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西方人早期对西藏的窥视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ice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人的早期进入
  
  300年前,耶稣会神父叶普里图从克什米尔出发,穿过藏西,于1716年来到拉萨并住了下来。在1721年被召回前,他精通藏语和藏传佛教的理论,而且经常与格西(西藏佛学博士)展开辩论。他被视为是第一个全面地报道了这个地区的人,并被称作是西方研究藏学的开拓者,据他说,拉萨有亚美尼亚人和莫斯科公国人。
  18世纪,西方人开始考虑与西藏进行通商和贸易。最早行动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他们派了一个叫萨米埃尔德普特的荷兰人于1 728年从孟加拉赴拉萨,然后从拉萨到达北京,最后又经西藏返回。之后,他就陆路与西藏通商的问题写过一份报告。再往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荷兰人的想法没有实现。
  紧接着,一个名义上不代表英国官方的英国人抵达了拉萨,他就是曼宁。
  曼宁生于1 772年,早年学习过数学、医学,后来在英、法两国学习中文,通过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州当了一名医生。不久,他便酝酿了一个穿越西藏进入中国的计划,目的是为了“客观地”观察中国,了解其风俗民情,以及那些影响其文学、历史和价值观的因素。
  曼宁在1811年开始了进入西藏的探险,随同前往的是一个叫赵金秀的广东人,二人化装为印度的香客,以“朝圣”为名进入边境。但是他们马上就被当地的汉族驻军察觉,经过曼宁的贿赂,两人作为这个驻军的随军医生前往拉萨。
  1811年12月17日,曼宁在布达拉宫朝见了年仅7岁的九世达赖喇嘛。曼宁送给达赖喇嘛一架望远镜。本来是自己用的,但是现在他不想用了,因为怕驻藏大臣说他是间谍。
  在拉萨,由于曼宁懂得一些现代医术,求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乃至于应接不暇,来的人士藏汉皆有,很快便引起了官方的注意。为此,驻藏大臣专门向朝廷写了报告。据《清实录》记载:“当时清仁宗(嘉庆)”谕军机大臣等:“夷人今迂道赴西藏,显系托名朝佛潜来窥伺。断不可任其久留藏中。”这样,曼宁便在1812年4月19日被令离开拉萨。赵金秀也被充军到新疆伊犁。
   “班智达一号”
  
  据《拉萨史》记载:“英国侵略者还派出英籍印人南辛格等,于1865年化装为商人经日喀则、江孜到达拉萨。这类侦探的测绘活动包括搜集城市,堡寨、道路情报,绘制全藏行军路线图,并窃取矿产资源情报和政治、宗教、风土民情等。尔后英国就发动了侵藏战争。”
  在印度测量局受训的间谍南辛格,其代号是“班智达一号”。(在藏文中,“班智达”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班禅活佛称号中的“班”就是“班智达”的简称。)南辛格是一名以藏语为母语的印度人,原先是一名学校教师兼学校校长。
  南辛格被印度测量局选中后,主要进行两项训练,第一项是反复测量,训练步行,使之无论在山上,山下或平地,都保持一致的距离,南辛格每步的距离是33英寸。然后,他学会用念珠来精确计算一天之内或两个界标之间步子的总数。
  另一项训练
  即利用嘛呢轮(转经筒),装有秘密的拉手,可以打开铜轮,将他记录下来的路线笔记及其他情报的纸卷放入或取出。经过改进,指南针也可隐藏于内,他在装作祈祷的同时记下地形方位。同时,六分仪藏在旅行箱的特殊夹层里,温度计则放在挖空的棍棒里。
  
  这些人进入西藏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发现都难逃厄运,包括那些帮助过他们的西藏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据南辛格记载,拉萨城海拔尚可忍受,为群山包围,其中的开放场地东至6英里,西至7英里,南至4英里,北至3英里。
  他说在考察报告里说拉萨常驻藏兵1000人,清军500人。装备是长燧石枪。刚刚引进了7门小炮。1854年清政府统计不包括军人和僧人的居民数时,发现拉萨女有9000人,男有6000人。女多于男的理由很容易被解释,因为大批男僧被迫守独身戒。
