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中物理;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86—01
高中物理教学,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八种方法。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实验使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我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在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观察,再给学生讲解超重、失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在物理学中,有不少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让学生借助类比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例如,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相类比,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一样,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出的概念能让学生经久不忘。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中,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这时再引导学生抓住本质下定义,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全反射”的概念。
四、连接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进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在引入“能量”这个概念时,我先沿用初中时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进行分析进而引入“能量”的概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展示一些奇妙现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因此,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可逐步提高归纳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从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的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力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更易于接受。
七、實例法
不少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其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在引入“冲量与动量”概念时,我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获得一定速度不仅同它受到的牵引力有关,而且还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然后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揭示出速度的变化跟力的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由此引入“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这样的引入,除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明确“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
八、直接法
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被引入的,用揭示外延的方法给出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
当然,除了上述八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86—01
高中物理教学,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八种方法。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实验使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我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在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观察,再给学生讲解超重、失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在物理学中,有不少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让学生借助类比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例如,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相类比,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一样,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出的概念能让学生经久不忘。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中,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这时再引导学生抓住本质下定义,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全反射”的概念。
四、连接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进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在引入“能量”这个概念时,我先沿用初中时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进行分析进而引入“能量”的概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展示一些奇妙现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因此,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可逐步提高归纳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从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的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力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更易于接受。
七、實例法
不少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其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在引入“冲量与动量”概念时,我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获得一定速度不仅同它受到的牵引力有关,而且还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然后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揭示出速度的变化跟力的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由此引入“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这样的引入,除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明确“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
八、直接法
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被引入的,用揭示外延的方法给出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
当然,除了上述八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