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创新意识的激励、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担负着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责任。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筑一个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一、创设融洽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课堂内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激发求知欲望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 《北京》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学,再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一个学生说:“我们组讨论的是这段的第四句话: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中的“绿毯似的草坪”是讲草坪是绿色的。另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绿毯似的草坪不但写出了草坪的颜色,还写出了草坪像地毯一样。”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书上的句子写得非常美,让我感到草坪像毯子一样舒适温暖。”“读了书中的这句话,我感到北京市民的勤劳,有主人翁精神。北京称得上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机会我一定去北京游一游。”通过争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准确了。
三、提供表现机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励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时,学生对“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很难理解。这时我联系上文,指导点拨。先让学生读上面的三句话,画出句中描写鱼多的词语。然后逐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第一句,让学生说出“成群结队”和原句比较有什么不同,进而体会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多。第二句,通过朗读、看图和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鱼的样子奇特、姿态优美。第三句,抓住“各种各样”“数不清”等词,让学生讨论,体会鱼种类多、数量多。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西沙群岛的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都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勇敢地尝试。由于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学生才敢说、才愿说、才会说。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实施“绿色评价”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这就要求我们要实施“绿色评价”。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在指出不足以后,还要挖掘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认识不足、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自我规范,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实施创新教育服务的,它是手段和桥梁,目的是引导学生创新。要使该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更新,教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营造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就能呈现出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有创新的局面。
一、创设融洽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课堂内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激发求知欲望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 《北京》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学,再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一个学生说:“我们组讨论的是这段的第四句话: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中的“绿毯似的草坪”是讲草坪是绿色的。另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绿毯似的草坪不但写出了草坪的颜色,还写出了草坪像地毯一样。”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书上的句子写得非常美,让我感到草坪像毯子一样舒适温暖。”“读了书中的这句话,我感到北京市民的勤劳,有主人翁精神。北京称得上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机会我一定去北京游一游。”通过争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准确了。
三、提供表现机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励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时,学生对“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很难理解。这时我联系上文,指导点拨。先让学生读上面的三句话,画出句中描写鱼多的词语。然后逐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第一句,让学生说出“成群结队”和原句比较有什么不同,进而体会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多。第二句,通过朗读、看图和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鱼的样子奇特、姿态优美。第三句,抓住“各种各样”“数不清”等词,让学生讨论,体会鱼种类多、数量多。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西沙群岛的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都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勇敢地尝试。由于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学生才敢说、才愿说、才会说。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实施“绿色评价”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这就要求我们要实施“绿色评价”。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在指出不足以后,还要挖掘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认识不足、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自我规范,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实施创新教育服务的,它是手段和桥梁,目的是引导学生创新。要使该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更新,教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营造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就能呈现出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有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