  关于1854年,咸丰四年的西藏人口统计,目前中国的史料均无记载。所以南辛格的记载极为珍贵。
  南辛格的报告说:2月7日,他曾混入布达拉宫,从南面的台阶登上,并见过第十二世达赖喇嘛,接受了摸顶。他在密报中也记载了清朝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他说拉萨庄稼只种一季,4月种,9月收获。极少数富人的房子为砖石结构,其余均为土房子。少量为晒干砖。拉萨用井水,每户月交两anna s(印度货币)。每年12月,有来自汉地、鞑靼、打箭炉、昌都,康区、达旺、不丹、锡金、尼泊尔、大吉岭。阿杂拉和拉达克的商人。鞑靼西宁带来的是金蕾丝,打箭炉带来的是大量的茶叶,而昌都则带来大量的麝香,经尼泊尔输入欧洲。
  南辛格在西藏历史上首次对祈祷大法会作了详细记录。
  南辛格在拉萨逗留了两个多月,在4月21日一早离开拉萨,沿雅鲁藏布江一路西行,经江孜,日喀则,最后于6月26日从普兰的尼提山口附近穿过边境,不久便回到印度。1876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称他为“当时亚洲地图上足迹遍布最远的人”。现在 他仍然被认为是最早只身在冬天徒步横穿喜马拉雅山的最伟大探险家之一
  藏学界有人认为:从烟台条约之后,还有一批批英国人陆续以探险的名义来到西藏。据记载:1877年就有英人吉为哩由成都动身到西藏。《拉萨史》明确记载:“1877年5月,英人吉为哩由成都到达拉萨。”而我认为吉为哩根本没有到达过拉萨。
  
  拉萨的第一幅拉萨地图和最早的照片
  
  笔者有一幅59×51cm的用英文标注的黑白拉萨地图,是印度三角测绘局]884年内部印制的,起初并未对外公开。至1902年,达斯在伦敦出版的《拉萨和中部西藏之行》一书使用了这张地图,缩小至8×5英寸。因为缩小了,原有的地名看不确切,所以编者将20个主要的地名提取出来,用数字代替。
  因为这幅地图最初的公开使用版幅很小,所以,前几年专门到拉萨研究拉萨地图史的挪威大学的学者认为:“《拉萨平面图》绘制于1884年,比例不详”,但他承认这幅地图“可能是拉萨的第一幅西式地图”。
  同样是因为最初的使用版幅很小的原因,多数人承认整个轮廓和相关位置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又认为有许多不精确的地方,所以怀疑地图的绘制者可能没去过拉萨,推断这幅地图是在没有经过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可能是出自口述或其他人绘制的现场草图。
  这是第一幅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的拉萨地图。考察者在极为隐秘的情况下,利用多个天文数据点,结合步子丈量,真实地展示了1878年拉萨的大致面貌。此前虽有人画过拉萨图,但纯粹是彩色的绘画美术作品,就像唐卡一类,不仅点位少,而且不准确。
  因为测绘者是1878年抵达的拉萨,1879年离开,所以国外藏学界有人认为该地图首次附录于1880年出版的报告中。而事实上,考察者1880年还在考察的路上,根本不可能提交报告。
  直到1882年末,考察者才返回印度。1884年1月,考察者用很小的字体完成了八开121页的报告——《考察大西藏和蒙古》,由印度测绘局整理印刷,并附有这份拉萨地图和整个西藏的考察地图,1915年又收入《印 度测绘记录》。
  这位考察者是英国人培养出来的印度间谍,南辛格的堂弟,名叫吉森辛格,他于19世纪40年代初生于英属尼泊尔的库马翁地区一个探险家家庭,和堂兄一样,他的母语也是藏语。虽然吉森辛格属于藏系民族,但他多少会些英语,并同样接受过在西藏探险的良好的测绘训练。
  1862年5月8日,印度大三角测量局局长沃尔克提出了西藏探险计划。1878年4月24日,30岁的吉森辛格离开大吉岭,同年9月5日从西面经哲蚌寺到了拉萨。他在报告里说拉萨的世袭贵族当时主要有桑珠颇章(第七世达赖喇嘛家族)、多仁、色达、饶噶厦、拉鲁(第八世和第十二世达赖喇嘛家族)、宇妥(第十世达赖喇嘛家族)和彭康(第十一世达赖喇嘛家族)。吉森辛格的拉萨地图标出了主要贵族府的所在,并准确记录了拉萨很多天里24个小时的天气情况。他测量了拉萨的经纬度和海拔,与其堂兄南辛格的测绘结果略有不同。他的测绘成果起初是被英国人怀疑的,但当英国人进入拉萨以后,发现吉森辛格的测绘相当准确。
  在拉萨待了一年零12天后,吉森辛格一行于1879年9月17日离开拉萨,目的地是蒙古族地区。后来,他又到了敦煌。
