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左联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文艺团体、文学组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发挥着具足轻重的作用。历来对于左联的讨论不胜枚举,不乏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将从左联的成立、性质及作用这三方面入手,阐述笔者对此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左联;成立;性质;作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文学团体,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一直承担着反抗国民党“文化围剿”、发展大众文艺和为广大工农大众服务的职责,其代表人物有鲁迅、蒋光慈、茅盾等,后应联合抗日的号召而解散。左联存在的六年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成立之初的既定目标,成当时文坛的中流砥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社团。本文将对现有资料进行进深入爬梳,并尽力挖掘相关新材料,对左联成立的相关细节、性质以及作用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
当下人们对于左联成立的相关情况了解的并不全面,关于左联的成立仍有几点疑问尚未十分明确。
首先,左联成立的真实历史背景如何?左联成立,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这是左联成立的政治生态背景。当时由创造社、太阳社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老一辈作家领导的革命文艺论争运动的发展,及其暴露出来的弱点,迫切需要得到解决,这是左联成立的文化生态背景。左联成的立还存在着外力的有意干预,当时的文学论争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的重视,为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组织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团体。
其次,左联在成立之前是否有过相关的宣传工作?当时参与筹备大会的人员名单情况如何?
关于左联成立前夕的准备工作和宣传工作,可资参照的相对比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大概有以下几项:发表于1930年3月1日《萌芽月刊》上的短讯《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3月10《拓荒者》及后来其它杂志上有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数则消息;以及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15889号公函。之前的研究,大多只局限于第一项宣传工作,通过详查资料,可以发现其实至少有三次相对较大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宣传工作,这为之后左联的成立打下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对于频繁受到争议的左联筹备大会委员名单,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多方查找资料,据参加筹备会议的重要人员提供的多份的左联筹备委员会名单,进行对比与删选,发现其中有十人是相同的,即鲁迅及其友人冯雪峰、柔石,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冯乃超、阳翰笙,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以及夏衍。通过这份经过排查的名单可以发现,左联筹备委员会主要来自三个群体——鲁迅及其友人、创造社和太阳社。
(二)
对于左联性质的确立,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讨论:
首先,左联作为一个文学社团,首要具备的毋庸置疑应该是文学功用性。第一,作为文学社团,左联具备了明确的文学理论主张:以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其的共同追求;同时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与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建立了联系,接受国际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指导。第二,拥有一批出色的文学文艺工作者、作家等,如其旗帜人物鲁迅,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成,后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代表性的作家。第三,左联发行的刊物可谓是丰富多彩,机关刊物主要有《萌芽月刊》、《拓荒者》、《北斗》等,为左联的文学活动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在其文学事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左联自成立后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体现其文学功用性的关键所在。主要代表性的文学创作有:如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社会批判暴露型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除了鲁迅等老一辈作家外,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一批青年作家有:沙汀、艾芜、叶紫等一批文学新人,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此外,左联领导成立了中国诗歌会,鼓励青年诗人写诗,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左联具备一定的政治属性。左联从成立之初便承担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历史使命,是组织拢集人才,着力发声的文化阵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使命。左联是共产党的意识引导下成立的。虽然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但实际在背后握权是两度留苏曾任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组织上,左联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左联成立之后,广泛进开展政治运动。不论是最初的成立,还是最后的解散,都受当时的政治形态的影响与干预。
综合以上,左联的根本属性毫无疑问是文学性功用性,即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其附带的政治功用性也是建立在其文学功用性的基础之上的,若是没有这个文学团体衣钵的存在,其他一切都将是海市盛楼。
(三)
作为30年代文坛的中流砥柱,左联有着影响深远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否认的消极作用。我们明确利弊全面认知,既看到左联的积极意义所在,同时对其消极作用加以思考,这才是最合理和最可取的。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认识左联,乃至对当下文学与文艺的继续发展都非常具有帮助。
左联的积极作用总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斗争方面,以鲁迅为主将的“左联”作家,用笔作武器,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取得了光辉的胜利;在理论批评工作方面,“左联”确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努力用来解决文艺实践中的问题,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潘汉年在《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一文中将其概括为两点:“这联盟的结合,显示它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去领导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加紧思想斗争,透过文学艺术,实行宣传与鼓动而争取广大的群眾走向无产阶级斗争的营垒。”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出了卓越贡献。
左联的消极作用主要在于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在其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倾向。反映在创作中,导致少量作品内容上染有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有些作品甚至还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弱点。而这些错误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则发挥到了极致,最终给许多左联作家乃至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以上便是笔者对左联的相关看法,望对认识左联这一重要文学社团提供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李何林:《左联成立前后十年的新文学》,北京新建设杂志社1951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 :《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左联回忆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3]袁盛勇:《作为问题存在的“左联”》,文艺争鸣2014年第7期。
[4]朱寿桐:《论作为文学社团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关键词】:左联;成立;性质;作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文学团体,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一直承担着反抗国民党“文化围剿”、发展大众文艺和为广大工农大众服务的职责,其代表人物有鲁迅、蒋光慈、茅盾等,后应联合抗日的号召而解散。左联存在的六年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成立之初的既定目标,成当时文坛的中流砥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社团。本文将对现有资料进行进深入爬梳,并尽力挖掘相关新材料,对左联成立的相关细节、性质以及作用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
当下人们对于左联成立的相关情况了解的并不全面,关于左联的成立仍有几点疑问尚未十分明确。
首先,左联成立的真实历史背景如何?左联成立,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这是左联成立的政治生态背景。当时由创造社、太阳社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老一辈作家领导的革命文艺论争运动的发展,及其暴露出来的弱点,迫切需要得到解决,这是左联成立的文化生态背景。左联成的立还存在着外力的有意干预,当时的文学论争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的重视,为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组织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团体。
其次,左联在成立之前是否有过相关的宣传工作?当时参与筹备大会的人员名单情况如何?
