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158
大家都会看到过这样的课堂吧——课堂上教师兴味盎然的讲解,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自己预设的教案迈进,学生呢,除了几个优秀生偶尔配合老师完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表情木然的坐在位子上。从他们脸上你看不出一丝喜怒哀乐的表情。当然,这样的课堂也发生在我的教学中。那这是为什么?是学生不喜欢课堂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作如下的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以上课堂中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者说他们没有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动机源于需要,如果课堂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学生对课堂就有了兴趣。既然谈到需要,我们就不得不叩开马斯洛的学术思想之门。在他的理解中,每个人至少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今天的学生,生理需要已经被大家满足的够好了。没有满足的需要,正是后面几种需要。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对上面的课堂作如下诊断:
一、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我们都是做过学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提出一个你不会回答的问题时你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就会油然而生,你越感觉不安全,就越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上中学时的英语听力特别差,在英语课堂上,主要的精力不是用来练习听力,而是时刻准备应付老师的提问。当老师按学号提问时,还比较好应付,当“聪明”的老师不按学号提问时,为了逃避上课时带来的不安全感,我常选择逃课。这里要说明的是,我逃课的目的不是说我不愿练习听力,而是为了逃避老师给我的不安全感。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安全感的学生是肯定没有学习兴趣的。
二、老师没有满足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
爱本身是天然的,但如果在上面加上功利性色彩,这样的爱就变质了。当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你的家庭作业做完了吗?这次考试为什么又落后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会做错?”这样的问题时,我想,这样的关心已经远离了爱的本质,就别说尊重了,尤其对于后进生而言,这样的话已不再是关心,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但是,如果教师真正满足了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就会因此而喜歡上老师,也就会因此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学生对老师的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只有老师真正的尊重学生,用心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因此,老师满足了学生的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
三、课堂上,学生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换句话说,学生没有成就感,没有得到老师或学生的肯定,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作为老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学生就会寻找一些不通过读书实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调皮捣蛋,不交作业,交头接耳的谈话等。所以,如果课堂上学生不能实现自我,便也就失去了学习动机,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以上是我对课堂中学习兴趣的几点研究与思考。那么学生会喜欢课堂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学生当然会喜欢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看到,喜欢某位老师的学生,课余时间也乐于把精力放在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上,课堂上更是表现得积极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反之,则产生抵触厌学情绪,甚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会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例如在很多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我想这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使然。对待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爱与尊重,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视,最起码要让他们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用更多的爱去温暖他们。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抓住了学生的脉搏,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然而,情感需要情感来调动,情如一根纽带连接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因此,通过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等生动的手段创设典型场景,自然能激发儿童热烈的情绪,浓厚的兴趣。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十年后的礼物》一课,上课伊始,老师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优美的旋律,并引导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并告诉同学们着美妙的乐曲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既导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教学《评分生命》一课,在学生充分感受贝贝队妹妹那浓浓的兄妹情谊后,把学生带到汶川大地震母子情深的感人故事中,通过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绘。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不少学生满含热泪,写出的感受更是饱含浓浓的爱意。在这情境的催化中,学生的兴趣浓厚,让其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学观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我们要利用教材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资源,把文本当成师生交流的桥梁。例如《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我们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从事情发展的起因入手,循序渐进,并抓住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条线。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设计填空练习降低难度,把问题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到果子,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方法单调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比尾巴》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喜欢谁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学习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汉语里的“幽默”一词是由林语堂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最早从英语音译而来的。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幽默又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艺术手法,因此,教学中需要幽默,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迪思维,培养兴趣,给人以美的享受。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抗药性强,要么着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老师的幽默带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它不仅用口头语言,而且用眼神、动作等身体语言,来制造诙谐幽默的情景,让孩子在浓浓的情趣中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运用风趣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却非常重要,千万不能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课堂轻松愉悦,让学生学有所获充满乐趣。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服务于教学,让我们的课堂真实、有效。