  《吉森辛格与印度探险家们》是印度测绘局的皇家工程师马森少校撰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谈到吉森辛格在印度测绘档案中的代号是A-K,卒于1921年2月。
  过去一般认为,1904年荣赫鹏入侵拉萨,为拉萨有照片之始。实际上崔比科夫和纳祖诺夫比他们早了3年。这两人不是喇嘛,而是属于信仰喇嘛教的民族。崔比科夫是俄国布里亚特蒙古人,纳祖诺夫是俄国卡尔梅克蒙古人,当时都是20多岁,后者是职业摄影师。
  1899年11月25日,崔比科夫和纳祖诺夫受俄国地理学会的派遣入藏。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不许外国学者在西藏从事考察,所以他装扮成一名到西藏朝圣的布里雅特香客,于1900年8月到达拉萨。在其后的1年多时间里,崔比科夫的足迹遍布西藏和青海的许多地方,1902年4月4日结束此次探险考察回国。
  崔比科夫精通藏语,又受过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所以在藏学研究上有所成就。他的《西藏游历目记》记载了当时的所见所闻,而他的成名之作首推《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当时西藏的农奴制度,在国际上风行一时。他从西藏携归的藏文要籍约三百卷,不仅使其得以日后从容著述,同时也给当时的俄国藏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图书资料。
  崔比科夫和纳祖诺夫二人在藏期间拍摄了拉萨的第一批照片。其中包括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和其他一些人物照片,甚至还有一张达赖喇嘛的照片。这些照片在他们归国后被收入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后来照片原版被美国一家博物馆买去并公开于世。
  
  近代的尼泊尔、不丹及拉达克人在拉萨
  
  尼泊尔历史上与西藏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到了乾隆时期,双方因盐粮交换发生冲突,尼方依仗强大的军力入侵西藏,被清军平定。以后,尼藏关系一度稳定,尼方开始在拉萨派驻商务代表,称做“噶巴丹”,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屡见于中外记载。“噶巴丹”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护尼商在拉萨的利益。进入道光年间,清朝渐弱,尼方对藏有强邻压境之势,由于尼商在拉萨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及尼藏边境的盐粮交换两大矛盾时有爆发,尼军不时有侵藏的企图,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晚期。因此,尼代表在充当调停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由于道光以来,英国一直控制了尼泊尔的内政和外交,而英国一直无法打入西藏,所以,尼泊尔代表的拉萨报告成了英国重要的情报来源。乾隆以来,尼方隔几年要向清朝派朝贡使团,来回必定要经过拉萨,由驻藏大臣与尼泊尔代表安排具体事宜。西藏在尼泊尔有一座藏式佛塔,鬲若干年西藏地方政府要派人去刷塔维修,这项事宜也要尼泊尔住拉萨代表安排。西藏历史上并无驻尼泊尔代表。西藏和平解放后,尼泊尔代表以代办处的名义继续存在,文革后期改为拉萨领事馆。
  在又一次尼藏战争危机后,清政府与尼泊尔在1 856年签订了尼藏协定,后西藏地方政府设专门的局级机构廓尔希勒空(Gor-Zhib Las-khung),“廓尔”为“廓尔喀”的简称,指尼泊尔,“希”意为管理:“勒空”意为局。该机构的职责是查办在拉萨的尼侨与藏人之间的纠纷,管理尼侨在拉萨的房屋,会同尼泊尔官员共同处理尼藏接壤地的民事纠纷。该机构由达赖喇嘛的接待官和朗孜辖的一名官员负责。另有一般工作人员一名。
  据]904年在拉萨的花得乐(LA.Waddell)所绘拉萨地图上,尼泊尔驻拉萨代表的驻地(Nepalese Consuate.93号)位于拉萨城中心的大昭寺东南,距拉萨河有约一半路,而他们的夏居(Nepa ese ConsuI‘s Summer House.69号)约位于大昭寺正南略偏东的近拉萨河处,在今金珠东路南。据1945年在拉萨日本特务所绘拉萨地图上,尼泊尔代表驻地部位于拉萨城中心的大昭寺南,其址在今人民路十字路口的东南角,比1904年址更靠近大昭寺。
