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悬饮(支饮)的辩证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30倒悬饮(支饮)患者辩证治疗方法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悬饮(支饮)经治疗,临床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显效率80%。结论:悬饮的治疗,初期具寒热表证者,应以清热解表兼以除温通络,水流胁下,攻逐水饮为对症之法。
关键词:悬饮;辩证治疗;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74-01
悬饮,临床较为常见,祖国医学对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辨证论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凡因外感风寒,或饮食劳倦,损伤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引起“水流在胁下”、膜间,咳唾引痛,不得平卧,心悸烦满,气短喘息,或见面白消瘦,寒热表证者,称为悬饮,又名支饮。悬饮病后期伴随着大量体液的丢失及蛋白质的消耗,患者体质虚弱,有的患者在饮液消退后,会遗留胸膜粘连及胸膜肥厚,有的形成包裹性积液,甚者导致病变局部圆形肺不张,使患者病变后期胸闷胸痛,呼吸不畅症状长期不能缓解。故悬饮后期除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尤为重要。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悬饮(支饮)患者30例的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悬饮(支饮)患者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9-73岁,平均53岁。邪郁少阳4例,饮停胸胁20例,肺络不畅6例。
1.2方法
1.2.1水饮停滞胁痛,咳唾则甚,转侧呼吸及平卧均牵引作痛,呼吸急促,头昏眩晕,食欲不振。脉细数,或弦数。舌红绛,苔白或厚。水饮内停胁下,气机升降失调,壅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症见胁痛等。呼吸急促为肺气损伤所引起。头昏眩晕为饮邪内停,清阳不升之象。脉舌征也是饮停胁下,水结于里的缘故。攻逐水饮。处方:中药十枣汤(《金匮耍略》)、大陷胸汤(《伤寒论》)。针灸取公孙、内关、尺泽、太渊、水分、关元、水道;或百会、风门、肺俞、厥阴俞、魄户、人中、后溪、阴陵泉、悬钟。手法取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補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尺泽,或阴陵泉)。留针半时,出针。
1.2.2阴虚内热咳嗽引胸痛,不得平卧,呼吸气短,烦热不安,口舌干燥,头昏耳鸣,心悸旺忡,毛发枯焦,消瘦盗汗。脉细数,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而干。饮邪逐后,损伤阴液,或久病损阴,阴虚生内热,故症见烦热不安,口干舌燥等。头昏耳鸣,心悸怔忡等症,为营阴亏损,不能上承于脑所致。脉舌征也是阴虚不足,内热蒸淫的缘故。治则养阴清热。处方:中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大补阴丸(《丹溪心法》)。针灸取内关、太渊、天突、阴郄、大陵、水分、阴陵泉;或百劳、肺俞、膏肓、魄户、人中、向溪、昆仑。手法取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渊,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
1.2.3气虚自汗气短,食欲不振,消瘦无力,精神萎靡,呼吸引胸肋痛。脉沉细弱数,或芤数,或革大。舌质淡,苔白有津。为久病损伤脾肺之气引起。临床常见采用其他疗法(或抽取胸水,或中药攻逐水饮,或抗痨治疗)以后,出现一派气虚不足之症。气虚则呼吸气短,精神萎靡等。脉舌征也是久病损气的缘故。治则补气益元。中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拯阳理劳汤(《医宗必读》)。针灸取太渊、内关、尺泽、曲泽、膻中、足三里、三阴交;或肺俞、心俞、百会、魄户、肾俞、委中。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三阴交,或委中)。留针半时,出针。
2结果
悬饮(支饮)经治疗,临床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显效率80%。
3讨论