大家都会看到过这样的课堂吧——课堂上教师兴味盎然的讲解,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自己预设的教案迈进,学生呢,除了几个优秀生偶尔配合老师完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表情木然的坐在位子上。从他们脸上你看不出一丝喜怒哀乐的表情。当然,这样的课堂也发生在我的教学中。那这是为什么?是学生不喜欢课堂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作如下的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以上课堂中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者说他们没有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动机源于需要,如果课堂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学生对课堂就有了兴趣。既然谈到需要,我们就不得不叩开马斯洛的学术思想之门。在他的理解中,每个人至少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今天的学生,生理需要已经被大家满足的够好了。没有满足的需要,正是后面几种需要。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对上面的课堂作如下诊断:
一、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我们都是做过学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提出一个你不会回答的问题时你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就会油然而生,你越感觉不安全,就越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上中学时的英语听力特别差,在英语课堂上,主要的精力不是用来练习听力,而是时刻准备应付老师的提问。当老师按学号提问时,还比较好应付,当“聪明”的老师不按学号提问时,为了逃避上课时带来的不安全感,我常选择逃课。这里要说明的是,我逃课的目的不是说我不愿练习听力,而是为了逃避老师给我的不安全感。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安全感的学生是肯定没有学习兴趣的。
二、老师没有满足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
爱本身是天然的,但如果在上面加上功利性色彩,这样的爱就变质了。当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你的家庭作业做完了吗?这次考试为什么又落后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会做错?”这样的问题时,我想,这样的关心已经远离了爱的本质,就别说尊重了,尤其对于后进生而言,这样的话已不再是关心,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但是,如果教师真正满足了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就会因此而喜歡上老师,也就会因此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学生对老师的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只有老师真正的尊重学生,用心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因此,老师满足了学生的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
三、课堂上,学生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换句话说,学生没有成就感,没有得到老师或学生的肯定,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作为老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学生就会寻找一些不通过读书实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调皮捣蛋,不交作业,交头接耳的谈话等。所以,如果课堂上学生不能实现自我,便也就失去了学习动机,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以上是我对课堂中学习兴趣的几点研究与思考。那么学生会喜欢课堂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学生当然会喜欢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看到,喜欢某位老师的学生,课余时间也乐于把精力放在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上,课堂上更是表现得积极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反之,则产生抵触厌学情绪,甚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会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例如在很多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我想这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使然。对待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爱与尊重,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视,最起码要让他们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用更多的爱去温暖他们。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抓住了学生的脉搏,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然而,情感需要情感来调动,情如一根纽带连接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因此,通过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等生动的手段创设典型场景,自然能激发儿童热烈的情绪,浓厚的兴趣。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十年后的礼物》一课,上课伊始,老师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优美的旋律,并引导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并告诉同学们着美妙的乐曲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既导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教学《评分生命》一课,在学生充分感受贝贝队妹妹那浓浓的兄妹情谊后,把学生带到汶川大地震母子情深的感人故事中,通过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绘。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不少学生满含热泪,写出的感受更是饱含浓浓的爱意。在这情境的催化中,学生的兴趣浓厚,让其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学观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我们要利用教材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资源,把文本当成师生交流的桥梁。例如《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我们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从事情发展的起因入手,循序渐进,并抓住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条线。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设计填空练习降低难度,把问题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到果子,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方法单调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比尾巴》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喜欢谁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学习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汉语里的“幽默”一词是由林语堂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最早从英语音译而来的。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幽默又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艺术手法,因此,教学中需要幽默,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迪思维,培养兴趣,给人以美的享受。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抗药性强,要么着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老师的幽默带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它不仅用口头语言,而且用眼神、动作等身体语言,来制造诙谐幽默的情景,让孩子在浓浓的情趣中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运用风趣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却非常重要,千万不能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课堂轻松愉悦,让学生学有所获充满乐趣。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服务于教学,让我们的课堂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