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我体会到爱的永恒纪念我的外公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岁,那时的我是否在个很遥远的星球上?为什么回想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还是用计算器加减一下吧:1993年9月从江西考到上海读大学,17岁的生日刚过;那么1994年是18岁,在读大二!呀,变这么弱智了!忍不住套用网友的口头禅骂了一句。又宽慰自己,都是科技进步给闹的。冥思苦想着,黑暗的脑海里终于漏出了一缕阳光:
  “逝者如斯夫?”对了,那时的我最喜欢用这句话来拜托自己能在考前抓紧时间复习。因为从小就不喜欢乖乖地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所以家人一直和我约法三章,只要我的学习成绩能保证在前十名,其它就任我安排。进入大学,学校的教学方式和以前并无大变,一年下来,新鲜感跑掉了,剩下的就是没劲。于是频繁地泡在电影院,小睡在大草坪的阳光里,沉溺于小说中……到最后,连上课的教室也找不到了……大概是考试的成绩不错,在教育改革的呼声下,老师们也没有为难我。
  就在我为赋新词强说愁时,我的手机响了,是男友打过来的;突然,我的心开始颤抖起来,深埋记忆中的一段往事浮出来:
  就在那个无所事事的夏天快过去时,我设法和外公大学的同学联系上了。他们同是50年代初东北人民解放军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听上去真威风,比我那破学校好多了。带着这种无限仰慕和对已故外公思念的复杂心情,我在一个阳光的下午忐忑地敲开了他们家的门。
  高大魁梧的白发老先生慈祥地笑着迎我进去。汤爷爷和外公曾描述过的那位篮球前锋仍是一样的棒!亲切和熟稔的感觉让我像是回到了外公身边。而年近70仍气质非凡,魅力十足的汤奶奶更是让我喜出望外,可以不用担心当青春一去不复返时留下的皱纹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易悦乎?也许是我的身份,也许是我的言谈举止引得汤爷爷汤奶奶对我疼爱有加,话题不断。我们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聊天,翻阅老照片。我为知道了幽默的外公年轻时很多的小秘密而兴奋,仿佛看到了意气风发的他在激扬文字:读大学时就写出了很多作品在学校公演;大二时就享受到特别照顾,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毕业前夕被留校任教;外公在学校的超级篮球队却一直只能充当最佳军师的角色,不够格上钟爱的蓝球赛场;……
  不过我的情绪却也低落下来,泪水蒙上了双眼:逝者长已矣。我已不能因为这些小秘密而对外公撒娇;也不能告诉他我是多么为他感到自豪。当发现对身边最亲爱的人了解这么少时,我才意识到我的自私:尽顾着自个儿玩乐,很少陪他老人家聊天。那种自责和后悔的感觉,我知道,将无法再摆脱。
  汤爷爷汤奶奶也对我对外公的知之甚少感到震惊。而外公在世时和他们的通信中,对我这长孙女的关怀却是跃然纸上。为了让我明白外公是不会责怪我的,也为了让我知道外公对生活多么豁达开朗,人品多么值得我们敬重,他们夫妻无不惋惜地提到很多:其实外公出生后因家庭贫寒而被不能生育的人家——也就是我的姥姥——领养。姥姥很疼爱外公,直到18岁逼他奉父母之命成婚时才告诉他身世。舅舅和妈妈的出世,让老弱多病的姥姥了却一桩心病。外公却参了军,并被选送读大学。大学中,外公和自己的红颜知己相遇了……从小娇生惯养的外婆虽坚决不肯离婚,在当时那种氛围,外公如果真那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的。很多人就离了。但为了年幼的小孩,为了那份责任,外公却选择了和性格迥异的外婆重归于好。(也许是这份沉重的责任,让老年时的他曾对故人发出过一声感慨:结错一门亲,毁了三代人)可是,他一生的坎坷却仍在继续。1958年政治风暴开始,外公首当其冲被下放回了原籍江西。从此和汤爷爷他们失去了联系。直到80年外公被就地恢复工作才联系上。这中间的遭遇,外公曾轻描淡写,乐呵呵地对他们提过,还说多了很多乡下的“亲戚”。
  这段插曲对我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外公下乡的这段经历我有听妈妈忆苦思甜时讲过:回到江西,两边的老人加上小孩们全靠外婆一人在小学的工资,为了这个大家庭的生计,从未动过锄刀的外公,摆弄起了鱼钩和鱼线,一弄就是十几年;难得闲暇时还常帮邻居写信。因为生活的艰辛,外婆常数落已经没有经济地位的外公。就是这样,外公也总笑呵呵从没发过脾气,除了那次,外婆坚持让刚小学毕业的妈妈退了学。
