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确立课改常态化、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化、发展持续化的工作思路,在教学管理中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组建覆盖县内所有中小学的教研片区,以城内学校为“龙头校”,农村学校为协作校,每周在不同学校以片区开展同年级同科目的“同课异构”公开教学,可有效地促进了课改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是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力争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中实践探索了富有成效的现实途径。
先进理念引领教育腾飞
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就可以实现。鉴于农村存在的教学点多,教学资源少,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的实际,沁县在发展农村山区教育中找准切入点,在改进教学手段、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加强特色学校建设三个方面做文章,致力实现农村学校的整体提升。
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 国家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目的是为了缩短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国家实施的薄弱学校改造,不少地方将改造的重点放在信息化方面,这样就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供了保证。项目实施后,过去一些农村学校没法开设的课程,学生们没法学到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获取。即便在一些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设施的学校,学生们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行操作进行学习,达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的目的。农村的薄弱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可以发挥薄改中信息化的后发优势,通过弯道超车的形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缩短差距,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教育信息化在农村山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虽然沁县薄弱学校改造起步较晚,但是设备配备标准较高,尤其是把改造的重点放在信息化方面,在长治市独树一帜。全县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的主体目标,在各学校实现“班班通”,县城有条件的班级力争实现“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信息化教学设施配备到位以后,最关键的是使用,教学资源库中强大的资源功能,不使用甚为可惜,绝对不能让资源闲置,出现“电灯下点蜡”“步行在高速路上”的现象,要保证设施设备的最大效益化。农村学校校长应该首先转变观念,认识到位,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要重视信息化,宣传信息化,了解信息化,进入信息化,校长应该成为信息化的领路人,成为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行家里手。各学校都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切实把信息化发展列入学校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想方设法增加投入,增添设备,制订方案,落实措施,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为信息化搞好服务,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的海洋中畅游。
实现校长教师专业化 2013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坚持的价值导向。当前农村山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仍处于低级水平,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要求相差甚远,突出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读书,不学习,没有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知识,知识陈旧、理念落后,方法单一,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最为严重的是,农村教师随着条件的好转,为了自家孩子上学方便,多数在县城买有住房。因为自家孩子上学的需要,学校环境差的影响,多数教师不愿意在农村从教,千方百计往县城调动,已经没有了扎根农村,献身山区教育的意识。所以,农村山区今后应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教师专业标准,着眼于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探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广大教师通过专业标准的学习,充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制定专业发展目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素质较高、热爱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我们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更高层次的认识,站在塑造人灵魂和心灵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职业,把教育当成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为农村教育奉献终身。
致力学校办学特色化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农村特色学校建设,把创造区域特色作为开展差异性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支持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积极引导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一批理念先进、办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富、有较高满意度的知名学校,引领各级各类学校创办“质量 特色”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教育好每一名学生,发展好每一名老师,打造好每一所学校”的基础教育新格局。重用有特色的校长,培养有特色的教师,充分发挥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作用,做到胸中有学校、心中有学生,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有所收获,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把学校打造成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生微笑成长的求实创新乐园,真正做到用文化环境塑造人、影响人和教育人。
区域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沁县始终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主阵地,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使之引领全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区域教研在探索实践中形成沁县模式 2011年以来沁县开始在小学推行区域教研活动。2013年,为了把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逐步实现县域化、均衡化、发展化、模式化,扩大到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完善区域教研网络机制。组建了六个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的城乡校际联合体,以城内学校为“龙头校”,农村学校为“协作校”,每周一次在不同学校开展同年级同科目的“同课异构”公开教学。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包片、包校,与基层学校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制度,与校长、教师一起研究教学,耐心细致地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推动了全县的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13年累计开展区域教研活动20余次,做报告讲座5场,开展公开课教学30节,撰写教学心得150 余篇,参加区域教研活动教师达到1500余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大力推进网络教研,搭建教育质量提升平台 依托中国教育网,于2012年2月份开通了沁县教育网,并在全县各学校建立起30个校园网站,形成县域网络教研平台。