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主力军,拥有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他们当中存在一些少儿时期的情感教育缺失,在高校这个迈入社会的准备期,情感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和感化学生,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情感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
21世纪,全球化进程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富有情感性。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殊感情,情感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对情感教育的认识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它是指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心理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进而调整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作用其思维,改变其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情感教育要引导、促进、并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是一种能够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身心感到愉悦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是永恒持久、影响深远的。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少儿时期情感教育的缺失
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导致他们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90后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经济条件,整天忙于奔波。有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或者做生意,照顾孩子的重任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承担。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成为了他们良好家庭教育的绊脚石,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往往脾气倔强固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宽容心。这类孩子也往往成为日后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难题。
(二)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一方面缺乏父爱或母爱,另一方面又获得了太多的母爱或父爱。这样的环境有时候会带给孩子父母一方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溺爱抑或畸形的爱,这对他们正确人生观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很不利。
(三)父母感情不和。父母因感情不和经常闹矛盾,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的创伤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些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这类孩子在学校往往对老师和同学缺乏信任,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尤其在他们成年以后,不敢相信人间有真正的爱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婚恋观。
(四)父母本身教育方式的错误。天下每一对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往往由于他们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或者缺乏专门的训练,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有的父母把孩子捧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小祖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坏习惯或不健全的性格;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求全责备,不注意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焦虑、多疑、承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
(五)后天环境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普及,有些孩子禁不住诱惑而沉迷网络,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暂时性的或终生的改变。对于那些迷上网吧的孩子,他们为了尽情的打游戏、交网友,甚至迷恋网络色情,开始学会逃课,有时甚至熬通宵,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情感教育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及时扭转和调整他们错误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情感品质和人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心”出发,因势利导。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人格要靠人格来修养,道德要靠道德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辅导员应该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塑造高尚人格,以美好的心灵和人格魅力折射出自己的优秀品质,从而影响、教育和感化学生,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青年学生对美的需求较高,而作为高校辅导员的审美水平对大学生的情感无疑具有导向作用,辅导员的道德美、语言美、理智美,以及对艺术、体育的爱好与鉴赏能力,都能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由于多数学生具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即“向师性”,他们经常把老师当做模仿的榜样,而且对老师在感情上还有一定的依恋心理,因此,如果辅导员能够淡化“师者”身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将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平等的沟通交流中实现情感的教育与引导,则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力将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情育人,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对于他们的缺点,批评时以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为前提,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的批评实际上是对他们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其次,要尽快的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姓名、特点和爱好,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被关注,激发他们对老师的好感。再者,辅导员应经常与学生敞开心扉沟通交流,多表扬、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进步的喜悦。情感教育是靠情感交流来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连续的互动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课余时间,结合实际与学生沟通,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的关心帮助学生,必然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
情感教育不是靠灌输,而是心灵感受。在高校里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少儿时期的情感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失,以致于在面对情感问题、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处理或就业压力等等时,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整。当这些问题越积越多,自己无法梳理与排解时,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就要发挥其特有的关键作用了。当前有些高校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配合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建议和帮助。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多给予学生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正确看待问题,合理释放和缓解压力,对于较严重的学生则建议他们向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或社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作者简介:
①庄雪艳,(1980-),女,河南省沈丘县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任职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 情感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
21世纪,全球化进程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富有情感性。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殊感情,情感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对情感教育的认识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它是指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心理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进而调整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作用其思维,改变其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情感教育要引导、促进、并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是一种能够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身心感到愉悦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是永恒持久、影响深远的。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少儿时期情感教育的缺失
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导致他们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90后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经济条件,整天忙于奔波。有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或者做生意,照顾孩子的重任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承担。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成为了他们良好家庭教育的绊脚石,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往往脾气倔强固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宽容心。这类孩子也往往成为日后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难题。
(二)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一方面缺乏父爱或母爱,另一方面又获得了太多的母爱或父爱。这样的环境有时候会带给孩子父母一方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溺爱抑或畸形的爱,这对他们正确人生观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很不利。
(三)父母感情不和。父母因感情不和经常闹矛盾,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的创伤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些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这类孩子在学校往往对老师和同学缺乏信任,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尤其在他们成年以后,不敢相信人间有真正的爱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婚恋观。
(四)父母本身教育方式的错误。天下每一对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往往由于他们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或者缺乏专门的训练,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有的父母把孩子捧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小祖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坏习惯或不健全的性格;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求全责备,不注意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焦虑、多疑、承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
(五)后天环境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普及,有些孩子禁不住诱惑而沉迷网络,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暂时性的或终生的改变。对于那些迷上网吧的孩子,他们为了尽情的打游戏、交网友,甚至迷恋网络色情,开始学会逃课,有时甚至熬通宵,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情感教育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及时扭转和调整他们错误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情感品质和人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心”出发,因势利导。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人格要靠人格来修养,道德要靠道德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辅导员应该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塑造高尚人格,以美好的心灵和人格魅力折射出自己的优秀品质,从而影响、教育和感化学生,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青年学生对美的需求较高,而作为高校辅导员的审美水平对大学生的情感无疑具有导向作用,辅导员的道德美、语言美、理智美,以及对艺术、体育的爱好与鉴赏能力,都能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由于多数学生具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即“向师性”,他们经常把老师当做模仿的榜样,而且对老师在感情上还有一定的依恋心理,因此,如果辅导员能够淡化“师者”身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将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平等的沟通交流中实现情感的教育与引导,则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力将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情育人,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对于他们的缺点,批评时以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为前提,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的批评实际上是对他们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其次,要尽快的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姓名、特点和爱好,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被关注,激发他们对老师的好感。再者,辅导员应经常与学生敞开心扉沟通交流,多表扬、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进步的喜悦。情感教育是靠情感交流来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连续的互动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课余时间,结合实际与学生沟通,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的关心帮助学生,必然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
情感教育不是靠灌输,而是心灵感受。在高校里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少儿时期的情感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失,以致于在面对情感问题、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处理或就业压力等等时,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整。当这些问题越积越多,自己无法梳理与排解时,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就要发挥其特有的关键作用了。当前有些高校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配合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建议和帮助。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多给予学生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正确看待问题,合理释放和缓解压力,对于较严重的学生则建议他们向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或社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作者简介:
①庄雪艳,(1980-),女,河南省沈丘县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任职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