以民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形式呈现,不但烘托了节日气氛,还凝聚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我们无论是百姓集体传唱还是学堂教学这些作品,都在潜移默化的传承着爱国爱家与民族团结的情感。例如欣赏教学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这首由聂耳先生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乐曲,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活泼跳跃的旋律,表现了江南人民在传统节日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和百姓喜悦欢腾的情绪,音乐以鲜明的民族节日色彩,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景图。聂耳先生以《金蛇狂舞》命名,也寓意着他对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不可忽视的情感教育关键所在。传统节日音乐及其文化作为一种以儒学思想为导向的文化表现,承载着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民族符号在百姓和艺人的“心口相传”中,以音乐流动传播的形式得以保存至今。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和小学音乐教育“乐”与“礼”的相得益彰,以及文化传承的古今一揆。
二、审美意蕴 异曲同工
小学音乐教育核心是审美教育,这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中蕴含着对受众的自然统一之美的教育影响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敬神、祭祀等仪式都真实的体现着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上天的崇拜。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中,人们顺应时序,感悟天、地、人合,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统一的美?如《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充满着对天界的神往,也代表着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音乐教育自古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如古语有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而“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也与自然动态相呼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遵循学生的年龄、天性和审美规律进行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美育教育。如教学人音版二年级上册表达春节的歌曲《过新年》:过新年呀咚咚咚咚锵,喜洋洋呀咚咚咚咚锵,鞭炮声声锣鼓响,咚咚咚咚锵,唱歌跳舞多欢畅,咚咚咚咚锵,幸福的生活甜呀甜又香,咚咚咚咚锵!教师创设情境充分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了解春节的由来和意义,学生在加入小乐器欢快歌唱的同时,培养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爱国爱家之情,体现顺应和随俗的自然统一的审美情怀。
三、人本思想 互为彼此
中国传统节日音乐文化蕴含了千年的华夏文明和丰富的礼仪形式,其饱含的人文伦理、情感道德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今天我们音乐课堂上教学的由谷建芬老师编曲的古诗《清明》,就是表现“清明时节” 百姓扫墓祭祖、踏青放鸢等民俗活动中,尊老爱幼、崇尚健康及敬畏生命的人本精神。又如新童谣《五月五是端午》:五月五是端午,背上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溪边百草香,最香最香是艾草。。。。。。就是表达“端午节”龙舟竞渡、采药吃粽等活动中百姓勤劳勇敢、忧国爱民、宣扬正义、驱邪辟瘟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是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音乐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可以抚慰伤痛、净化心灵。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一首音乐作品的切身体验、参与感知、情感交流等,又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与互助合作的态度。所以说传统节日音乐与音乐教育如一脉相承,互为彼此,都体现着人本思想与人文关怀。
四、育人目的 殊致同歸
小学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的融合符合育人目的中的 “美育” 教育,传统节日音乐中优秀的人文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们有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如端午节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琵琶独奏曲《龙船》,就是以传统习俗龙舟竞渡为背景,对受众进行“团结奋进、积极友善、强健体魄”等正能量的深度传播。又如重阳节倡议学生唱一首《九月九》儿歌送给爷爷奶奶听:“九月九,重阳到,爷爷奶奶哈哈笑,我请他们吃甜糕,爸妈夸我好宝宝……”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便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底,达到了育人的目的。音乐是美的象征、爱的化身,无论是传统节日音乐及文化的传承,还是小学音乐教育,都以“真、善、美”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最终感化人们的心灵。
结语:小学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同属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活动,在传承精神、人本思想、审美意蕴、育人目的等方面“乐”“ 礼”同源、古今一揆。作为小学一线音乐教师的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才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入优秀的传统节日音乐,达到拓宽学生新视野,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目的。最终,为国家下一代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董慧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鲁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7-11-01
[2]陈茜苑.让传统节日融入校园文化[J];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18期
[3]周静.李敏,从疏离走向相辅而行——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J];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08期
[4]曹佩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音乐时空;201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