各学校成立了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完善了网络教研管理模式,明确了网络研究管理职责。选择电脑技术操作熟练的一线教师担任组长,结合实际拟订网络教学研究计划,从人力上为网络教研工作开设了绿色通道,从制度上保证了网络教研常态化、全员化。充分依托网校资源,继续实施网络教研。通过在网校开设三级教案、网络课堂、视频教学、教师博客、名师交流等模块,为全县教师搭建教研交流的平台。到目前为止,沁县教育网累计访问量达到47万余人次,30余所下属网校总访问量达120万次,共上传一级教案、课堂实录和课件等各类资源8756篇,上传教研教学论文等29482篇。教师实名注册空间达到1425人,占到全县专业教师总数的77%,率先走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快车道,也有效地推进了课堂高效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继续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名师评比等活动,改变对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办法,通过强化责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打造高效课堂,落实校长包班、骨干教师包学科、教研员包片的管理机制,切实推动全县中小学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建设者,在全县开展了网络个人反思、案例研讨、课改沙龙、说课评课、专家引领等活动,使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整合并放大了教育资源效益,基本上解决了专业支持力量和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
改善条件支撑教育发展
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学校建设项目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2010年,围绕沁县“151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把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同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规模学校,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初中布局不变,小学向中心村中心校集中的原则,公办小学由原来的134所调整为38所,调整面72%。具体规划为:项目校50所,改造危房面积95649平方米,建设面积90105平方米,建设总投资7008万元。
改扩建乡村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工程,是山西省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内容之一,也是沁县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为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县教育局精心规划,科学施工,严格把关。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人口流动和未来适龄儿童变化情况,对改扩建幼儿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012年全县改扩建园舍面积4534平方米,漳源、樊村、南里等12个幼儿园投入使用。2013年,全县有册村、羊庄等八所幼儿园高标准竣工,累计完成投资337万元,改扩建面积1863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全县城乡幼儿园办学水平。
规范办学行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执行《山西省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十二条规定”》,规范招生秩序,小学、初中招生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分配”原则,招生时间、入学条件、报名办法、招生结果向社会公布,县城入学后统一实行阳光编班,2014年全县有1611名初一新生,997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参与了编班。为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同等义务教育,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简化手续、降低门槛。秋季开学,城内4所小学和3所中学共接受符合条件入学少年儿童1031人。为更好地体现体育考试的公平、公正,2013年县教育部门争取资金14余万元,购买了体育测试仪器设备,实行人工智能化测试,进一步提高了体育测试成绩的真实可信度,促进了教育公平。
加强培训提升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素质硬的教师队伍,对促进全县教育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沁县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积极打造学习型机关 建立了机关周一学习制度。每个星期一轮流由局领导和各股室负责人组织全体干部学理论、学业务、研究工作,力求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开展学习一年以来,局机关干部撰写心得体会120余篇,累计记录学习笔记100余万字;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全局党员干部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培养了干部职工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的良好习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格精简会议,严格公务用车,严格公款消费。并和各校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了“谁主管,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引导教育系统干部争做勤政廉政标杆。局党委也先后召开了“密切联系群众,力戒四风”等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群众反映的意见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积极开展“下基层、送服务”活动。局机关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积极转变作风,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为中小学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为职业中学创办家政培训班,年培养家政服务人员1000余人。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全县各学校举办了师德师风大讨论、爱岗敬业演讲赛、实施“三评”等活动。在沁县教育网开辟师德专栏,先后报道了史丽琴、李党生等8位省市师德和育人楷模的感人事迹。同时开展了“寻找身边最美教师”活动,池堡小学“拐杖教师”曹建社的感人事迹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同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办班、乱订资料、体罚学生、以教谋私、赌博等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评议、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培训战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对全县15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派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农远工程网站、“国培计划”等培训290余人次。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职工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开展了“阅读强素质,共筑中国梦”的教职工主题演讲比赛,举行了全县教师技能大赛,开展了省“三优”工程评选活动,在评选活动中,评选出优质课教学教师26人,优秀学案50篇,研究性学习成果16篇。其中有3位教师优质课被推荐参加省级比赛。2013年以来,共选派50余名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参加了省市教学能手和技能比赛。通过各项比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为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在年度考核中实行局领导办公会集体考核,严格执行《沁县中小学教师请假有关规定》。在教师职称评审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对全县城内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教学测查考试。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做好教师补充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管理,根据有关政策积极推行教师聘用制,赋予校长使用权,由校长聘用教师,把国家的教师聘用政策用足用活,通过聘用制解决目前存在的教师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在今后的工作中,沁县教育人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保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动沁县教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沁县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是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力争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中实践探索了富有成效的现实途径。
