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申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羌族服饰品文化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化发展研究》(在研),发表论文一篇
摘要:
高校艺术类素质公选课的开设旨在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如今大量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今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普遍存在学生选课无目的性、上课无纪律性、课程考核态度敷衍等不良现象,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公选课在课程建设、课程管理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艺术;公选课;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于高素质、全面化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不仅要求人才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而且提倡学科交叉化,也就是所谓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现在高校普遍开展的公共素质选修课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求所产生的。顾名思义,公选课即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所开展的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知识构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拓宽学生的视野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所有公选课当中,艺术类公选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既可以认为是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又可以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书法、摄影、工艺美术、现代艺术设计以及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服装服饰、饮食文化、建筑园林、公路交通等衣食住行的艺术。”[1]所以,艺术类公选课是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从进校至今一直在教授公选课“设计风格与时尚品味”,通过每个学期不同的授课方式,大致发现一些艺术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分析和建议。
一、艺术类公选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古今大贤之士都非常认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科学教育具有很好的辅助性。孔子在论语里提到“文之以礼乐”[2],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以美导善”[3]。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概念产生了偏差,很多时候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忽略了对于思想和人性的启迪和开发。不过现在大部分高校都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丰富多彩的公选课的开设正是为了纠正之前的错误,让学生能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能力。真正做到大脑的全面开发,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虽然现在各大高校都开展了种类繁多的艺术类公选课,在课程建设方面也都有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成绩、经验,但是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其主要问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选课指导不完善
在每学期的选课阶段,一般教务处会要求学院组织学生进行选课指导,但是一般辅导员只会跟学生强调学分的分布问题,基本不会对课程的内容做太多的介绍,有些辅导员本身也不太清楚。而现在普遍运用的网上选课系统也只能让学生看到课程名称和任课老师,对课程内容和老师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就导致了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严重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只要选够要求的学分,对于自己所修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并不在意。这样一来还导致了一个客观存在结果,就是那些考查类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就成了抢手货,但是来上课的学生只是为了混学分而非真正愿意学习这些知识。另外,有些学生来上了一两次课以后,发现不与自己想象的不同,于是就产生了严重的逃课或是睡觉、做作业等开小差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来上课的学生可能文理工商什么专业的都有,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得斟酌。有些课程内容太过随意化,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考核方式,而有些课程设置专业性又太强,忽略了听课人群的知识储备量和学习需要。而且艺术类公选课基本都没有选用教材,这也是整体知识结构不完善的一个体现。
(三)授课方式有待改进
艺术类公选课授课教师大多都是艺术专业出身,不喜太多束缚,特别是年龄偏大的老师,基本上是凭自身阅历和经验想到哪讲到哪,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美术名作鉴赏,或者音乐鉴赏之类的课程,基本授课方式都是对一幅名作或者一首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在学生听来都是比较乏味的。又或者类似影视欣赏或戏曲鉴赏类的课程,授课方式一般都是直接整节课的放电影或者其他相关视频,也不做太多讲解,这其实是教师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加之艺术类课程很难像自然科学类课程那样出试题卷,更多的都是感性的认识,所以考核方式一般都选择写小论文,也就让学生有了抄袭偷懒的机会。正是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才让大部分学生对艺术类公选课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艺术类公选课就是来休闲放松的,是混学分的不二选择。
(四)教学配套资源不足
现在的高校教室一般都具备多媒体配套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但是艺术类的很多课程会涉及到其他的设施需求,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实际演示和感受,那整个课程肯定是相对乏味许多的。例如音乐类课程可能会需要乐器现场弹奏,设计制作类课程可能会要求在课堂上制作一些东西,摄影类课程也需要充足的场地进行示范和练习。诸如此类对于教具、器械、场地的一些要求,也是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因素之一。
二、 改进措施
笔者在自身教授的公选课过程中也出现过上述问题,在不断思考和改进之后,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此,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关于艺术类公选课课程建设方面的思考与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一)强化艺术教育的概念和作用
