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子不语》作为“清代三大文言笔记小说”之一,学界对于它的研究直到现在才逐渐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从《子不语》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两方面,梳理学界对于《子不语》的研究情况,以期对《子不语》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子不语》;研究综述
《子不语》包括正集24卷、续集10卷,是清代袁枚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书名取《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后因见元人有同名小说,又改名为《新齐谐》,取于《庄子·逍遥游》中“齐谐者,志怪者也”之意,但因“子不语”一名已流传社会,且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晚清文人对于《子不语》的评价不高,直到现当代随着对《子不语》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评价才有所改善,趋于中肯。
一、《子不语》思想内涵
文学史上对《子不语》的评价不一,早先学界对于《子不语》的关注远少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对其思想内容的评价也不高,认为“作品内容也确乎是些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谈,没有什么思想价值。”
此后,宗鸣安对上述观点作了批驳。他认为上述观点是作者引文《子不语·自序》里的一句话“记而存之,非有所感也”,而得出的结论。而对于这句话,更多的版本是“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一“感”、一“惑”,相差甚远。“作者的意思是,他写此鬼神怪异是有其真意并不是借此来盅惑人心的。说它是‘非有所感’‘供无聊消遣’的东西,岂非是冤哉枉也!”
随着对《子不语》的研究逐渐增多,评价也趋于中肯。余雷写作了第一篇对于《子不语》全面而公正评价的论文。文中,他谈到:《子不语》有指责宋学、汉学、八股文,批判封建礼教,反对禁欲主义,否定封建贞节观,蔑视鬼神等几大贡献,因为“袁枚是一个思想比较敏感的作家。他要求尊重个性,反抗封建传统的束缚;在创作上鄙薄模拟,强调创新。”
韩石视角独特,由袁枚的家世和生平出发,说《子不语》是“‘恶’的展现”。他认为《子不语》如此深入地描写“恶”,其思想的根基要归于袁枚的怀疑主义精神和否定传统的态度[19]。
王英志对于《子不语》的思想价值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指出该书体现了人不怕鬼,人可胜鬼;不喜佛道,不信风水;嘲讽理学,鼓吹情欲;杆击吏治,褒扬循吏;贬斥八股,批钊科举等五大思想倾向。王英志还认为该书抨击了社会恶势力,同时,他还指出了该书有唯心主义的有神论等弊端。
王正兵认为袁枚是非常重情的,他分别从男女之情、同性之情、亲情友情及其他等方面论证了作者的重情,同时他还认为袁枚在《子不语》中的重情是其“性灵说”在小说领域的一种表现。王正兵还和许建中在另一篇论文中对袁枚在《子不语》中所展现出来的吏治思想进行了论述,认为袁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吏治思想的本质就是亲民、爱民、以民为本。
近年来,一些学子聚焦《子不语》,对该作内容进行较多研究。杨海凤认为袁枚在书中揭露吏治败坏,企盼清明社会;理智批判科举,追求真才实学;反对理学禁欲,肯定人的真性情;崇尚传统美德,达观面对生死。杨倩则认为《子不语》中饱含儒家思想意蕴,主要表现在对“孝悌”等家庭伦理观念的推崇、为官的君子之风和社会责任感等。张灵则从“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和“批判科举制度压抑人性”两方面论述了《子不语》关注个体生命、强调个体价值。
随着对《子不语》内容研究的深入,新观点也不断出现,但是这些观点始终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理学等范畴。其实,《子不语》中的许多故事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是一部“借古讽今”的良作,我们在研究《子不语》时可以和现代社会结合起来,体现作品的时代意义。
二、《子不语》艺术特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子不语》“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形式。
郭箴一的《中国小说史》则从不同的角度平价《子不语》,认为该作品可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媲美。“清代作传奇及志怪书的风气又大盛,赫然占有社会势力者凡三大家:一为《聊斋志异》,以遣词胜;一为《新齐谐》,以叙事胜;一为《阅微草堂笔记》,以说理胜。”
以后研究《子不语》的游国恩、宗鸣安、章培恒、骆玉明等学者继承了鲁迅的这种观点,认为该作文笔自然流畅。
阎志坚的《袁枚与子不语》下编“子不语”部分从内容入手对《子不语》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在评价其艺术特点的章节中,不仅指出了《子不语》诙谐幽默的特色,还论述了《子不语》于少数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节曲折、形象多样等艺术特色。