  所以在我的眼里,在我的心目中,外公和外婆的婚姻是美满的:没有吵过架,外公也没对外婆说过一句重话,还总是很幽默地化解了外婆的埋怨;在外婆为了凑伴,教我们几个小孩打麻将时,他总是积极地放下手上的稿子兴趣盎然地加入,让我们常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现在,意识到他的良苦用心时,却已是“爱是一个小小的土堆,外公在里头,我们在外头”……在汤爷爷的家里,我还意外地见到了一个我十几年没见过的“老朋友”——一张快褪色的红色书桌。当我轻轻摸着桌子边缘时,我知道我认识它!外公81年开会路过汤爷爷汤奶奶家,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只能共用一张书桌学习,外公说乡下东西便宜,没过几天托运给他们一张新书桌。其实那年外公外婆刚住到城里,为了备课,才买了这张书桌;刚上小学的我,特喜欢和在写文章的外公一起在这张书桌上写字。可没几天书桌却变成很旧的了;印象中我问外公,他说年轻的书桌寻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而年老的书桌就像他一样,走不动了,就不会离开我们,而且可以让我很容易地记住很多单词。外婆在边上不开心地说了什么,我也不开心地说了什么,却不记得了。然后外公笑呵呵地教我写了虚荣和朴素这两个单词。而今哪怕识尽天下字,确是故人不堪回首,月明中。
  从汤爷爷汤奶奶家走出来时已是灯火阑珊,突然特别想再看到外公书房那盏孤零零亮着的灯;和夏夜的阳台上那点一明一暗的烟火。更祈祷,那张他常坐的老藤椅上,有我熟悉的背影……伤心地回到宿舍,看到书架上一排排的书,回忆起以前囫囵吞枣读过的很多外公买给我的书,追忆着外公和懵懂的我之间的很多谈话,我开始明白了什么。一股暖流推动着我思考着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借鉴那些主人公的经历,整理和规划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那个夏天以后,我过得很充实,也越来越容易开心。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我忘记了我的18岁。这种对时间另一面的残酷认识和人生无常的烙印,有时,遗忘会比记住要好。但生活在继续,而快乐的心情是来自爱与被爱,宽容与洒脱这些生活的主色调。所以只要记住,爱能一直伴随我们就可以了。为了纪念那些一代一代无私奉献的长辈,所以写出来。希望这段心情历程能对大家有小小的启示。
  [实习编辑·丁 妮]
其他文献
当神仙遇见魔鬼,延绵出的后代就是人。  内心的恐惧塑造了魔,内心的朝拜塑造了神。  当恐惧与朝拜结合在一起时,塑造的是权势。  正如是说,神与魔是共同存在的,分别占据人的左脑与右脑,有人习惯受左脑支配,有人习惯受右脑支配,受左,右脑同时支配的人可以成为王者,而既不接受左脑支配,又不接受右脑支配的人,只有用下体思考,真正的自然产物——动物,这样的人或许可以代表人在自然中的纯洁性。  关于神仙与魔鬼的
期刊
虽然工作是枯燥的,赚钱是辛苦的,但理想却是远大的。等咱有了钱,喝豆浆吃油条,妈的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虽然工作是枯燥的,赚钱是辛苦的,但理想却是远大的。等咱有了钱,喝矿泉水吃臭豆腐,妈的想放麻酱放麻酱,想吃香油放香油。矿泉水买两瓶,喝一瓶,洗手一瓶!   虽然工作是枯燥的,赚钱是辛苦的,但理想却是远大的。等咱有了小车,想违章就违章,想轧警察就轧警察,冲灯就
期刊
还在学校时,曾在寝室里和一帮花儿似的女同学们,一起讨论到“花”;是喜欢樱花的,被她们否定为“太细太碎”;再说百合,被冠以“淡而清白,过眼即忘”;后来提议说玫瑰,又是四个字:“廉价俗艳”——本来挺美的花,被人家这么一说,兀自心下有了恶感。  过了人云亦云的年纪,渐渐发觉玫瑰的好处;她色彩鲜亮,每一花瓣都圆润饱满,而且层层叠叠,看上去热闹得很。即便有刺,也藏在翠绿的叶子当中,并不碍眼,而且“玫瑰有刺”
期刊
昆山的差头司机真是厉害  领教过一次  去年十月去昆山同行友人欲吃奥灶面,便叫了差头昆山出租车,起步费6元,上面书写  “限乘5人”。  我们一行正好五个,对此政策表示十分欢迎。  待上车后,司机说:“怎么这么多人?”  我们理直气壮地反问:“不是限乘5人?”  司机言简意赅又镇定自若地驳斥:“我不算人啊!”  众正恍然大悟间,奥灶面馆已到。  #¥·#¥%¥%怎么就说了两句话的工夫,它就到啦? 
