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春题材电影概况
青春题材电影指的是通过各种电影手段来展现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青春岁月的电影类型。在近几年上映的众多影片中,包含校园元素,青春记忆与怀旧特征的校园青春片如《左耳》,《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万物生长》,《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作品异军突起,成为近年来继公路喜剧之后的又一得到市场认可的电影类型。这些电影作品往往以主人公的校园生活为故事起点,以成长当中青年男女的感情关系为线索,以怀旧为共有的视角,展现成人社会对青春过往的缺失性追忆与重新命名。
二、青春题材电影的多重主题
(一)怀旧
怀旧作为一种现代性社会情绪,呈现出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回忆,含蓄地隐藏着对当下社会的忿懑,可以说怀旧是带有美化情绪的对于过去历史的重构,存在着对过往青春岁月的过度渲染与美化,也从侧面体现出对当下生活的某种疏离与拒绝。电影《匆匆那年》,故事由一场充满符号韵味的婚礼作为讲述的起点,站在告别的临界追忆往昔,一场仪式划分开的是肆意的青春和落寞的当下。在校园时空中,主角们都自由洒脱,敢爱敢恨,而到了社会时空中一切变的成熟但苍白,明显流露出讲述者对于过去时空的一种想象性依恋。在怀旧的过程中,无形中体现出的是对服从社会法则的,空洞无谓的当下生活的排斥与否定。怀旧是《匆匆那年》中最重要的戏剧成分,也是这部电影独特 的艺术表现形式。怀旧抹平了过去、现在,甚至与未来的界限,重构了过去, 实现了对当下时空的超越,通过时间的理想性,将意识留在过去的美好中。
(二)叛逆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中,青少年往往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处于服从和被动的地位,受制于父权的压迫,成为了被教育和评价的对象。 在《匆匆那年》中,叛逆成为了电影主人公对于青春岁月的一种宣泄。逃课,迟到,打架,恋爱。不是因为天生就是爱闯祸的人,只是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有叛逆的小心理,只不过有些人敢于把这种叛逆毫无避讳地表现出 来,而有些人的叛逆则只是表现在心里,默默地与世界抗争。青春期的陈寻,不在乎外人的眼光,把他对方茴的喜欢表达给每个人听。与家长发生争执, 与社会人士接触,宁可抛弃所有,也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意气用事,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这些都是青少年叛逆性格的直观化表现。方茴虽然表面沉静淡雅,不屑于表达,但当面对陈寻“是或者不是”的问题时,她为了维护自尊心而违背心愿的回答,同样也是青春期叛逆心理的体现,只不过她的叛逆不卑不亢,看似没有痕迹却又真实存在着。
(三)孤独 “80 后”通常被称为“独一代”。因为大部分 80 后独生子女被视为家庭的中心, 从小到大没有遭遇过人生曲折,宠爱与赞美赋予了他们成长的多种可能。这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的个性,常常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电影中的主人公,他们由于孤独,更加渴望亲情,忠诚于友情,执着于爱情,他们渴望能与亲人一起享受亲情,拥抱温暖,与爱人品尝甜蜜获得终身的依托。但他们的孤独使他们变得自我,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他们很难做到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对忠诚,常常成为感情的背叛者,使自己陷入两难的矛盾中,并对他人的情感和心理造成重创。影片前半段,方茴显然比林嘉茉幸运得多,有心仪的陈寻相恋,有乔燃的默默守护,甚至导演还安排了一个死去的社会小青年做她美好生活的陪衬,而林嘉茉单纯地喜欢着苏凯,却一直以高依依为替身悄悄表达心意。到影片的后半段,两人的命运迎来了大反转,方茴孑然一身漂泊异国他乡,远离青春的伙伴,甚至杳无音讯,而林嘉茉却与赵烨修成正果。在这种看似热烈而持久的情感陪伴后,留给每个人的还是心底的孤独。
三、青春题材电影的弊病
(一)青春题材电影整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青春题材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青春题材电影中的确不乏优秀的创作,很多青春题材电影作品也给与我们诸多启示。但目前青春题材电影作品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需要正视,诸如暴力,堕胎,吸毒等诸多不良故事情节成了青春题材电影的最大卖点,甚至成为青春题材电影的符号化代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逐渐使青春题材电影娱乐化。