先进理念引领教育腾飞
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就可以实现。鉴于农村存在的教学点多,教学资源少,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的实际,沁县在发展农村山区教育中找准切入点,在改进教学手段、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加强特色学校建设三个方面做文章,致力实现农村学校的整体提升。
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 国家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目的是为了缩短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国家实施的薄弱学校改造,不少地方将改造的重点放在信息化方面,这样就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供了保证。项目实施后,过去一些农村学校没法开设的课程,学生们没法学到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获取。即便在一些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设施的学校,学生们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行操作进行学习,达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的目的。农村的薄弱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可以发挥薄改中信息化的后发优势,通过弯道超车的形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缩短差距,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教育信息化在农村山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虽然沁县薄弱学校改造起步较晚,但是设备配备标准较高,尤其是把改造的重点放在信息化方面,在长治市独树一帜。全县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的主体目标,在各学校实现“班班通”,县城有条件的班级力争实现“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信息化教学设施配备到位以后,最关键的是使用,教学资源库中强大的资源功能,不使用甚为可惜,绝对不能让资源闲置,出现“电灯下点蜡”“步行在高速路上”的现象,要保证设施设备的最大效益化。农村学校校长应该首先转变观念,认识到位,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要重视信息化,宣传信息化,了解信息化,进入信息化,校长应该成为信息化的领路人,成为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行家里手。各学校都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切实把信息化发展列入学校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想方设法增加投入,增添设备,制订方案,落实措施,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为信息化搞好服务,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的海洋中畅游。
实现校长教师专业化 2013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坚持的价值导向。当前农村山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仍处于低级水平,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要求相差甚远,突出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读书,不学习,没有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知识,知识陈旧、理念落后,方法单一,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最为严重的是,农村教师随着条件的好转,为了自家孩子上学方便,多数在县城买有住房。因为自家孩子上学的需要,学校环境差的影响,多数教师不愿意在农村从教,千方百计往县城调动,已经没有了扎根农村,献身山区教育的意识。所以,农村山区今后应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教师专业标准,着眼于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探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广大教师通过专业标准的学习,充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制定专业发展目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素质较高、热爱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我们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更高层次的认识,站在塑造人灵魂和心灵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职业,把教育当成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为农村教育奉献终身。
致力学校办学特色化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农村特色学校建设,把创造区域特色作为开展差异性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支持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积极引导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一批理念先进、办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富、有较高满意度的知名学校,引领各级各类学校创办“质量 特色”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教育好每一名学生,发展好每一名老师,打造好每一所学校”的基础教育新格局。重用有特色的校长,培养有特色的教师,充分发挥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作用,做到胸中有学校、心中有学生,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有所收获,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把学校打造成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生微笑成长的求实创新乐园,真正做到用文化环境塑造人、影响人和教育人。
区域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沁县始终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主阵地,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使之引领全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区域教研在探索实践中形成沁县模式 2011年以来沁县开始在小学推行区域教研活动。2013年,为了把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逐步实现县域化、均衡化、发展化、模式化,扩大到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完善区域教研网络机制。组建了六个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的城乡校际联合体,以城内学校为“龙头校”,农村学校为“协作校”,每周一次在不同学校开展同年级同科目的“同课异构”公开教学。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包片、包校,与基层学校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制度,与校长、教师一起研究教学,耐心细致地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推动了全县的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13年累计开展区域教研活动20余次,做报告讲座5场,开展公开课教学30节,撰写教学心得150 余篇,参加区域教研活动教师达到1500余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大力推进网络教研,搭建教育质量提升平台 依托中国教育网,于2012年2月份开通了沁县教育网,并在全县各学校建立起30个校园网站,形成县域网络教研平台。各学校成立了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完善了网络教研管理模式,明确了网络研究管理职责。选择电脑技术操作熟练的一线教师担任组长,结合实际拟订网络教学研究计划,从人力上为网络教研工作开设了绿色通道,从制度上保证了网络教研常态化、全员化。充分依托网校资源,继续实施网络教研。通过在网校开设三级教案、网络课堂、视频教学、教师博客、名师交流等模块,为全县教师搭建教研交流的平台。到目前为止,沁县教育网累计访问量达到47万余人次,30余所下属网校总访问量达120万次,共上传一级教案、课堂实录和课件等各类资源8756篇,上传教研教学论文等29482篇。教师实名注册空间达到1425人,占到全县专业教师总数的77%,率先走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快车道,也有效地推进了课堂高效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继续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名师评比等活动,改变对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办法,通过强化责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打造高效课堂,落实校长包班、骨干教师包学科、教研员包片的管理机制,切实推动全县中小学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建设者,在全县开展了网络个人反思、案例研讨、课改沙龙、说课评课、专家引领等活动,使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整合并放大了教育资源效益,基本上解决了专业支持力量和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