  不丹历史上一直为西藏的附庸,其驻拉萨的代表被称做”洛基”,“洛”意为“南”,在此指不丹,“基”意为管事。洛基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屡见于中外记载。由于双边关系一直比较稳定,所以该代表的作用并不显著。西藏历史上并无驻不丹代表。自英印侵藏后,不丹的外交于1910年后由英印托管,更削弱了不丹驻拉萨代表的作用。不丹与西藏无民族上的隔阂,但不丹大多数信众竹巴噶举派,与西藏占主导地位的黄教相异,所以宗教上的关系并不密切。西藏和平解放前,不丹代表的主要作用除了参加达赖喇嘛葬礼和座床等重大典仪外,就是接待不丹朝贡,或者说是贸易使团了,但不丹强调这是对达赖喇嘛的布施。
  拉达克在唐代即为吐蕃王朝的辖区,后吐蕃王室的一支迁至此地。嘉庆年间拉达克被克什米尔锡克人吞并,不久英印又吞并了克什米尔,从此拉达克被英印控制。拉达克人在拉萨的主要是穆斯林商人,拉达克有每三年一次朝贡拉萨的制度,享受西藏地方政府的免费乌拉。1904年随荣赫鹏进入拉萨的军医兼藏学家花得乐曾经撰写过一本《拉萨及其秘密》,其中记载了1904年住在拉萨的拉达克穆罕默德商务代表(Mahomeden Consul),还拍有拉达克商人的照片并说该商务代表实际为拉萨人,在此度过了大半生,住在主要商业街(即八廓街)。花氏书中说,拉萨几十年未做人口统计了,尼泊尔代表则告诉了他下列约数尼泊尔人800主要为奈瓦尔(Newar尼泊尔主要民族)商人和工匠,不丹商人50;穆罕默德商人200,主要来自拉达克和华西(当时在拉萨把四川一带称作华西)。
  
  英国印度殖民政府对我国西藏的干涉
  
  自1 888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后,英国人就开始进入亚东,1894年亚东开关,英国开始在当地派驻商务代表,1903年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翌年签定拉萨条约,同年开始在江孜及亚东正式设商务代办,1906年又在噶大克设商务代办。1936年8月驻锡金政务官顾德访问拉萨,为了与我中央政府驻拉 萨机构相对抗,又在拉萨设外交使团,直到1950年我军即将进驻拉萨才撤走。这些英国外交人员先后在藏的不过约二百人左右,主要官员不过十分之一左右,但其中不乏所谓的“西藏通”,他们通过所谓“合法”的外交手段,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角度对西藏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干涉,挑拨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领属关系,英国外交部与印度事务部留存下来的大量档案就是明证。英国档案一直有50年后方能公开的禁律,这意味着过去研究英国侵藏史的学者无法接触50年内的史料,但1964及1970年威尔逊工党政府的执政将禁律缩短为30年,所以今天我们所涉及的英档已大白干天下。
  英印殖民政府的驻西藏代表职官的先后发展可分三个系统,
  1 驻锡金政务官(Political Officelln Sikkim)。
  2 驻江孜(Gyantse)、亚东(Yatung)及噶大克(Gartok)商务代办(Trade agent)。
  3驻拉萨(Lhasa mission)商务代表(Rep resentative)或负责官(Omcer in Charge)。
  驻拉萨使团创设于1936-1937年顾德的拉萨之行。1937年2月顾德离开拉萨,黎吉生担任首任英国驻拉萨商务代表。
  1937年7月,黎吉生卸任,驻拉萨代表由诺布顿珠接替。1938年10月黎吉生返任,1939年10月诺布顿珠返任。诺布顿珠,为出生在噶伦堡的藏族人,1904年16岁时正在大吉岭上学,被鄂康纳选中为翻译参加荣赫鹏军团入侵拉萨,最初在花得乐手下工作,后任运输站的职员。1905年鄂康纳胁迫班禅访印时任鄂康纳的翻译。1912-1913年问顾德任驻江孜商务代办时为心腹职员。印度政府赐予他Rai Bahadur(后一词即蒙语巴图尔:勇士之意)的称号。约在1932年,西藏地方政府赐予他“扎萨克”这个在拉萨也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够享有的高级头衔。1936年,他曾任驻亚东商务代办。
