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英语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了解异域文化、拓宽视野、丰富内涵的有效渠道,甚至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有效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导向。本文主要就高中英语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起到的德育作用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价值及提升空间。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德育作用
高中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为载体,通过教材、教辅资料、课外读物等向学生传授知识。高中英语教科书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有世界艺术发展史、异域国家风情,有文学、史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有旅游、节日等很多方面。教师在教授时,固然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学习英语字词句,但在语言习得的同时,文化习得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生的素质不仅体现在其运用某种语言的能力上,更体现在其对通过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理解运用上。教材如此,相应的教辅课外读物中的优秀语篇也如此。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从重语言转向重文化,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做到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谈到文化渗透就要谈及高中教育文化的具体内涵,它涉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总的来讲主要包括语言文化、科普知识、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下面我主要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德育作用加以论述。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孟子所说的儒家教育思想核心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体现了基本的人生价值观。高中生这个群体是最富叛逆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个性多元化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他们往往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追求自己心目中还不成熟的所谓的自主、独立与个性。当然我们绝不能就此判断他们完全缺乏博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他们身上,良莠并存。所以,学校教育的关键是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摒弃不良思想,以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个性展现出更加具有内涵的人生价值观。
特别是在新课改以后,高中英语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良好的价值导向,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其中,以必修教材(第1至第5册)为例,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十个单元,占所有内容的百分之四十;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八个单元,占百分之三十二;关于热爱科学题材的有五个单元,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涉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七个单元,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八;关于国际意识的有八个单元,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那么,在日常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有效利用这些资源,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及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久而久之,这些在课堂上由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探讨过的种种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教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对人类、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人才。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即学会做人。教会学生做人不仅需要学校及班主任老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而且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教育。其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发挥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英语语篇中所传达的育人、为人之理常会通过语言的细细品味而融会贯通。得来不易之物更使人倍加珍惜,做人的道理亦是如此。师长的教导也许对叛逆心极强的特殊年龄阶段的学生并不十分奏效,而通过他们自己阅读、分析、体会得到的感悟却往往深入心扉。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努力,用心做了思考。励志的言语、文章数不胜数,对母语的熟识使得他们对所传递的信息印象并不深刻。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高中生来说,他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继而才能看到深意或内涵,对其文字的研习使得学生们从客观上进行推敲,因此,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深入,印象也就更深刻。
在教材及教辅资料中的名人传记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更使得他们向名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道德情操。例如,必修一第5单元及必修五第1单元介绍伟大人物及科学家的事迹,就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就像不畏惧教会压制而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的伟大的国际战士白求恩等伟大人物形象。他们的优秀品质“不露痕迹地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更是源远流长,自古就崇尚忠义与孝道,为国家效忠,为父母尽孝。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精神文明的缺失几乎成了全社会的普遍问题。家长为之痛心,老师们更为之费心,人们都希望能通过某种教育手段挽回渐失的传统。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尤其是对那些农村中学常远离父母的青少年来说,学校教育对他们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教材中,感恩精神被常常提到。西方文化中常涉及“感恩”二字,在西方有感恩节,每次用餐之前都常祷告以示感恩。这里的“感恩”主要包括感恩世界、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等,要教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回报社会,要尊重并培养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要有知足之心、积极之心,等等。
在必修一第4单元有关地震的话题中,涉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及人民子弟兵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教师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感恩之举,学习各方人士将对祖国的感恩转换成对同胞的援助的伟大精神,并体会灾区人民的感恩之情。又如必修三第1单元课文中涉及了西方的感恩节,提到人们感恩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感激上苍赐予了人们丰收的喜悦。由此可引导学生讨论:“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进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充满感恩,我们应满怀感恩之情刻苦奋进,回报父母,回报祖国。
总之,要将德育融入英语教学中,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应不断挖掘高中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拥有高尚健康的人格,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红梅,赵长林高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09(4).
[2]陈琳,程晓堂,高洪德,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德育作用
高中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为载体,通过教材、教辅资料、课外读物等向学生传授知识。高中英语教科书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有世界艺术发展史、异域国家风情,有文学、史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有旅游、节日等很多方面。教师在教授时,固然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学习英语字词句,但在语言习得的同时,文化习得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生的素质不仅体现在其运用某种语言的能力上,更体现在其对通过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理解运用上。教材如此,相应的教辅课外读物中的优秀语篇也如此。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从重语言转向重文化,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做到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谈到文化渗透就要谈及高中教育文化的具体内涵,它涉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总的来讲主要包括语言文化、科普知识、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下面我主要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德育作用加以论述。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孟子所说的儒家教育思想核心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体现了基本的人生价值观。高中生这个群体是最富叛逆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个性多元化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他们往往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追求自己心目中还不成熟的所谓的自主、独立与个性。当然我们绝不能就此判断他们完全缺乏博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他们身上,良莠并存。所以,学校教育的关键是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摒弃不良思想,以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个性展现出更加具有内涵的人生价值观。
特别是在新课改以后,高中英语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良好的价值导向,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其中,以必修教材(第1至第5册)为例,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十个单元,占所有内容的百分之四十;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八个单元,占百分之三十二;关于热爱科学题材的有五个单元,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涉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七个单元,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八;关于国际意识的有八个单元,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那么,在日常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有效利用这些资源,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及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久而久之,这些在课堂上由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探讨过的种种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教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对人类、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人才。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即学会做人。教会学生做人不仅需要学校及班主任老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而且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教育。其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发挥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英语语篇中所传达的育人、为人之理常会通过语言的细细品味而融会贯通。得来不易之物更使人倍加珍惜,做人的道理亦是如此。师长的教导也许对叛逆心极强的特殊年龄阶段的学生并不十分奏效,而通过他们自己阅读、分析、体会得到的感悟却往往深入心扉。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努力,用心做了思考。励志的言语、文章数不胜数,对母语的熟识使得他们对所传递的信息印象并不深刻。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高中生来说,他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继而才能看到深意或内涵,对其文字的研习使得学生们从客观上进行推敲,因此,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深入,印象也就更深刻。
在教材及教辅资料中的名人传记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更使得他们向名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道德情操。例如,必修一第5单元及必修五第1单元介绍伟大人物及科学家的事迹,就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就像不畏惧教会压制而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的伟大的国际战士白求恩等伟大人物形象。他们的优秀品质“不露痕迹地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更是源远流长,自古就崇尚忠义与孝道,为国家效忠,为父母尽孝。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精神文明的缺失几乎成了全社会的普遍问题。家长为之痛心,老师们更为之费心,人们都希望能通过某种教育手段挽回渐失的传统。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尤其是对那些农村中学常远离父母的青少年来说,学校教育对他们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教材中,感恩精神被常常提到。西方文化中常涉及“感恩”二字,在西方有感恩节,每次用餐之前都常祷告以示感恩。这里的“感恩”主要包括感恩世界、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等,要教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回报社会,要尊重并培养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要有知足之心、积极之心,等等。
在必修一第4单元有关地震的话题中,涉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及人民子弟兵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教师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感恩之举,学习各方人士将对祖国的感恩转换成对同胞的援助的伟大精神,并体会灾区人民的感恩之情。又如必修三第1单元课文中涉及了西方的感恩节,提到人们感恩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感激上苍赐予了人们丰收的喜悦。由此可引导学生讨论:“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进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充满感恩,我们应满怀感恩之情刻苦奋进,回报父母,回报祖国。
总之,要将德育融入英语教学中,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应不断挖掘高中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拥有高尚健康的人格,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红梅,赵长林高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09(4).
[2]陈琳,程晓堂,高洪德,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