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唐诗中查找含有“玉门关”的诗,其中有的整首可以算作咏陇诗,有的是诗中有些诗句咏陇,有的只是提到了“玉门关”。分析这些诗,总结出这些诗中的“玉门关”意象往往是“孤寂”的,并常常与生离死别联系在一起,而“玉门关”周围的事物意象冷色调多于暖色调,常常是军事用品且写实较多。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边塞图景。
【关键词】:河陇;玉门关;意象
一、《全唐诗》中咏陇之作概述
(一)唐代河陇诗定义
河陇诗“河”指“河西”,即河西走廊一带,“陇”指陇右地区。《河陇文化·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走廊》一书中说“地处黄河上游的河陇地区,是对古代河西走廊和陇右地区的简称。大致相当于今日西北的甘肃,包括青海、宁夏、新疆的部分地区”,这种定义虽然广泛,却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本来河陇一地精确的范围就是难以界定的,而河陇诗也并非能够一首一首精确地定义出来,唐代边塞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河陇诗。要判断清楚一首诗是不是河陇诗,对于来过河陇地区的作者,可以查看作者年谱,并结合诗歌内容判断。有的作者来过或是去别处途径此地,比如:高适、岑参、李白、杜甫。如果这首诗是作者在河陇地区所作,且内容与河陇地区名物相关,就可以说这首诗是河陇诗。如果作品是在河陇地区所作,但内容却与河陇无半点关系,也不能称其为河陇诗,就是说,定义河陇诗不能只从地理位置上出发。也有的作者并没有来过河陇地区,而是在诗中描述想象中的河陇之地,也可以定其为河陇诗。本文题目用了“咏陇之作”,就是因为河陇诗的指向还是过于明确,而且需要复杂的鉴别过程。而且河陇诗应该是一整首诗,而本文除了要讨论整首诗是咏陇的,还要讨论一些咏陇的诗句,只有个别诗句是咏陇的诗显然不能称作河陇诗。因此本文题目用“咏陇之作”更合适。
(二)《全唐诗》中含“玉门关”意象的咏陇之作
在古代“玉门关”还有其他名称,比如“玉关”,本文暂且不论。在全唐诗中查找含有“玉门关”的诗,共查到十九首,但其中有一些是重复的。卷五十四《大漠行》和卷一百零八《大漠行》分别为崔湜、胡皓所作;卷十八《横吹曲词·关山月》和卷一百六十三《关山月》都是李白的作品;卷十八《横吹曲辞·出塞》和卷二百五十三《凉州词二首》作者都是王之涣,但前者首句是“黄砂直上白云间”,后者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去掉重复的部分,其中整首可以算作咏陇诗的是:卷十八《横吹曲辞·出塞》王之涣、卷十八《横吹曲词·关山月》李白、卷七十九《在军中赠先还知己》骆宾王、卷一百二十《从军行》李昂、卷一百四十三《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卷一百九十九《玉门关盖将军歌》岑参、卷二百一十四《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一作塞上闻笛)高适、卷二百七十四《塞上曲二首》戴叔伦、卷二百七十四《闺怨》戴叔伦、卷三百三十四《从军词五首》令狐楚、卷六百四十七《咏史诗·玉门关》胡曾、卷七百三十一《塞上》胡宿。诗中有些诗句咏陇的有:卷五十四《大漠行》崔湜(卷一百零八又记作胡皓作)、卷二百七十《苦哉行五首》(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戎昱、卷六百七十一《咏马二首》唐彦谦。还有一种只是提到了“玉门关”,并没有咏陇,即:卷三百一十六《元和癸巳,余领蜀之七年,奉诏征还,一月二十八日清明途经百牢关因题石门洞》武元衡,可以不讨论。
二、唐代咏陇之作中“玉门关”意象
(一)咏陇之作中对“玉门关”意象的描写及其特点
第一,是突出玉门关的“孤寂”。王之涣《出塞》中对此的描写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仿佛成了一道分割线,此关之外,连春风都吹不到,塞外荒凉寂寥哪里有春色。李白《关山月》中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孤零零的玉门关只有长风相伴。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写到“望断玉门关”,李昂《从军行》写到“云中恒闭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写到“孤城遥望玉门关”,都让人感受到玉门关的孤寂。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写“玉门关”是“迥且孤”,直接指出其特点。
第二,这个意象常常与生离死别联系在一起,因此或产生思乡盼归的意绪,或产生舍生报国的壮志。戎昱《苦哉行五首》中说“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汉月割妾心,胡风凋妾颜。去去断绝魂,叫天天不闻”,就写出了征夫有去无还的悲哀。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道出了作者为报效国家不计生死的豪言壮语。“生入玉门关”本出自班超的“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想活着回到家乡,而戴叔伦却说何须“生入玉门关”,一语道出了多少人报国胜乡愁的壮志豪情。令狐楚《从军词五首》也有“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的诗句,胡曾《咏史诗·玉门关》有“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戴叔伦的《闺怨》应该说是比较特殊的,提到了“玉门关”,却实则写的是闺怨,但这样反而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思妇征人生离死别,不得相见的相思愁绪。
(二)咏陇之作中“玉门关”周边事物及特点
