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八法”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中物理;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86—01
  高中物理教学,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八种方法。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实验使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我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在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观察,再给学生讲解超重、失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在物理学中,有不少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让学生借助类比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例如,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相类比,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一样,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出的概念能让学生经久不忘。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中,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这时再引导学生抓住本质下定义,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全反射”的概念。
  四、连接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进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在引入“能量”这个概念时,我先沿用初中时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进行分析进而引入“能量”的概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展示一些奇妙现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因此,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可逐步提高归纳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从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的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力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更易于接受。
  七、實例法
  不少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其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在引入“冲量与动量”概念时,我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获得一定速度不仅同它受到的牵引力有关,而且还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然后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揭示出速度的变化跟力的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由此引入“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这样的引入,除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明确“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
  八、直接法
  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被引入的,用揭示外延的方法给出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
  当然,除了上述八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编辑:张 昀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观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65—01  一、观课的视角:观“教”还是观“学”  观课的视角不同,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比如说,坐在前面的观察者因为视野所及而只能看到教师“表演”良好,或许会对课堂赞美有加;坐在后面的观察者因为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而看到许多学生的不良课堂状态,从而对课堂大
摘要:2005年,我国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高职教育规模扩大,有利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有利于高职院校打造自己的特色,有利于高职教育地位提升,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影响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美国学者马丁
针对果汁行业中物料蒸发浓缩时传热效率高,受热时间短等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指标和生产效率,该文以某果汁厂的五效降膜蒸发器控制系统工程项目为背景,阐述了五效降膜蒸发
高职学院作为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内涵。根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091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和毕业生数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理念;课堂教学;教案;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39—01  甘肃省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近两年,在这两年中,教师们也在慢慢地摸索着前进,笔者在教学中也对新课程改革做了一些思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愿与同仁一起探讨。  一、教师的理念要转变,认识要到位。不能守旧地认为学生不可靠  在新课改实施一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又是特定地域氛围下的高职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晴雨表”。结合高职校园文化的特殊性。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理性透析,为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理性    一、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文化还具有地域、民族和社会的差异性。校园文化就是建立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湖南大学看望广大师生,并与部分应届毕业生代表座谈。温家宝总理分别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以及青年人教育、成长、前途等问题同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回答了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温家宝总理的谈话对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国大有裨益。  下面是温家宝总理谈话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