李志孝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子不语》多以“丑”为表现对象,“为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充满着‘丑’,散发着‘恶’的世界”袁枚的美学视点集中在“丑”的事物上。“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丑事恶行予以大量的揭露,在简洁质朴的叙事中,寄寓着作者的诉喇与鞭挞”,具有“以丑为美”的奇异审美取向。
王正兵、侯丽杰则从语言入手,对《子不语》进行深入分析。王正兵认为《子不语》的第一个语言特色为简而有法,主要表现在:一、写景状物惜墨如金,意蕴丰富;二、写人动作、神态着墨不多,曲尽其妙;三、细节、白描手法的运用,寥寥数笔,耐人寻味。第二个语言特色为率中寓谐,具体表现为:一、叙述语言通俗易懂,谐趣横生;二、人物语言轻松活泼,意趣盎然;三、评述语言犀利简洁,机趣勃勃。王正兵通过《子不语》中具体篇章,对上述语言特色进行了表述,认为正是“简而有法”、率中寓谐的语言艺术使《子不语》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终于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并驾齐驱。侯丽杰阐述了《子不语》有语言有平实、简约、诙谐的基本风格,有语通俗平易、不事雕琢、简洁凝练、诙谐幽默的特点,袁枚常常运用平实中见奇巧、言简而意赅、诙谐中见讥嘲揶揄的方法,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学子张灵对《子不语》中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认为袁枚运用了白描、双线结构、讽刺等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在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的同时,增加了可阅读性,提高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此外,杨海凤则认为《子不语》运用了设置悬念、照应、巧合等方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目前,学界对于《子不语》艺术特色的研究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对于其思想价值、艺术特色研究的系统的专著,至今寥寥无几,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近些年,学界对于《子不语》的关注度加强,对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入,但是,学界对于《子不语》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力度也远不如这两者,能找到的关于《子不语》的优秀论文不足50篇,优秀著作更是寥寥可数。作为“清代三大文言笔记小说”之一,《子不语》仍旧能不断挖掘,拓宽研究深度和广度,受到学界应有的“礼遇”。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3] 郭箴一,中国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4] 宗鸣安,平常之中蕴奇崛一一读袁枚《子不语》[J],唐都学刊,1987第3期。
[5] 李志孝,审丑:《子不语》的美学视点[J],甘肃高师学报,1999第1期。
[6] 王正兵,简而有法 率中寓谐——袁枚《子不语》的语言艺术[J],长城,2009第1期。
[7] 韩石,恶的展现:论袁枚和《子不语》[J],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8] 王英志,袁枚《子不语》的思想价值[J],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9] 侯丽杰,论袁枚《子不语》的语言风格[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关键词】:《子不语》;研究综述
《子不语》包括正集24卷、续集10卷,是清代袁枚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书名取《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后因见元人有同名小说,又改名为《新齐谐》,取于《庄子·逍遥游》中“齐谐者,志怪者也”之意,但因“子不语”一名已流传社会,且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晚清文人对于《子不语》的评价不高,直到现当代随着对《子不语》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评价才有所改善,趋于中肯。
一、《子不语》思想内涵
文学史上对《子不语》的评价不一,早先学界对于《子不语》的关注远少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对其思想内容的评价也不高,认为“作品内容也确乎是些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谈,没有什么思想价值。”
此后,宗鸣安对上述观点作了批驳。他认为上述观点是作者引文《子不语·自序》里的一句话“记而存之,非有所感也”,而得出的结论。而对于这句话,更多的版本是“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一“感”、一“惑”,相差甚远。“作者的意思是,他写此鬼神怪异是有其真意并不是借此来盅惑人心的。说它是‘非有所感’‘供无聊消遣’的东西,岂非是冤哉枉也!”