  1942年4月陆德陋接任驻拉萨代表。陆德陋190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理工学士学位。离开大学后任巴基斯坦卡拉齐的信德学院副院长,同时任生物学教授和英语讲师。他不仅是位突出的自然学者而且于英国文学具有造诣。1942年初被派赴拉萨,他的使命之一是协助西藏地方政府把援华物资从印度经西藏进入内地。同年秋,他在拉萨接待了两名首次进入西藏的美国人——美国中情局秘密派赴西藏的情报官托尔斯泰(Tolstoy同姓俄国大文豪的孙子)和多兰(BrookDoIan),这二人带来了罗斯福总统给达赖喇嘛的信最初西藏地方政府拒绝让这二人来拉萨,后经陆氏的劝说,二人才得以入藏,经玉树去了内地。陆氏1972年3月27日去世,终年86岁。
  1943年4月谢里夫任驻拉萨代表。谢里夫1942年11月3日结婚,次年携妻Betty赴拉萨上任。《找花》一书227-246页有其妻所撰写的拉萨回忆录。此前谢氏被驻锡金政务官顾德从军队要来在甘托克和噶伦堡组织西藏的羊毛贸易。上任前曾赴德里接受印度总督林力特苟勋爵的指示。夫妇俩1943年3月13日从甘托克动身,于4月9日这个与西藏地方政府商定的吉日抵拉萨,迎接他们的是陆德陋和电报官福克斯(Reggie Fox),尔后住在德吉林卡,这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筑。福克斯的电报房在德吉林卡边上一小屋,他就住在那里。使团开办了一所学校和一所小医院
  负责后者的是缅甸难民德瑞(Terry)医生。谢氏为西藏的客人放电影,他们对卓别林从不厌倦。但由于正值世界大战胶卷的供应是有限的。1943年10月底,有飞机飞过拉萨上空的声音,到了晚上传来消息,一架飞机在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泽当镇附近坠毁了。后来得知这是
  架从内地飞往印度阿萨姆的美国飞机,在飞越驼峰肮线时因天气恶劣迷失了方向。所幸只有一名飞行员受轻伤。事情搞清楚后,5名飞行员被准许去了拉萨,与英国使团在一起。在拉萨期间,谢氏曾一度短期赴印度,由黎吉生返藏来接替他的工作。
  黎吉生,1946年4月返任。1947年9月班巴次仁接替他的工作,同年10月黎吉生再度返任。1947年印度独立,黎吉生在名义上随该使团改为印度驻拉萨代表。1950年,也就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夕,他由印度的辛哈博士(Dr.S.Sinha)接替。黎吉生在拉萨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有相当篇幅的著述。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6日,埃及亚历山大船厂为首艘国产轻型护卫舰“塞得港”号举行了下水仪式(题图)。“塞得港”号是第二艘“法特赫”级轻型护卫舰,该级舰也是埃及海军的新一代“海上轻骑”。为地中海红海作战量身定做  埃及处于地中海东南沿岸和红海西北及北部沿岸,扼控大西洋、地中海进入红海、印度洋的咽喉——苏伊士运河,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由于地中海和红海面积均不大,尤其是其周边沿海水浅,非常适合轻型战舰出没,因此埃
林芝的春天,时而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时而又艳阳高照,满目青翠。山涧路旁、田野村庄,桃花成片成行,那种由于垂直气温变化造成的奇异自然景观,总让人惊叹。林芝的桃树多为野桃,野桃树树干粗大而遒劲,花朵小巧而繁多,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古语称“南方多巨榕、北方多劲松”,现在还要加上“西藏多巨桃”了。    野趣天性     在西藏生长的桃学名光核桃,俗名野桃,藏语为“康布”,属蔷薇科、李属、桃亚属,为落叶乔
【摘 要】具身认知视域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养生长。教师在Micro:bit编程教学时,要努力“创建学习情境场:优化内外交互学习的环境”“创建思维发生场:激活提升学习动力的内核”“创建反思评价场:多元反哺学习素养的生长”,从而促进学生编程能力、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具身认知; Micro:bit  美国思想家贝洛克在《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一书
