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播信息的集成性、作用方式的交互性、教学设计的创意性、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等鲜明特点,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手段,能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改变了以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声、文、图、画相结合的形式,能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因而,在新课改形势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成功导入新课
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要如何创设适当的情景,以便导入新课的内容。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比如,我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为了成功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飓风的录像,只见狂风席卷着乌云呼啸而来,巨浪排山倒海地冲向陆地,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摧毁,地面的物体随着凄厉的呼啸声在空中飞舞……或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看完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在学生讨论之后,导入新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要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有关天气的各种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我的这节课的导入使学生一下子兴奋了,不知不觉的一节课就过去了。调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靠粉笔、黑板,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新课的导入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学生提不起学习新课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影响教学质量。倘若在新课导入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则教师能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总之,老师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够把导入内容和新课成功地结合起来。要想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需要我们地理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博闻强记,日积月累,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熟悉地掌握多媒体,才能设计出恰当而又有积极作用的导入方式,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某些内容过于抽象,虽经教师再三讲解,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颇感困难,无论是用挂图、模型,还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由于图式单一,没有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制作一个Flash课件。在屏幕上,先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多次的演示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在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动手绘制“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示意图。在讲述过程中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面上影子的季节变化),引导学生巩固理解、应用知识。这一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真实地模拟了这一地理现象,给学生形象直观地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要点,做到一图在心,以不变应万变,《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电教媒体凭借优势,为教师讲解地理,为学生感知地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四、寓教于乐,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寓思想教育于地理知识传授之中。多媒体能充分发挥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及灵活的人机对话等特点,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7]。多媒体在环境教育中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轻松实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备课方式,大都是教师各自为政,在办公室或在家中独立完成,集体备课的时间很少。由于地理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能力不同,同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不相同,层次上有差别。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许多高中已经配备了教师备课用的计算机机房,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群策群力,编写教案,构建课件框架,列出课件所需的各种素材,由精通课件制作技能的教师负责课件的制作,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制作出来后,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因其图文并茂、动静相合,能把地理教学中抽象、复杂、难度较大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夸大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让地理教学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摆正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要明确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并非教学的全部。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播信息的集成性、作用方式的交互性、教学设计的创意性、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等鲜明特点,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手段,能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改变了以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声、文、图、画相结合的形式,能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因而,在新课改形势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成功导入新课
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要如何创设适当的情景,以便导入新课的内容。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比如,我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为了成功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飓风的录像,只见狂风席卷着乌云呼啸而来,巨浪排山倒海地冲向陆地,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摧毁,地面的物体随着凄厉的呼啸声在空中飞舞……或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看完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在学生讨论之后,导入新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要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有关天气的各种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我的这节课的导入使学生一下子兴奋了,不知不觉的一节课就过去了。调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靠粉笔、黑板,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新课的导入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学生提不起学习新课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影响教学质量。倘若在新课导入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则教师能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总之,老师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够把导入内容和新课成功地结合起来。要想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需要我们地理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博闻强记,日积月累,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熟悉地掌握多媒体,才能设计出恰当而又有积极作用的导入方式,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某些内容过于抽象,虽经教师再三讲解,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颇感困难,无论是用挂图、模型,还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由于图式单一,没有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制作一个Flash课件。在屏幕上,先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多次的演示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在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动手绘制“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示意图。在讲述过程中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面上影子的季节变化),引导学生巩固理解、应用知识。这一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真实地模拟了这一地理现象,给学生形象直观地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要点,做到一图在心,以不变应万变,《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电教媒体凭借优势,为教师讲解地理,为学生感知地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四、寓教于乐,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寓思想教育于地理知识传授之中。多媒体能充分发挥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及灵活的人机对话等特点,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7]。多媒体在环境教育中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轻松实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备课方式,大都是教师各自为政,在办公室或在家中独立完成,集体备课的时间很少。由于地理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能力不同,同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不相同,层次上有差别。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许多高中已经配备了教师备课用的计算机机房,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群策群力,编写教案,构建课件框架,列出课件所需的各种素材,由精通课件制作技能的教师负责课件的制作,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制作出来后,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因其图文并茂、动静相合,能把地理教学中抽象、复杂、难度较大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夸大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让地理教学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摆正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要明确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并非教学的全部。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