首先,是冷色调多于暖色调。基本上可以说几乎全是冷色调,意象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山”和“霜雪”。“山”给人的感觉是高大、肃杀,尤其是北方的山,更是给人一种压迫感。而“霜雪”本就是寒冷的,“云”“月”“风”给人的感觉也是冷的,自然展现出一种冷色调。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当地的景致如此,多山,多霜雪,并非作者刻意描写,是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二是因为诗人的心境如果用色彩来形容一定是“冷色调”的。就比如“黄沙”虽然是黄色的,本应是暖色调,但我们不能仅仅从物象的表面认识,而应注意到这是边塞战场的黄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以增加了几分阴冷,是冷色调的。就算个别诗中出现了暖色調的意象,也是用来反衬。
第二,这些意象常常是军事用品。比如“马”“剑”等,都是驻守边塞的军队常常用到的。这是边塞诗中常常会出现的,高适的边塞诗体现的特别明显,经常有“剑”“箭”“刀”“弓”等意象,连形容月都是“城头残月势如弓”。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里古往今来本来就是征战之地,正如李白《关山月》所说的那样“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没有战争的时候,玉门关也是需要严防死守的军事要塞。
第三,写实较多,勾勒出的都是极简的图画。这些意象多为边塞特有事物,比如“羌笛”“鸿雁”等等。并非作者特意加入要营造出某种意境,也不是要象征什么,增加诗歌蕴藉,而是真真实实地存在。虽然有的诗人是在想象,但大多数诗人是来过的,尤其是名诗名句的作者,就是因为去过,才写得如此传神。
这些意象与“玉门关”共同构成一幅幅壮阔的边塞图景,构造出高远空旷,孤独寂寥的意境。这些意象在表达作者情感上也有很大作用,或表达思乡愁绪,或抒发报国热情,或抒写止战愿望。
三、结语
唐诗分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在以上所分析的诗中,作者有初唐诗人,如骆宾王;有盛唐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有中唐诗人,如戎昱;有晚唐诗人,如胡曾。虽然他们诗风各异,但他们的这些诗给我们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不尽的相思意,永远的爱国情,对生命的尊重,对抱负的追求。如今,玉门关已成一座矮矮的黄土堆,硝烟战火也消失在历史风尘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文化思考。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永良.河陇文化——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走廊[M],香港: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998.
[3]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4]陈作义.河陇文化觅踪[M],甘肃:甘肃北辰印务有限公司,2001.
【关键词】:河陇;玉门关;意象
一、《全唐诗》中咏陇之作概述
(一)唐代河陇诗定义
河陇诗“河”指“河西”,即河西走廊一带,“陇”指陇右地区。《河陇文化·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走廊》一书中说“地处黄河上游的河陇地区,是对古代河西走廊和陇右地区的简称。大致相当于今日西北的甘肃,包括青海、宁夏、新疆的部分地区”,这种定义虽然广泛,却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本来河陇一地精确的范围就是难以界定的,而河陇诗也并非能够一首一首精确地定义出来,唐代边塞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河陇诗。要判断清楚一首诗是不是河陇诗,对于来过河陇地区的作者,可以查看作者年谱,并结合诗歌内容判断。有的作者来过或是去别处途径此地,比如:高适、岑参、李白、杜甫。如果这首诗是作者在河陇地区所作,且内容与河陇地区名物相关,就可以说这首诗是河陇诗。如果作品是在河陇地区所作,但内容却与河陇无半点关系,也不能称其为河陇诗,就是说,定义河陇诗不能只从地理位置上出发。也有的作者并没有来过河陇地区,而是在诗中描述想象中的河陇之地,也可以定其为河陇诗。本文题目用了“咏陇之作”,就是因为河陇诗的指向还是过于明确,而且需要复杂的鉴别过程。而且河陇诗应该是一整首诗,而本文除了要讨论整首诗是咏陇的,还要讨论一些咏陇的诗句,只有个别诗句是咏陇的诗显然不能称作河陇诗。因此本文题目用“咏陇之作”更合适。
(二)《全唐诗》中含“玉门关”意象的咏陇之作
在古代“玉门关”还有其他名称,比如“玉关”,本文暂且不论。在全唐诗中查找含有“玉门关”的诗,共查到十九首,但其中有一些是重复的。卷五十四《大漠行》和卷一百零八《大漠行》分别为崔湜、胡皓所作;卷十八《横吹曲词·关山月》和卷一百六十三《关山月》都是李白的作品;卷十八《横吹曲辞·出塞》和卷二百五十三《凉州词二首》作者都是王之涣,但前者首句是“黄砂直上白云间”,后者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去掉重复的部分,其中整首可以算作咏陇诗的是:卷十八《横吹曲辞·出塞》王之涣、卷十八《横吹曲词·关山月》李白、卷七十九《在军中赠先还知己》骆宾王、卷一百二十《从军行》李昂、卷一百四十三《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卷一百九十九《玉门关盖将军歌》岑参、卷二百一十四《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一作塞上闻笛)高适、卷二百七十四《塞上曲二首》戴叔伦、卷二百七十四《闺怨》戴叔伦、卷三百三十四《从军词五首》令狐楚、卷六百四十七《咏史诗·玉门关》胡曾、卷七百三十一《塞上》胡宿。诗中有些诗句咏陇的有:卷五十四《大漠行》崔湜(卷一百零八又记作胡皓作)、卷二百七十《苦哉行五首》(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戎昱、卷六百七十一《咏马二首》唐彦谦。还有一种只是提到了“玉门关”,并没有咏陇,即:卷三百一十六《元和癸巳,余领蜀之七年,奉诏征还,一月二十八日清明途经百牢关因题石门洞》武元衡,可以不讨论。