(二)急功近利地商业化出品
当下青春题材电影创作者大部分都是为了迎合观众趣味,寻求市场热点,一味的迎合大众市场,不仅创作者的主体地位在逐渐失去,创作能力也在急剧下滑,青春题材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消费,明星的出现和符号化情节的堆砌,使得创作者在短时间内就能收获一部起码具有票房保证的快餐电影。
(三)精神文化需求的匮乏
如今青春题材电影作品中的主角,虽然他们大多年轻有活力,但其中很多仿佛早已看透了社会的浮华与黑暗,他们的眼神总是那么多忧郁,他们的思想总是那么悲观,看到的总是社会的阴暗面,找不到个人进步的动力,他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渐迷失自己。青春题材电影创作者作为文化传播工作者,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所以,青 年文学创作者要不断提高作品水平,积极引导青年,满足当代青年的正常精神文化需求。
四、结 语
青春题材电影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类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夠带领很多人回到情感最原始的那一刻,能够带给观众无限美好,青春题材电影的多重主题也在反复的寻找和论证那段时光。但是随着青春题材电影的卖座,越来越多的投机者进入到电影行业中来,使得目前的青春题材电影呈现出很多不利于主流价值观构建的因素,这一切都在等待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和电影市场的规范而逐步得到改善, 也希望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真正的遵从初心,做出真正属于本土的优质青春电影。
参考文献:
[1] 桂乙雯.论“80 后”小说中青春主题的书写[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2-3.
[2] 李进,侯晓华.简析青春文学定义及未来发展走向[J].青春岁月,2012,(12).
[3] 赵静蓉.通向一种文化诗学:对怀旧之审美品质的再思考[J].文艺研 究,2009,(5):58-64.
青春题材电影指的是通过各种电影手段来展现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青春岁月的电影类型。在近几年上映的众多影片中,包含校园元素,青春记忆与怀旧特征的校园青春片如《左耳》,《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万物生长》,《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作品异军突起,成为近年来继公路喜剧之后的又一得到市场认可的电影类型。这些电影作品往往以主人公的校园生活为故事起点,以成长当中青年男女的感情关系为线索,以怀旧为共有的视角,展现成人社会对青春过往的缺失性追忆与重新命名。
二、青春题材电影的多重主题
(一)怀旧
怀旧作为一种现代性社会情绪,呈现出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回忆,含蓄地隐藏着对当下社会的忿懑,可以说怀旧是带有美化情绪的对于过去历史的重构,存在着对过往青春岁月的过度渲染与美化,也从侧面体现出对当下生活的某种疏离与拒绝。电影《匆匆那年》,故事由一场充满符号韵味的婚礼作为讲述的起点,站在告别的临界追忆往昔,一场仪式划分开的是肆意的青春和落寞的当下。在校园时空中,主角们都自由洒脱,敢爱敢恨,而到了社会时空中一切变的成熟但苍白,明显流露出讲述者对于过去时空的一种想象性依恋。在怀旧的过程中,无形中体现出的是对服从社会法则的,空洞无谓的当下生活的排斥与否定。怀旧是《匆匆那年》中最重要的戏剧成分,也是这部电影独特 的艺术表现形式。怀旧抹平了过去、现在,甚至与未来的界限,重构了过去, 实现了对当下时空的超越,通过时间的理想性,将意识留在过去的美好中。
(二)叛逆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中,青少年往往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处于服从和被动的地位,受制于父权的压迫,成为了被教育和评价的对象。 在《匆匆那年》中,叛逆成为了电影主人公对于青春岁月的一种宣泄。逃课,迟到,打架,恋爱。不是因为天生就是爱闯祸的人,只是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有叛逆的小心理,只不过有些人敢于把这种叛逆毫无避讳地表现出 来,而有些人的叛逆则只是表现在心里,默默地与世界抗争。青春期的陈寻,不在乎外人的眼光,把他对方茴的喜欢表达给每个人听。与家长发生争执, 与社会人士接触,宁可抛弃所有,也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意气用事,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这些都是青少年叛逆性格的直观化表现。方茴虽然表面沉静淡雅,不屑于表达,但当面对陈寻“是或者不是”的问题时,她为了维护自尊心而违背心愿的回答,同样也是青春期叛逆心理的体现,只不过她的叛逆不卑不亢,看似没有痕迹却又真实存在着。