随着对《子不语》的研究逐渐增多,评价也趋于中肯。余雷写作了第一篇对于《子不语》全面而公正评价的论文。文中,他谈到:《子不语》有指责宋学、汉学、八股文,批判封建礼教,反对禁欲主义,否定封建贞节观,蔑视鬼神等几大贡献,因为“袁枚是一个思想比较敏感的作家。他要求尊重个性,反抗封建传统的束缚;在创作上鄙薄模拟,强调创新。”
韩石视角独特,由袁枚的家世和生平出发,说《子不语》是“‘恶’的展现”。他认为《子不语》如此深入地描写“恶”,其思想的根基要归于袁枚的怀疑主义精神和否定传统的态度[19]。
王英志对于《子不语》的思想价值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指出该书体现了人不怕鬼,人可胜鬼;不喜佛道,不信风水;嘲讽理学,鼓吹情欲;杆击吏治,褒扬循吏;贬斥八股,批钊科举等五大思想倾向。王英志还认为该书抨击了社会恶势力,同时,他还指出了该书有唯心主义的有神论等弊端。
王正兵认为袁枚是非常重情的,他分别从男女之情、同性之情、亲情友情及其他等方面论证了作者的重情,同时他还认为袁枚在《子不语》中的重情是其“性灵说”在小说领域的一种表现。王正兵还和许建中在另一篇论文中对袁枚在《子不语》中所展现出来的吏治思想进行了论述,认为袁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吏治思想的本质就是亲民、爱民、以民为本。
近年来,一些学子聚焦《子不语》,对该作内容进行较多研究。杨海凤认为袁枚在书中揭露吏治败坏,企盼清明社会;理智批判科举,追求真才实学;反对理学禁欲,肯定人的真性情;崇尚传统美德,达观面对生死。杨倩则认为《子不语》中饱含儒家思想意蕴,主要表现在对“孝悌”等家庭伦理观念的推崇、为官的君子之风和社会责任感等。张灵则从“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和“批判科举制度压抑人性”两方面论述了《子不语》关注个体生命、强调个体价值。
随着对《子不语》内容研究的深入,新观点也不断出现,但是这些观点始终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理学等范畴。其实,《子不语》中的许多故事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是一部“借古讽今”的良作,我们在研究《子不语》时可以和现代社会结合起来,体现作品的时代意义。
二、《子不语》艺术特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子不语》“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形式。
郭箴一的《中国小说史》则从不同的角度平价《子不语》,认为该作品可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媲美。“清代作传奇及志怪书的风气又大盛,赫然占有社会势力者凡三大家:一为《聊斋志异》,以遣词胜;一为《新齐谐》,以叙事胜;一为《阅微草堂笔记》,以说理胜。”
以后研究《子不语》的游国恩、宗鸣安、章培恒、骆玉明等学者继承了鲁迅的这种观点,认为该作文笔自然流畅。
阎志坚的《袁枚与子不语》下编“子不语”部分从内容入手对《子不语》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在评价其艺术特点的章节中,不仅指出了《子不语》诙谐幽默的特色,还论述了《子不语》于少数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节曲折、形象多样等艺术特色。
李志孝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子不语》多以“丑”为表现对象,“为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充满着‘丑’,散发着‘恶’的世界”袁枚的美学视点集中在“丑”的事物上。“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丑事恶行予以大量的揭露,在简洁质朴的叙事中,寄寓着作者的诉喇与鞭挞”,具有“以丑为美”的奇异审美取向。
王正兵、侯丽杰则从语言入手,对《子不语》进行深入分析。王正兵认为《子不语》的第一个语言特色为简而有法,主要表现在:一、写景状物惜墨如金,意蕴丰富;二、写人动作、神态着墨不多,曲尽其妙;三、细节、白描手法的运用,寥寥数笔,耐人寻味。第二个语言特色为率中寓谐,具体表现为:一、叙述语言通俗易懂,谐趣横生;二、人物语言轻松活泼,意趣盎然;三、评述语言犀利简洁,机趣勃勃。王正兵通过《子不语》中具体篇章,对上述语言特色进行了表述,认为正是“简而有法”、率中寓谐的语言艺术使《子不语》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终于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并驾齐驱。侯丽杰阐述了《子不语》有语言有平实、简约、诙谐的基本风格,有语通俗平易、不事雕琢、简洁凝练、诙谐幽默的特点,袁枚常常运用平实中见奇巧、言简而意赅、诙谐中见讥嘲揶揄的方法,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学子张灵对《子不语》中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认为袁枚运用了白描、双线结构、讽刺等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在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的同时,增加了可阅读性,提高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此外,杨海凤则认为《子不语》运用了设置悬念、照应、巧合等方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目前,学界对于《子不语》艺术特色的研究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对于其思想价值、艺术特色研究的系统的专著,至今寥寥无几,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近些年,学界对于《子不语》的关注度加强,对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入,但是,学界对于《子不语》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力度也远不如这两者,能找到的关于《子不语》的优秀论文不足50篇,优秀著作更是寥寥可数。作为“清代三大文言笔记小说”之一,《子不语》仍旧能不断挖掘,拓宽研究深度和广度,受到学界应有的“礼遇”。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3] 郭箴一,中国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4] 宗鸣安,平常之中蕴奇崛一一读袁枚《子不语》[J],唐都学刊,1987第3期。
[5] 李志孝,审丑:《子不语》的美学视点[J],甘肃高师学报,1999第1期。
[6] 王正兵,简而有法 率中寓谐——袁枚《子不语》的语言艺术[J],长城,2009第1期。
[7] 韩石,恶的展现:论袁枚和《子不语》[J],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8] 王英志,袁枚《子不语》的思想价值[J],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9] 侯丽杰,论袁枚《子不语》的语言风格[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