改善条件支撑教育发展
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学校建设项目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2010年,围绕沁县“151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把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同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规模学校,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初中布局不变,小学向中心村中心校集中的原则,公办小学由原来的134所调整为38所,调整面72%。具体规划为:项目校50所,改造危房面积95649平方米,建设面积90105平方米,建设总投资7008万元。
改扩建乡村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工程,是山西省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内容之一,也是沁县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为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县教育局精心规划,科学施工,严格把关。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人口流动和未来适龄儿童变化情况,对改扩建幼儿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012年全县改扩建园舍面积4534平方米,漳源、樊村、南里等12个幼儿园投入使用。2013年,全县有册村、羊庄等八所幼儿园高标准竣工,累计完成投资337万元,改扩建面积1863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全县城乡幼儿园办学水平。
规范办学行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执行《山西省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十二条规定”》,规范招生秩序,小学、初中招生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分配”原则,招生时间、入学条件、报名办法、招生结果向社会公布,县城入学后统一实行阳光编班,2014年全县有1611名初一新生,997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参与了编班。为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同等义务教育,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简化手续、降低门槛。秋季开学,城内4所小学和3所中学共接受符合条件入学少年儿童1031人。为更好地体现体育考试的公平、公正,2013年县教育部门争取资金14余万元,购买了体育测试仪器设备,实行人工智能化测试,进一步提高了体育测试成绩的真实可信度,促进了教育公平。
加强培训提升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素质硬的教师队伍,对促进全县教育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沁县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积极打造学习型机关 建立了机关周一学习制度。每个星期一轮流由局领导和各股室负责人组织全体干部学理论、学业务、研究工作,力求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开展学习一年以来,局机关干部撰写心得体会120余篇,累计记录学习笔记100余万字;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全局党员干部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培养了干部职工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的良好习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格精简会议,严格公务用车,严格公款消费。并和各校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了“谁主管,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引导教育系统干部争做勤政廉政标杆。局党委也先后召开了“密切联系群众,力戒四风”等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群众反映的意见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积极开展“下基层、送服务”活动。局机关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积极转变作风,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为中小学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为职业中学创办家政培训班,年培养家政服务人员1000余人。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全县各学校举办了师德师风大讨论、爱岗敬业演讲赛、实施“三评”等活动。在沁县教育网开辟师德专栏,先后报道了史丽琴、李党生等8位省市师德和育人楷模的感人事迹。同时开展了“寻找身边最美教师”活动,池堡小学“拐杖教师”曹建社的感人事迹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同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办班、乱订资料、体罚学生、以教谋私、赌博等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评议、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培训战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对全县15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派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农远工程网站、“国培计划”等培训290余人次。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职工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开展了“阅读强素质,共筑中国梦”的教职工主题演讲比赛,举行了全县教师技能大赛,开展了省“三优”工程评选活动,在评选活动中,评选出优质课教学教师26人,优秀学案50篇,研究性学习成果16篇。其中有3位教师优质课被推荐参加省级比赛。2013年以来,共选派50余名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参加了省市教学能手和技能比赛。通过各项比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为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在年度考核中实行局领导办公会集体考核,严格执行《沁县中小学教师请假有关规定》。在教师职称评审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对全县城内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教学测查考试。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做好教师补充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管理,根据有关政策积极推行教师聘用制,赋予校长使用权,由校长聘用教师,把国家的教师聘用政策用足用活,通过聘用制解决目前存在的教师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在今后的工作中,沁县教育人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保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动沁县教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沁县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