【摘 要】绘本是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的优秀读物。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带动学生的视觉(visual)、听觉(audio)、动觉(kinesthetic)等多种感官帮助其了解故事主旨、故事内容、故事语言和音律。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其掌握良好的阅读策略,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从而逐步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低段;绘本阅读;视觉;听觉;动觉  
藏原羚(英文名Tibetan Gazelle; 拉丁名Procapra picticaudata)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的屁股上的毛是白色心形的,因此羌塘当地俗称“白屁股”。成体肩高60-65厘米,体重在10-16千克左右。雄性有角。藏原羚生活在开阔的平原、山岭以及地势平缓的山谷地带。主要生境是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一般多集小群生活,数量不等,几只或十几只的群体较为常见,但在夏季也有单只活动的
2011年10月14日至18日,是西藏唐卡文化艺术展举行的日子,我带领《西藏民间美术资源调查研究》课题组的成员来到西藏博物馆展览会现场,进行为期四天的现场观摩和访谈。这期间,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一定要找到一位阿里的画师。”  展览快结束时,有了好消息,课题组成员旦增卓玛告诉我,她在118位参展画师中找到了一位叫米久的阿里画师。我第一眼看到米久时,就被他身上散发的一种陌生的文化气息所吸引
2009年11月初的藏历9月22日是西藏传统的降神节——拉伯堆琴。早晨9点半,我从红山下的雪区仰望布达拉宫,看到“夏钦角”水池边人头攒动,忙忙碌碌的,一些白色的浆水从那里顺着凹凸不平的石崖,流到山脚的印经院后墙,留下一条白色的带子——布达拉宫一年一度的“美容”仪式就此正式开始。来到劳动着的人群中,我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一位多年来坚持参加粉刷工作的老阿妈,她唱过这样一首歌:  在那赤红的山梁上, 
有人说,西藏的秋是千娇百媚的,这个季节,有着沁人心脾的美,草色由绿转黄,天高云淡,秋高气爽。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11月刊,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发起“秋之西藏主题作品征集大赛”,得到网友们的热情投票参与。在此将网友们推选得票最高的部分作品选登在本期“光影客栈”,后续我们将继续推出系列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欢迎读者朋友踊跃参与。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西藏人文地理日嘎 雅鲁藏布江日嘎 雅鲁藏布江董国咏
通常意义上的纳木错,已被当雄县纳木错扎西半岛景区所取代。游客们往往从拉萨出发,赴扎西半岛一日或两日游,也就逗留区区几个小时的时间,顶多算是“到此一游”,浅尝辄止而已。  而真正意义上的纳木错,横跨班戈和当雄两县,湖泊面积巨大,其中五分之三的湖面在班戈县境内。扎西岛,也仅是纳木错4门18山18岛中的一员而已。然由于湖泊周边地理、地貌的复杂和气候的多样性及交通条件的不便,环湖全方位接触纳木错,还没有更
【摘 要】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教师要积极探索小学实践型、主题型、参与型等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劳动成为新时尚。  【关键词】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基本的劳动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