(三)孤独 “80 后”通常被称为“独一代”。因为大部分 80 后独生子女被视为家庭的中心, 从小到大没有遭遇过人生曲折,宠爱与赞美赋予了他们成长的多种可能。这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的个性,常常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电影中的主人公,他们由于孤独,更加渴望亲情,忠诚于友情,执着于爱情,他们渴望能与亲人一起享受亲情,拥抱温暖,与爱人品尝甜蜜获得终身的依托。但他们的孤独使他们变得自我,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他们很难做到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对忠诚,常常成为感情的背叛者,使自己陷入两难的矛盾中,并对他人的情感和心理造成重创。影片前半段,方茴显然比林嘉茉幸运得多,有心仪的陈寻相恋,有乔燃的默默守护,甚至导演还安排了一个死去的社会小青年做她美好生活的陪衬,而林嘉茉单纯地喜欢着苏凯,却一直以高依依为替身悄悄表达心意。到影片的后半段,两人的命运迎来了大反转,方茴孑然一身漂泊异国他乡,远离青春的伙伴,甚至杳无音讯,而林嘉茉却与赵烨修成正果。在这种看似热烈而持久的情感陪伴后,留给每个人的还是心底的孤独。
三、青春题材电影的弊病
(一)青春题材电影整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青春题材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青春题材电影中的确不乏优秀的创作,很多青春题材电影作品也给与我们诸多启示。但目前青春题材电影作品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需要正视,诸如暴力,堕胎,吸毒等诸多不良故事情节成了青春题材电影的最大卖点,甚至成为青春题材电影的符号化代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逐渐使青春题材电影娱乐化。
(二)急功近利地商业化出品
当下青春题材电影创作者大部分都是为了迎合观众趣味,寻求市场热点,一味的迎合大众市场,不仅创作者的主体地位在逐渐失去,创作能力也在急剧下滑,青春题材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消费,明星的出现和符号化情节的堆砌,使得创作者在短时间内就能收获一部起码具有票房保证的快餐电影。
(三)精神文化需求的匮乏
如今青春题材电影作品中的主角,虽然他们大多年轻有活力,但其中很多仿佛早已看透了社会的浮华与黑暗,他们的眼神总是那么多忧郁,他们的思想总是那么悲观,看到的总是社会的阴暗面,找不到个人进步的动力,他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渐迷失自己。青春题材电影创作者作为文化传播工作者,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所以,青 年文学创作者要不断提高作品水平,积极引导青年,满足当代青年的正常精神文化需求。
四、结 语
青春题材电影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类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夠带领很多人回到情感最原始的那一刻,能够带给观众无限美好,青春题材电影的多重主题也在反复的寻找和论证那段时光。但是随着青春题材电影的卖座,越来越多的投机者进入到电影行业中来,使得目前的青春题材电影呈现出很多不利于主流价值观构建的因素,这一切都在等待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和电影市场的规范而逐步得到改善, 也希望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真正的遵从初心,做出真正属于本土的优质青春电影。
参考文献:
[1] 桂乙雯.论“80 后”小说中青春主题的书写[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2-3.
[2] 李进,侯晓华.简析青春文学定义及未来发展走向[J].青春岁月,2012,(12).
[3] 赵静蓉.通向一种文化诗学:对怀旧之审美品质的再思考[J].文艺研 究,2009,(5):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