“深刻理解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作用关键在于全员特别是管理层的教育理念的‘转换’或说是‘复归’,转换、复归为中国传统上历来奉行的‘成人’、‘做人’的教育。”[4]一定要明确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对学生素质和情操的培养,而不是硬性的知识的灌输。我们应当把艺术类公选课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当中,明确中心思想,使高校的艺术教育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二)规范艺术类公选课程体系
首先,优化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结构设置,尽量与其他相关的特别是人文类教育课程相融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渗透和交叉!其次,细化和拆分那些涵盖面太广的课程,使之成为新型的艺术类课程,这样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体系。再者,编写适合学生的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规范考评机制,保证授课学时,当然这也是所有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最后,在给学生做选课指导的时候,辅导员应明确告诉学生该门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设置、教师情况等相关信息,以便学生能够完整地把握学校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当然,这也就要求学院对辅导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培训。
(三)改进授课模式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味的复制以往的授课模式是肯定不行的。所以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优化课程内容
照本宣科是绝大多数老师一直无法改掉的习惯。有教材就照教材念,没有教材就照着准备的课件念,PPT上也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概念性的文字,这样很容易使整个课堂变的沉闷乏味。而且照本宣科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一旦脱离课本思路可能就会断。老师的思路不连贯,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这个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太不熟悉,信任度也就会降低,随之对于课程的兴趣也就慢慢减弱。所以,尽量在备课的时候多花心思,这样整个课程内容才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随机应变。
另外,在备课的内容方面,以笔者的经验来说,应尽量避免照搬教材或是网络上的文字。只需要把握好课程的大纲,更重要的是准备更多的可以发散出去的相关实际案例,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少了大段大段文字的东西,教师本身也不用担心出现忘记课件内容的尴尬局面。
2.优化课程安排
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做到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相结合。有些教师偏好讲理论概念方面的东西,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例如美术名作鉴赏之类的课程,学生整学期就面对几幅画,然后盲目的听老师讲一大堆不感兴趣的东西。其实可以找一些相关时期的动态图像资料,甚至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来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才能达到课程的目的。有些课程又恰恰相反,例如影视欣赏,整节课整节课的放电影,也不对影片做讲解和分析。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敷衍了事,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其实回到上文提到的,在备课阶段多用心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做到的。笔者在课程安排方面,经过几次尝试和改进,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模式。即每次课分两小节,一节进行理论概念的讲解,讲解的同时会穿插一些短小的视频资料作案例分析;另一节会以一个比较完整的视频资料为例,让学生完整感受上一节所讲的概念,在播放视频的时候也会插入一些讲解。在整个学期的课程中,还会安排一两次大型的互动课程,邀请一些校外相关企业公司的人员来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的东西,在课堂上也会做一些互动的游戏。这样一来,课堂绝对不会沉闷,而且每节课对于学生来讲,都充满了期待。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一定适合所有课程,还是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做相应的调整。
3.优化课堂管理
除了提高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杜绝破坏课堂纪律次序的现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中,点名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带有强制性,学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通过提高课程质量达到学生自愿留在课堂上当然是最佳的途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优化考核制度来间接的约束学生。“考试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更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一种手段。”[5]将以往的期末成绩定终身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平时成绩的构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不定期布置小作业,分组进行讨论并登台演讲,随机抽查点名,根据缺课和缺交作业次数决定平时成绩。而期末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论文、试卷、做课件等。
以上方法实行起来势必会有一个过程,但只有做到加强管理,才能彻底摒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我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公选课当中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为了“混”学分而来上学的。
三、结语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越来越高,对艺术类公选课的建设和管理方法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在不断的努力之下,课程的开设逐步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然而,为适应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应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并辅之以更加规范的教学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控。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高校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注释】
[1] 刘研.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0 (8):140
[2] 孔子.论语[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56.
[3]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5.
[4] 谭秀丽.高校艺术类公选课建设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76.
