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证明,能够进行高水平深度学习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能会拥有更好的表现。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是1976年 Ference Marton和RogerSaljo在研究瑞典大学生阅读学术论文所采取的策略时提出的,他们从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把学习者分为深度水平和浅层水平的加工者。浅层学习关注细节、孤立、碎片化的知识,学生只需要死記硬背或反复练习做题,不需要或不可能进行深入思考,无法真正理解历史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则,习得的知识经验也非常容易遗忘。而深度学习强调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基本结构,主张进行整体性的学习,要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理解、掌握、体会知识的深层含义,掌握的知识能够长时间保持。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往往采取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调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僵化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学习方法单一,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很难融入具体学习实践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越低,其取得的学习效果就越差。
(二)知识点状呈现,片面性强。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间的整体性、关联性的引导较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一知半解,很难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重知识、轻实践,难以深入理解知识。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体验。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建立在学生的具体行动实践基础上,在学生认知体验的过程中展开教学。但是在传统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为了赶进度,将大量知识融入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接纳时间有限,活动难以得到有效展开。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很难形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学习效果普遍不高。
(四)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落后、史学素养的匮乏、史料资源的不足、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方面来看,对史料的不感兴趣、信心不足,缺乏史料分析的训练,缺少正确的分析方法等。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策略
深度学习包括深层动机和深度学习策略。深层动机指的是对学习或发展学习能力的兴趣。深度学习策略则是指通过广泛阅读将相关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来寻求意义理解的过程。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精选人类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发展变化,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从深度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获得个人意义。深度学习强调内部动机是学习的基础。学生也是生活在社会中人,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勇敢直面社会生活中的难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因为其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切身相关。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宜的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学习材料难度适宜,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也与学生个人的现实生活有关。
(二)科学开发教材内容。学习内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而应使学生深度学习不脱离书本,但要超越书本。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较为具体的历史线索,还要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加工、处理课文内容时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材为切入点,结合课文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在学习者想要学习的知识与将要教授知识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并以概括综合、分析评价等作为深化教材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1、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通过原始史料的不同来源,可让学生辨别史料中的主观成份和客观事实,使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成为学生也要参与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他们经过自己阅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又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无理解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历史课堂主人。
(1)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体。在教材体系中,史料知识同样是一个应予以重视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基于认真解读史料知识来对其加以相应的补充,以对教材的观点加以辅助作为目的,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学习进一步深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运用史料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学生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其思维正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他们已经具备假设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并能够对推理过程、逻辑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作出有效判断。而具体形象又会在其间对初中生的思维产生影响,表面的直接关系仍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剖析和了解问题时的“关注点”,导致学生在了解现象的本质过程中难以突破感官经验限制,这样的情况注定了其对直观易懂的内容,包括图片、视频,人物访谈笔录之类,更加容易接受。故而在史料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一方面满足教学内容的需求,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合理的把材料串联起来,不能让杂乱无章的史料冲淡了主题。例如,9年级下第11课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经济政策取代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经济政策的“新”哪儿?学生其实很难理解,可以这么做:首先提供1918年苏俄的内忧外患的相关史料图片,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出示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得出结论: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是要集中全国有限的物力人力,解决内忧外患,并且直接过到共产主义。
2、坚持纵横联系、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中外、古今的比较分析能力,用历史的眼光去认识当今世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不是表示社会主义制度是走不通的。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为了避免这种悲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构建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 思维导图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历史知识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繁杂的历史知识通过层层隶属的枝干关系表述出来,形成具有形象性和逻辑性的图像。在初中复习阶段非常适用,例如,在学习《近代资本主义的演变》这个专题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模式开展学习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填空补充思维导图,形成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演变形象生动的认识让学生在深入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图文并茂、由点到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体验中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往往采取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调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僵化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学习方法单一,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很难融入具体学习实践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越低,其取得的学习效果就越差。
(二)知识点状呈现,片面性强。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间的整体性、关联性的引导较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一知半解,很难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重知识、轻实践,难以深入理解知识。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体验。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建立在学生的具体行动实践基础上,在学生认知体验的过程中展开教学。但是在传统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为了赶进度,将大量知识融入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接纳时间有限,活动难以得到有效展开。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很难形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学习效果普遍不高。
(四)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落后、史学素养的匮乏、史料资源的不足、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方面来看,对史料的不感兴趣、信心不足,缺乏史料分析的训练,缺少正确的分析方法等。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策略
深度学习包括深层动机和深度学习策略。深层动机指的是对学习或发展学习能力的兴趣。深度学习策略则是指通过广泛阅读将相关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来寻求意义理解的过程。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精选人类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发展变化,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从深度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获得个人意义。深度学习强调内部动机是学习的基础。学生也是生活在社会中人,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勇敢直面社会生活中的难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因为其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切身相关。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宜的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学习材料难度适宜,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也与学生个人的现实生活有关。
(二)科学开发教材内容。学习内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而应使学生深度学习不脱离书本,但要超越书本。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较为具体的历史线索,还要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加工、处理课文内容时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材为切入点,结合课文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在学习者想要学习的知识与将要教授知识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并以概括综合、分析评价等作为深化教材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1、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通过原始史料的不同来源,可让学生辨别史料中的主观成份和客观事实,使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成为学生也要参与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他们经过自己阅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又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无理解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历史课堂主人。
(1)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体。在教材体系中,史料知识同样是一个应予以重视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基于认真解读史料知识来对其加以相应的补充,以对教材的观点加以辅助作为目的,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学习进一步深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运用史料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学生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其思维正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他们已经具备假设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并能够对推理过程、逻辑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作出有效判断。而具体形象又会在其间对初中生的思维产生影响,表面的直接关系仍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剖析和了解问题时的“关注点”,导致学生在了解现象的本质过程中难以突破感官经验限制,这样的情况注定了其对直观易懂的内容,包括图片、视频,人物访谈笔录之类,更加容易接受。故而在史料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一方面满足教学内容的需求,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合理的把材料串联起来,不能让杂乱无章的史料冲淡了主题。例如,9年级下第11课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经济政策取代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经济政策的“新”哪儿?学生其实很难理解,可以这么做:首先提供1918年苏俄的内忧外患的相关史料图片,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出示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得出结论: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是要集中全国有限的物力人力,解决内忧外患,并且直接过到共产主义。
2、坚持纵横联系、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中外、古今的比较分析能力,用历史的眼光去认识当今世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不是表示社会主义制度是走不通的。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为了避免这种悲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构建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 思维导图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历史知识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繁杂的历史知识通过层层隶属的枝干关系表述出来,形成具有形象性和逻辑性的图像。在初中复习阶段非常适用,例如,在学习《近代资本主义的演变》这个专题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模式开展学习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填空补充思维导图,形成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演变形象生动的认识让学生在深入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图文并茂、由点到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体验中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