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价值观已无法完成引领先进社会思潮,提出符合时代的价值观已显得十分迫切。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甚至出现了道德下滑和行为失范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
(一)价值的概念及其本质
1.价值的概念及其本质
价值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价值理解为物的有用性,甚至把它等同于利益、金钱;在理论层面上,人类对价值以及价值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的,并由此真正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与主体需要及其发展之间的某种一致或符合,也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对于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的客体,它对主体就是有价值的。一个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越多、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大。
2.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所满足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涉及两方面,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其中,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它价值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所谓价值;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没有主体需要的肯定和转化作用,同样也无所谓价值。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总是在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是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要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有明确的解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符合人民最大利益为根本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否认以个人利益为尺度去评价客观事物的价值,对人生的价值评价是以对社会的劳动和贡献大小、多少作为尺度的,也是最正确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价值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价值问题,特别是对人自身的价值是非常关注的。从青年时代就十分关注人的自身价值,特别是为关注劳动者价值而进行的实地调查和研究。
由此可见,现在社会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与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理论基础上,依据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需要、维护和发展全民族根本利益的价值需要基础上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2003年10月,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凝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贡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反映了这一目标的价值规定和价值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涵盖了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會领域和生态领域,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总体布局。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信条奉为主旨,从成立之初就为之作出不懈努力和奋斗。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价值观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范畴,其中价值取向是价值观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道德行为和制定法律的准绳。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也就是通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因此,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贺丰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甚至出现了道德下滑和行为失范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
(一)价值的概念及其本质
1.价值的概念及其本质
价值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价值理解为物的有用性,甚至把它等同于利益、金钱;在理论层面上,人类对价值以及价值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的,并由此真正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与主体需要及其发展之间的某种一致或符合,也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对于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的客体,它对主体就是有价值的。一个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越多、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大。
2.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所满足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涉及两方面,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其中,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它价值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所谓价值;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没有主体需要的肯定和转化作用,同样也无所谓价值。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总是在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是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要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有明确的解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符合人民最大利益为根本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否认以个人利益为尺度去评价客观事物的价值,对人生的价值评价是以对社会的劳动和贡献大小、多少作为尺度的,也是最正确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价值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价值问题,特别是对人自身的价值是非常关注的。从青年时代就十分关注人的自身价值,特别是为关注劳动者价值而进行的实地调查和研究。
由此可见,现在社会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与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理论基础上,依据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需要、维护和发展全民族根本利益的价值需要基础上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2003年10月,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凝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贡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反映了这一目标的价值规定和价值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涵盖了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會领域和生态领域,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总体布局。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信条奉为主旨,从成立之初就为之作出不懈努力和奋斗。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价值观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范畴,其中价值取向是价值观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道德行为和制定法律的准绳。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也就是通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因此,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贺丰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