关于左联成立前夕的准备工作和宣传工作,可资参照的相对比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大概有以下几项:发表于1930年3月1日《萌芽月刊》上的短讯《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3月10《拓荒者》及后来其它杂志上有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数则消息;以及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15889号公函。之前的研究,大多只局限于第一项宣传工作,通过详查资料,可以发现其实至少有三次相对较大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宣传工作,这为之后左联的成立打下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对于频繁受到争议的左联筹备大会委员名单,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多方查找资料,据参加筹备会议的重要人员提供的多份的左联筹备委员会名单,进行对比与删选,发现其中有十人是相同的,即鲁迅及其友人冯雪峰、柔石,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冯乃超、阳翰笙,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以及夏衍。通过这份经过排查的名单可以发现,左联筹备委员会主要来自三个群体——鲁迅及其友人、创造社和太阳社。
(二)
对于左联性质的确立,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讨论:
首先,左联作为一个文学社团,首要具备的毋庸置疑应该是文学功用性。第一,作为文学社团,左联具备了明确的文学理论主张:以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其的共同追求;同时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与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建立了联系,接受国际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指导。第二,拥有一批出色的文学文艺工作者、作家等,如其旗帜人物鲁迅,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成,后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代表性的作家。第三,左联发行的刊物可谓是丰富多彩,机关刊物主要有《萌芽月刊》、《拓荒者》、《北斗》等,为左联的文学活动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在其文学事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左联自成立后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体现其文学功用性的关键所在。主要代表性的文学创作有:如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社会批判暴露型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除了鲁迅等老一辈作家外,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一批青年作家有:沙汀、艾芜、叶紫等一批文学新人,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此外,左联领导成立了中国诗歌会,鼓励青年诗人写诗,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左联具备一定的政治属性。左联从成立之初便承担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历史使命,是组织拢集人才,着力发声的文化阵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使命。左联是共产党的意识引导下成立的。虽然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但实际在背后握权是两度留苏曾任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组织上,左联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左联成立之后,广泛进开展政治运动。不论是最初的成立,还是最后的解散,都受当时的政治形态的影响与干预。
综合以上,左联的根本属性毫无疑问是文学性功用性,即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其附带的政治功用性也是建立在其文学功用性的基础之上的,若是没有这个文学团体衣钵的存在,其他一切都将是海市盛楼。
(三)
作为30年代文坛的中流砥柱,左联有着影响深远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否认的消极作用。我们明确利弊全面认知,既看到左联的积极意义所在,同时对其消极作用加以思考,这才是最合理和最可取的。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认识左联,乃至对当下文学与文艺的继续发展都非常具有帮助。
左联的积极作用总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斗争方面,以鲁迅为主将的“左联”作家,用笔作武器,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取得了光辉的胜利;在理论批评工作方面,“左联”确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努力用来解决文艺实践中的问题,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潘汉年在《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一文中将其概括为两点:“这联盟的结合,显示它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去领导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加紧思想斗争,透过文学艺术,实行宣传与鼓动而争取广大的群眾走向无产阶级斗争的营垒。”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出了卓越贡献。
左联的消极作用主要在于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在其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倾向。反映在创作中,导致少量作品内容上染有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有些作品甚至还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弱点。而这些错误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则发挥到了极致,最终给许多左联作家乃至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以上便是笔者对左联的相关看法,望对认识左联这一重要文学社团提供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李何林:《左联成立前后十年的新文学》,北京新建设杂志社1951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 :《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左联回忆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3]袁盛勇:《作为问题存在的“左联”》,文艺争鸣2014年第7期。
[4]朱寿桐:《论作为文学社团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