[5] 胡松青,张军,燕友果,孙霜青.大学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100
摘要:
高校艺术类素质公选课的开设旨在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如今大量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今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普遍存在学生选课无目的性、上课无纪律性、课程考核态度敷衍等不良现象,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公选课在课程建设、课程管理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艺术;公选课;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于高素质、全面化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不仅要求人才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而且提倡学科交叉化,也就是所谓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现在高校普遍开展的公共素质选修课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求所产生的。顾名思义,公选课即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所开展的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知识构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拓宽学生的视野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所有公选课当中,艺术类公选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既可以认为是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又可以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书法、摄影、工艺美术、现代艺术设计以及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服装服饰、饮食文化、建筑园林、公路交通等衣食住行的艺术。”[1]所以,艺术类公选课是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从进校至今一直在教授公选课“设计风格与时尚品味”,通过每个学期不同的授课方式,大致发现一些艺术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分析和建议。
一、艺术类公选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古今大贤之士都非常认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科学教育具有很好的辅助性。孔子在论语里提到“文之以礼乐”[2],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以美导善”[3]。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概念产生了偏差,很多时候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忽略了对于思想和人性的启迪和开发。不过现在大部分高校都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丰富多彩的公选课的开设正是为了纠正之前的错误,让学生能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能力。真正做到大脑的全面开发,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虽然现在各大高校都开展了种类繁多的艺术类公选课,在课程建设方面也都有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成绩、经验,但是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其主要问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选课指导不完善
在每学期的选课阶段,一般教务处会要求学院组织学生进行选课指导,但是一般辅导员只会跟学生强调学分的分布问题,基本不会对课程的内容做太多的介绍,有些辅导员本身也不太清楚。而现在普遍运用的网上选课系统也只能让学生看到课程名称和任课老师,对课程内容和老师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就导致了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严重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只要选够要求的学分,对于自己所修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并不在意。这样一来还导致了一个客观存在结果,就是那些考查类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就成了抢手货,但是来上课的学生只是为了混学分而非真正愿意学习这些知识。另外,有些学生来上了一两次课以后,发现不与自己想象的不同,于是就产生了严重的逃课或是睡觉、做作业等开小差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来上课的学生可能文理工商什么专业的都有,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得斟酌。有些课程内容太过随意化,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考核方式,而有些课程设置专业性又太强,忽略了听课人群的知识储备量和学习需要。而且艺术类公选课基本都没有选用教材,这也是整体知识结构不完善的一个体现。
(三)授课方式有待改进
艺术类公选课授课教师大多都是艺术专业出身,不喜太多束缚,特别是年龄偏大的老师,基本上是凭自身阅历和经验想到哪讲到哪,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美术名作鉴赏,或者音乐鉴赏之类的课程,基本授课方式都是对一幅名作或者一首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在学生听来都是比较乏味的。又或者类似影视欣赏或戏曲鉴赏类的课程,授课方式一般都是直接整节课的放电影或者其他相关视频,也不做太多讲解,这其实是教师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加之艺术类课程很难像自然科学类课程那样出试题卷,更多的都是感性的认识,所以考核方式一般都选择写小论文,也就让学生有了抄袭偷懒的机会。正是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才让大部分学生对艺术类公选课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艺术类公选课就是来休闲放松的,是混学分的不二选择。
(四)教学配套资源不足
现在的高校教室一般都具备多媒体配套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但是艺术类的很多课程会涉及到其他的设施需求,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实际演示和感受,那整个课程肯定是相对乏味许多的。例如音乐类课程可能会需要乐器现场弹奏,设计制作类课程可能会要求在课堂上制作一些东西,摄影类课程也需要充足的场地进行示范和练习。诸如此类对于教具、器械、场地的一些要求,也是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因素之一。
二、 改进措施
笔者在自身教授的公选课过程中也出现过上述问题,在不断思考和改进之后,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此,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关于艺术类公选课课程建设方面的思考与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一)强化艺术教育的概念和作用
“深刻理解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作用关键在于全员特别是管理层的教育理念的‘转换’或说是‘复归’,转换、复归为中国传统上历来奉行的‘成人’、‘做人’的教育。”[4]一定要明确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对学生素质和情操的培养,而不是硬性的知识的灌输。我们应当把艺术类公选课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当中,明确中心思想,使高校的艺术教育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二)规范艺术类公选课程体系