初起症状轻重不一,常见恶寒发热,或见持续高热,数日到月余不退。《医学入门》说:“头痛发热,类外感表证”,干咳,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患侧常因咳嗽,呼吸而连及背部,肩胛。胸脘等剧痛,不能平卧,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头昏眩晕(苦眩冒),食欲不振。盗汗乏力,呼吸困难,口唇紫绀,不得平卧。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医学者,已认识到饮病和痨瘵的关系,如《资生经》曰:“痰涎病不一,惟劳瘵有痰为难治。”丹溪也认为本病易见痰核肿毒(即今所谓淋巴结核)。脉沉细数,或细弱数,或芤数。舌质红绛或红紫,苔白或黄,或苔少而干。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导致水液输布障碍,饮停胸胁出现咳嗽,胸胁痛是悬饮的证候学特征,其临床证候随病程的不同又有不同表现。初期患者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胸胁疼痛,咳嗽痰少,呼吸转侧胸痛加剧,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中期咳唾引痛,但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偏卧于病侧则痛缓,患侧肋间饱满。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后期胸胁闷痛不舒或感刺痛,咳声不扬,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形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根据悬饮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邓悦、吴深涛认为悬饮病可分为邪郁少阳、饮停胸胁、脾肾两虚、络脉不和、阴虚邪恋五型,分别以柴枳半夏汤、椒目瓜萎汤送服十枣汤、健脾益肾汤、香附旋覆花汤、泻白散合沙参麦门冬汤治之。根据积饮是否大量形成以辨证论治,悬饮初起,胸水尚未大量形成时;若见风寒表证,用十枣汤加辛温解表药;若见风热表证,用十枣汤加辛凉解表药,胸水增多;偏于寒者,十枣汤加附片、干姜等;偏于热者,十枣汤加黄连、黄芩等;偏脾肾阳虚十枣汤加桂枝、白芍、附片、干姜、黄芪、党参等;偏阴虚加沙参、鳖甲、青蒿等;血虚加当归、熟地;水饮甚加桑白皮、葶苈子等,观点亦颇具特色。此外,亦有根据患者体质强弱辨证施治,陆孝夫即提出胸水多,体质壮实者用十枣汤以峻下逐水,体质弱者恐峻下剂耗伤正气,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结合兼症不同加味治疗本病。根据病情发展的过程分三期论,初期多邪实饮盛,中期多邪虚饮少,易变为痰热悬结不散,瘀水凝滞不易吸收之症,末期邪衰正虚,应扶正理脾。
关键词:悬饮;辩证治疗;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74-01
悬饮,临床较为常见,祖国医学对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辨证论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凡因外感风寒,或饮食劳倦,损伤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引起“水流在胁下”、膜间,咳唾引痛,不得平卧,心悸烦满,气短喘息,或见面白消瘦,寒热表证者,称为悬饮,又名支饮。悬饮病后期伴随着大量体液的丢失及蛋白质的消耗,患者体质虚弱,有的患者在饮液消退后,会遗留胸膜粘连及胸膜肥厚,有的形成包裹性积液,甚者导致病变局部圆形肺不张,使患者病变后期胸闷胸痛,呼吸不畅症状长期不能缓解。故悬饮后期除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尤为重要。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悬饮(支饮)患者30例的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悬饮(支饮)患者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9-73岁,平均53岁。邪郁少阳4例,饮停胸胁20例,肺络不畅6例。
1.2方法
1.2.1水饮停滞胁痛,咳唾则甚,转侧呼吸及平卧均牵引作痛,呼吸急促,头昏眩晕,食欲不振。脉细数,或弦数。舌红绛,苔白或厚。水饮内停胁下,气机升降失调,壅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症见胁痛等。呼吸急促为肺气损伤所引起。头昏眩晕为饮邪内停,清阳不升之象。脉舌征也是饮停胁下,水结于里的缘故。攻逐水饮。处方:中药十枣汤(《金匮耍略》)、大陷胸汤(《伤寒论》)。针灸取公孙、内关、尺泽、太渊、水分、关元、水道;或百会、风门、肺俞、厥阴俞、魄户、人中、后溪、阴陵泉、悬钟。手法取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補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尺泽,或阴陵泉)。留针半时,出针。