二、唐代咏陇之作中“玉门关”意象
(一)咏陇之作中对“玉门关”意象的描写及其特点
第一,是突出玉门关的“孤寂”。王之涣《出塞》中对此的描写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仿佛成了一道分割线,此关之外,连春风都吹不到,塞外荒凉寂寥哪里有春色。李白《关山月》中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孤零零的玉门关只有长风相伴。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写到“望断玉门关”,李昂《从军行》写到“云中恒闭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写到“孤城遥望玉门关”,都让人感受到玉门关的孤寂。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写“玉门关”是“迥且孤”,直接指出其特点。
第二,这个意象常常与生离死别联系在一起,因此或产生思乡盼归的意绪,或产生舍生报国的壮志。戎昱《苦哉行五首》中说“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汉月割妾心,胡风凋妾颜。去去断绝魂,叫天天不闻”,就写出了征夫有去无还的悲哀。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道出了作者为报效国家不计生死的豪言壮语。“生入玉门关”本出自班超的“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想活着回到家乡,而戴叔伦却说何须“生入玉门关”,一语道出了多少人报国胜乡愁的壮志豪情。令狐楚《从军词五首》也有“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的诗句,胡曾《咏史诗·玉门关》有“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戴叔伦的《闺怨》应该说是比较特殊的,提到了“玉门关”,却实则写的是闺怨,但这样反而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思妇征人生离死别,不得相见的相思愁绪。
(二)咏陇之作中“玉门关”周边事物及特点
首先,是冷色调多于暖色调。基本上可以说几乎全是冷色调,意象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山”和“霜雪”。“山”给人的感觉是高大、肃杀,尤其是北方的山,更是给人一种压迫感。而“霜雪”本就是寒冷的,“云”“月”“风”给人的感觉也是冷的,自然展现出一种冷色调。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当地的景致如此,多山,多霜雪,并非作者刻意描写,是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二是因为诗人的心境如果用色彩来形容一定是“冷色调”的。就比如“黄沙”虽然是黄色的,本应是暖色调,但我们不能仅仅从物象的表面认识,而应注意到这是边塞战场的黄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以增加了几分阴冷,是冷色调的。就算个别诗中出现了暖色調的意象,也是用来反衬。
第二,这些意象常常是军事用品。比如“马”“剑”等,都是驻守边塞的军队常常用到的。这是边塞诗中常常会出现的,高适的边塞诗体现的特别明显,经常有“剑”“箭”“刀”“弓”等意象,连形容月都是“城头残月势如弓”。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里古往今来本来就是征战之地,正如李白《关山月》所说的那样“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没有战争的时候,玉门关也是需要严防死守的军事要塞。
第三,写实较多,勾勒出的都是极简的图画。这些意象多为边塞特有事物,比如“羌笛”“鸿雁”等等。并非作者特意加入要营造出某种意境,也不是要象征什么,增加诗歌蕴藉,而是真真实实地存在。虽然有的诗人是在想象,但大多数诗人是来过的,尤其是名诗名句的作者,就是因为去过,才写得如此传神。
这些意象与“玉门关”共同构成一幅幅壮阔的边塞图景,构造出高远空旷,孤独寂寥的意境。这些意象在表达作者情感上也有很大作用,或表达思乡愁绪,或抒发报国热情,或抒写止战愿望。
三、结语
唐诗分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在以上所分析的诗中,作者有初唐诗人,如骆宾王;有盛唐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有中唐诗人,如戎昱;有晚唐诗人,如胡曾。虽然他们诗风各异,但他们的这些诗给我们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不尽的相思意,永远的爱国情,对生命的尊重,对抱负的追求。如今,玉门关已成一座矮矮的黄土堆,硝烟战火也消失在历史风尘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文化思考。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永良.河陇文化——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走廊[M],香港: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998.
[3]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4]陈作义.河陇文化觅踪[M],甘肃:甘肃北辰印务有限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