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考试改革与实践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水平测试(TEC)”这一新型的考试与评价体系,构建一种新型的考试评价机制,达到促使同学们保持继续学习动力,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建立统一评价机制的目的。此外,广泛听取社会上用人单位、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在测试内容中加以体现和平衡,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教师的教课重点,为最终“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实现教育型大学”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水平测试 教学改革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3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水平的发展,考试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考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功能包括: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功能;学生认真学习的督促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反馈功能;指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功能。针对本科教育而言,目前如何通过考试制度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而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方式不科学:对课目评定采取考试一次性给定成绩的方式,降低了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教师主要采取每门课单一考试的评价体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时间限制在一个学期之内,只能反映考试当时的知识掌握程度,而无法有效的反映学生后续自主学习的效果,更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客观评价。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也无法通过后续的自主学习,提高课目的评价,因此降低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继续保持学习的动力;同时,由于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本学科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察,使得考试大部分成为对死记硬背学习方式的鼓励,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和全面分析能力的培养。
  2.考试功能的认识误区:学习内容和目标缺乏指导性
  考试的基本功能不仅仅是评价功能,同时,指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功能也是考试的一项重要功能。但是,目前的高校考试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于考试的评价功能而不注重其教学和学习的导向功能这一认识误区。从目前的考试方式来看,命题→测试→水平鉴定三个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个环内的所有参与方都是学校内部人员,缺乏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一方面,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得到就职单位的需求信息,在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时候,缺乏正确的指导,往往处于一种盲目、抑或者是人云亦云的情况,不利于后续发展;教师只注重评价成绩,不注重因势对教学进行改进,学生难以得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导致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就职学生。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不适应市场需求;而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由于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拟提出“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水平测试”这一全新的综合性考察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同学们“学一门、丢一门、忘一门”的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动手能力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首先,构建“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水平测试”这种新的综合性能力考察方式。以重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紧抓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通过全方面、多形式、全局性的考核方式,达到对学生知识体系、综合能力、专业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生通信与电子综合能力的公平客观的评价,指导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有目标的自主学习。
  其次,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使得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而且要对所学知识与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对考试内容,必须在所选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解与融合,最终形成综合性的考试内容。将对各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进行分解、深度融合和贯通后,最终形成具有能够有效衡量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面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考核内容。
  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研究相应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机制。由于考试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因此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开展最适合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和评分机制,以达到全程性、多元化的综合测试目的。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强调统一的标准,突出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在高校教育中,考试的评价功能不仅仅是选拔优秀学生,更应该向指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功能转变。
  综合性全程考试改革的开展,使得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深入人心,促使参与改革的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并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自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全程性、多元化的考试方式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教学方法方式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教学管理模式,为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O4-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88-02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是用来检验真理的,实验是用来支持理论的。像物理学这样一门充斥着规律的学科自然更少不了实验的支撑。因而实验教学就成为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深入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实践恰恰就是创新的源泉。大学物理实验
期刊
【摘要】紫背菜栽培管理容易,取材方便,易于扦插繁殖,易被脱色,用于观察叶片的结构效果好,是植物学实验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紫背菜 植物学实验 理想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89-02  紫背菜又名观音菜、紫背天葵等,是菊科三七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栽培管理容易,取材方便,制作简易,且具有多种特别的生物学特性,只
期刊
【摘要】情绪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在生活中人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意志薄弱,大都很任性,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在遇到一些事情时,往往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能很好的去处理。针对当下独生子女娇惯,心理承受能力差,学生受挫能力弱的情况,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是非常有必要的。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保持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从而为学习创造条件,提高学习效率,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关键词】消极情绪
期刊
【摘要】新闻传播学教育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培养对象、社会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以我国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为研究对象,从民族院校新闻教育发展的现状、专业培养模式现状、优势、困境等问题入手,探讨民族院校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新闻教育如何进行创新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民族院校 新闻传播学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2
期刊
【摘要】调查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可以有效掌握专业的师资队伍、理论及实践教学等情况与学生期望的符合程度,有利于学校发现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满意度、所学专业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提高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专业满意度 调查 对策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水产养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教学实践的问卷数据,对传统教学和云教学的喜好选择、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课后学时、教学平台管理等方面做了全面分析,指出“云教学”方式在CPA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出要顺利开展云教学,人性化的教学平台是基础,优秀的教学资源是保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障,有效的薪酬机制是必要条件。  【关键词】云教学 教学平台 微课 课程体系 薪酬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学校要追求和谐之境就必须加强和谐管理。和谐的校园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有机的统一体。  【关键词】人和 管理 和谐 激励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20-01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教育的成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上好一堂课成为教师探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更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本文就上好一堂专业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用“123456”来概括。  【关键词】教师 专业 好课  【资助项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市级教学团队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精品课程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高等职业院校一年年的扩招可见一般。而且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含义,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但是扩招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大学生的遍地开花的现象,而且由于读了更多的书,很多人就开始高不成低不就的找工作,这就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这就需要我们的就业指导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了,去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其顺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不系统的状况,分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标准、岗位技能标准、职业道德标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型,并总结了研究过程中解决的诸多问题。  【基金项目】2014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课题(JRS-2014-3059)。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