首先,优化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结构设置,尽量与其他相关的特别是人文类教育课程相融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渗透和交叉!其次,细化和拆分那些涵盖面太广的课程,使之成为新型的艺术类课程,这样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体系。再者,编写适合学生的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规范考评机制,保证授课学时,当然这也是所有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最后,在给学生做选课指导的时候,辅导员应明确告诉学生该门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设置、教师情况等相关信息,以便学生能够完整地把握学校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当然,这也就要求学院对辅导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培训。
(三)改进授课模式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味的复制以往的授课模式是肯定不行的。所以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优化课程内容
照本宣科是绝大多数老师一直无法改掉的习惯。有教材就照教材念,没有教材就照着准备的课件念,PPT上也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概念性的文字,这样很容易使整个课堂变的沉闷乏味。而且照本宣科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一旦脱离课本思路可能就会断。老师的思路不连贯,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这个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太不熟悉,信任度也就会降低,随之对于课程的兴趣也就慢慢减弱。所以,尽量在备课的时候多花心思,这样整个课程内容才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随机应变。
另外,在备课的内容方面,以笔者的经验来说,应尽量避免照搬教材或是网络上的文字。只需要把握好课程的大纲,更重要的是准备更多的可以发散出去的相关实际案例,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少了大段大段文字的东西,教师本身也不用担心出现忘记课件内容的尴尬局面。
2.优化课程安排
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做到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相结合。有些教师偏好讲理论概念方面的东西,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例如美术名作鉴赏之类的课程,学生整学期就面对几幅画,然后盲目的听老师讲一大堆不感兴趣的东西。其实可以找一些相关时期的动态图像资料,甚至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来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才能达到课程的目的。有些课程又恰恰相反,例如影视欣赏,整节课整节课的放电影,也不对影片做讲解和分析。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敷衍了事,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其实回到上文提到的,在备课阶段多用心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做到的。笔者在课程安排方面,经过几次尝试和改进,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模式。即每次课分两小节,一节进行理论概念的讲解,讲解的同时会穿插一些短小的视频资料作案例分析;另一节会以一个比较完整的视频资料为例,让学生完整感受上一节所讲的概念,在播放视频的时候也会插入一些讲解。在整个学期的课程中,还会安排一两次大型的互动课程,邀请一些校外相关企业公司的人员来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的东西,在课堂上也会做一些互动的游戏。这样一来,课堂绝对不会沉闷,而且每节课对于学生来讲,都充满了期待。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一定适合所有课程,还是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做相应的调整。
3.优化课堂管理
除了提高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杜绝破坏课堂纪律次序的现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中,点名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带有强制性,学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通过提高课程质量达到学生自愿留在课堂上当然是最佳的途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优化考核制度来间接的约束学生。“考试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更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一种手段。”[5]将以往的期末成绩定终身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平时成绩的构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不定期布置小作业,分组进行讨论并登台演讲,随机抽查点名,根据缺课和缺交作业次数决定平时成绩。而期末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论文、试卷、做课件等。
以上方法实行起来势必会有一个过程,但只有做到加强管理,才能彻底摒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我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公选课当中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为了“混”学分而来上学的。
三、结语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越来越高,对艺术类公选课的建设和管理方法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在不断的努力之下,课程的开设逐步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然而,为适应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应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并辅之以更加规范的教学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控。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高校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注释】
[1] 刘研.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0 (8):140
[2] 孔子.论语[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56.
[3]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5.
[4] 谭秀丽.高校艺术类公选课建设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76.
[5] 胡松青,张军,燕友果,孙霜青.大学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