1.2.2阴虚内热咳嗽引胸痛,不得平卧,呼吸气短,烦热不安,口舌干燥,头昏耳鸣,心悸旺忡,毛发枯焦,消瘦盗汗。脉细数,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而干。饮邪逐后,损伤阴液,或久病损阴,阴虚生内热,故症见烦热不安,口干舌燥等。头昏耳鸣,心悸怔忡等症,为营阴亏损,不能上承于脑所致。脉舌征也是阴虚不足,内热蒸淫的缘故。治则养阴清热。处方:中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大补阴丸(《丹溪心法》)。针灸取内关、太渊、天突、阴郄、大陵、水分、阴陵泉;或百劳、肺俞、膏肓、魄户、人中、向溪、昆仑。手法取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渊,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
1.2.3气虚自汗气短,食欲不振,消瘦无力,精神萎靡,呼吸引胸肋痛。脉沉细弱数,或芤数,或革大。舌质淡,苔白有津。为久病损伤脾肺之气引起。临床常见采用其他疗法(或抽取胸水,或中药攻逐水饮,或抗痨治疗)以后,出现一派气虚不足之症。气虚则呼吸气短,精神萎靡等。脉舌征也是久病损气的缘故。治则补气益元。中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拯阳理劳汤(《医宗必读》)。针灸取太渊、内关、尺泽、曲泽、膻中、足三里、三阴交;或肺俞、心俞、百会、魄户、肾俞、委中。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三阴交,或委中)。留针半时,出针。
2结果
悬饮(支饮)经治疗,临床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显效率80%。
3讨论
初起症状轻重不一,常见恶寒发热,或见持续高热,数日到月余不退。《医学入门》说:“头痛发热,类外感表证”,干咳,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患侧常因咳嗽,呼吸而连及背部,肩胛。胸脘等剧痛,不能平卧,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头昏眩晕(苦眩冒),食欲不振。盗汗乏力,呼吸困难,口唇紫绀,不得平卧。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医学者,已认识到饮病和痨瘵的关系,如《资生经》曰:“痰涎病不一,惟劳瘵有痰为难治。”丹溪也认为本病易见痰核肿毒(即今所谓淋巴结核)。脉沉细数,或细弱数,或芤数。舌质红绛或红紫,苔白或黄,或苔少而干。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导致水液输布障碍,饮停胸胁出现咳嗽,胸胁痛是悬饮的证候学特征,其临床证候随病程的不同又有不同表现。初期患者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胸胁疼痛,咳嗽痰少,呼吸转侧胸痛加剧,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中期咳唾引痛,但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偏卧于病侧则痛缓,患侧肋间饱满。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后期胸胁闷痛不舒或感刺痛,咳声不扬,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形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根据悬饮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邓悦、吴深涛认为悬饮病可分为邪郁少阳、饮停胸胁、脾肾两虚、络脉不和、阴虚邪恋五型,分别以柴枳半夏汤、椒目瓜萎汤送服十枣汤、健脾益肾汤、香附旋覆花汤、泻白散合沙参麦门冬汤治之。根据积饮是否大量形成以辨证论治,悬饮初起,胸水尚未大量形成时;若见风寒表证,用十枣汤加辛温解表药;若见风热表证,用十枣汤加辛凉解表药,胸水增多;偏于寒者,十枣汤加附片、干姜等;偏于热者,十枣汤加黄连、黄芩等;偏脾肾阳虚十枣汤加桂枝、白芍、附片、干姜、黄芪、党参等;偏阴虚加沙参、鳖甲、青蒿等;血虚加当归、熟地;水饮甚加桑白皮、葶苈子等,观点亦颇具特色。此外,亦有根据患者体质强弱辨证施治,陆孝夫即提出胸水多,体质壮实者用十枣汤以峻下逐水,体质弱者恐峻下剂耗伤正气,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结合兼症不同加味治疗本病。根据病情发展的过程分三期论,初期多邪实饮盛,中期多邪虚饮少,易变为痰热悬结不散,瘀水凝滞不易吸收之症,末期邪衰正虚,应扶正理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