期刊
钱庄的远去,已是小有时日的事情。  借助豫园内园的那块石碑,我们确定了上海有钱庄的历史是在1776年前。依据是碑文上刻有从1776到1795年期间(即清乾隆四十一年至六十年)上海106家钱庄的名字,还有12名钱业公所董事的大名。写记刻文的日子是在1797年,也就是清嘉庆二年。众所周知,公所是个行业的组织和管理的机构,它的诞生是足以表明上海当时钱庄的昌盛繁荣。  站在上海放眼全国,中国有钱庄的日子还
期刊
满街都是商品。新起的商厦。满当当的货柜(香水、服装、皮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时,一个书店出现,就像是一个绿洲出现。  在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商厦,几年前,楼上,我看到一间小小的书店。太窄了,它只能沿墙壁放一圈书柜,当中再放一条书柜。书从下而上,摞着,叠着,平放着。我看到黑大春的诗集,西川的诗集,很少的印数,一般卖书人避之不及的,这儿就有。这儿的书店老板是文学爱好者吗?或者,一位诗人?  书堆使
期刊
白人少女要回国了。那艘巨轮的甲板上站满了数百位离别的人,每个人都在激动地挥着手,向岸上的亲人、朋友告别。而她却,动不动地靠着栏杆,凝望着远处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里面坐着的是她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他在车上没有下来,然而他的目光是否在人群拥挤的轮船上触到了她?他对她难以释怀的感情是否会跟随着她的离去而走远?她对他说过,她永远都不会爱上他的。但是为何此时一行清泪会不知不觉地挂在少女的脸上?那是怎样莫名的
期刊
约翰·J·肯尼迪的病情和造假出乎人们的意料。在媒体看采,他是年轻活力的榜样。然而事实上他是在巨大的病痛和早逝的阴影中度过一生的。  1947年9月21日,——个30岁的美国政治家在伦敦克拉里奇斯饭店倒下了,一个朋友把他送到了一家诊所。幸运的是,这个朋友帕米拉·丘吉尔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儿媳妇,社交广泛,她叫伦敦一个最著名的医生为这位年轻人作了诊视。这个医生检查后对帕米拉说:“你的那个美国青年活不过一
期刊
人是怀旧的动物,因为旧时的场景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可是,当看到自己的城市里那些熟悉的景物正一点一点地消亡,丧失了载体的怀旧之心,只能空落落的无所依托。  城市亮丽的新景观,令无数外来客“惊艳”。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港汇商厦是一幢仿希腊式的建筑,高高的台阶让人生出自然的敬畏。不过,看上去神圣的港汇却是很懂得媚俗的,它时而在自己门前树起一个带有前卫艺术风格的巨型运动员形象,时而又用数万只新鲜柑橘堆砌起一片
期刊
钱宁的《留学美国》1996年初版时,曾风行全国,惊动海外,被译成英文、日文。今年年初,此书又再版发行。作为一部优秀的新闻纪实作品,书中记述了70年代末期以来,一代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经历、感受、梦想,以及文化环境和社会体制的急剧变化对他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最近,笔者和钱宁谈起此书,以及今日的美国……  问:新版《留学美国》发行之日,正是伊拉克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自你当年写作和后来出版《留学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