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眼光看“班主任”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bo13514244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就是教师最好的利器。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努力挤出时间来读点书,也因此“认识”了一些教育大家,像李镇西、任小艾、王晓春等等。最近我就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这本书理论与案例结合,很符合一线教师工作需求,尤其是班主任。没有那么些空话、套话、废话,将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门专业进行研究,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甚至“乐之”。读完这本书,着实受益匪浅。
  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王老师在书中讲到:“班主任工作,内容没边际,责任没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对于这样的现状,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体制的好坏,是我们个体决定不了的,但多读点书,提升一下我们的意识和能力是能够做到的。班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们不能单凭传统经验来处理事情,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更需要我们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
  其次,王老师认为班主任应该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就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但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是“教育型的管理者”。显然,我们对自身的形象转变认识不够。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在发生急剧的改变,我们必须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从前我们用“填鴨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毫无自主性可言,即便是育人工作也是如此。而王晓春老师明确提出:教师不再是粗线条的山寨寨主;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而不再是纯粹的、肤浅的“教”;教的目的是学习,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要着眼着于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他们获得终生发展的后续力量才是我们教育最大的成功所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再是以前的“你去干什么……”或者是“你得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这样做!”等等充斥着精神暴力的词语;我们是学生心理工作的指导者。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多元化的生活给了我们无数的新生课题,我们的角色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所以,我们在帮助少年们渡过心理暗流险滩的同时,也是在摆渡我们自己。
  再次,王老师认为班主任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学习指导者。班主任任教学科教得好,学生觉得你有水平,就佩服你,你就有威信,这样班主任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反之,班主任的工作就会遇到困难。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大众媒体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知识,另一方面夺走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给教学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显然,你讲课再生动,比不上赵本山的小品,内容再丰富,比不上电视连续剧,材料再新鲜,比不上电视上各种专题栏目。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科学本身相当程度上是枯燥的。你再有本事,也没有办法把各门课程都变成故事和游戏。”所以需要教师增长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和教学情境策划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情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成功的感觉。
  此外,我们的管理手段也需要多元化。以前我们一直习惯于传统的大班堂管理,依赖于“例则”的成规。现在,不少学校都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和管理模式,调查了解之后发现:不过是强化了班主任的管理职责并将管理压力下移而已,同时也是利用学生强弱不同的集体荣誉感进行捆绑评价罢了。因为现在的学生不能体罚,而正常情况下的“惩罚”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又容易滑向“体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确实彷徨过,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书中,我看到王老师针对我们现在所常用的“取消发言权”“停课”“调座位”“要求道歉”“冷淡型”“吃苦型”惩罚手段做了进一步分析。譬如,如何“说服”学生,这是许多班主任非常头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处理某些特殊情况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教育工作者”头衔或行政角色来干预学生思想,也真有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说一通也比不上政教主任一句话,用行话来说,“真知道谁是领导!”王晓春老师在作品中指出“要把说服和必要的处理分开”,要求达到使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仅身服而且心服,让学生切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内心萌生出改正错误的欲望。我想,这样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归宿。王老师书中谈到的班主任影响孩子的手段,如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等。我结合自身想来,本学期做得较多的是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表扬,偶尔用说服,后面三项本来就是属于隐性的,用得少是正常的。总之一句话,“万能钥匙是没有的”,每一种工具只有用得恰当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算有效果呢?学生在你这种方法的影响下确实有进步就算有效果。以后的工作中,要理智地分析和思考,并注意事后的反思,力争把这些工具用娴熟,让“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成为目标。
  我对书中引用的一个故事印象颇深: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所以,王老师的结语是: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这一点,我想应该成为我们广大班主任的专业取向和工作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微弱却恒常的存在,无论治世与乱世,都从未成为主流,却也从不曾断绝,这就是隐逸文化的独特地位。陶渊明是隐逸文化的巅峰,也是中国文学的巅峰。历史浩瀚,隐者众多,唯有陶渊明一人,成为隐逸的象征。陶渊明之隐,从他的人生渗透到诗文中,无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其身上独特的三重隐士性意义深远,其代表的正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完整面貌和永恒内涵。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魏晋风度;
期刊
摘要:《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论语》中有许多直接引取《诗》的语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解读这些诗句可以发现,《论语》引诗存在着“断章取义”的特点。  关键词:《论语》;《诗经》;断章取义  《诗经》是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周人称之为“诗”或“诗经”。春秋战国是《诗》最深入人心的时代,《诗》作为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篇被广泛应用于祭典、外交、著述等方面。
期刊
在郁达夫创作《茫茫夜》和《秋柳》这两篇文章中,有名有姓出现的女性形象主要集中为妓院“鹿和班”里的几位妓女:海棠、荷珠、碧桃和翠云。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白叙传,以上的这些女性形象虽然各具特点,但作者通过对她们和主人公于质夫情感纠葛的描写,体现了几点共性的意义。  一、借助女性形象,宣扬两性平等,讴歌人的尊严。  综观郁达夫的全部生活和创作,人文主义都贯穿始终。无论是在《茫茫夜》还是在《秋柳》中
期刊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经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涉及“大”“小”辩证统一的特点。内容上,《论语》涵盖小情景与大时空的观念,题材包括日常小事与国家大事。在手法形式上,包括运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些特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论语》的主题思想相互对应,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论语》;大;小;辩证关系  《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期刊
摘要:网络,正以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抢占时代制高点,美与丑、传统与现代等思想意识、价值观无不混杂于网络中,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丰富、便捷、高效、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同“双刃剑”,这也给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工作;
期刊
摘要:侠风在唐朝兴起并形成潮流,在唐诗中显示出的侠客形象比此前更为丰满,包含丰富精致的生活、尚武精神、自由独立的人格、重义轻利的气节、自信乐观的风采、务实尚用的要求等。唐朝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背景导致了“侠”在唐朝、在唐朝文学中的盛行。  关键词:侠;唐朝;文学  侠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本土特色的一种特殊现象,贯穿古今,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席位,从史传、诗词、戏曲、小说到影视作品,形形色色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情感教育
期刊
摘要:《二马》是以老舍在异邦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为基础写成的。观照以马威、李子荣和凯萨林为代表的“异国化”的理想人物形象,不难体会到老舍在异域书写中流露出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想象与期待。但是,“留守”与“出走”共存的结局暗示了中英文化认同的困境和迷途。老舍提出了文化融合和认同的想象,终究寻不到出路。  关键词:文化融合;想象期待;理想形象;留守;出走  一、融合的想象期待:“异国化”的理想形象  “异国化
期刊
作为一名常德的学生,我为美丽宜居的家园感到幸福: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诗词城市等桂冠光彩夺目:东有德山为屏障,北有太阳山做依靠,西有河伏山做庇佑。城内有母亲河沅水,比西湖大三倍的柳叶湖,风光带穿紫河;三山环抱,三水环绕,真是风水宝地!特别是“三改四化”以来,城市变靓了,变绿了,长高了,长帅了,近90平方公里90万人口的常德,既没有天晴必旱干热,也没有大雨必涝“观海”,生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它与过去的教学相比,对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美术是小学学习的必修课,是欣赏性课程、技能培训课程、综合探索课程等的集中性教学,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具有培养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记忆和观察能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小学教育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引导下,虽然非常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