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就是教师最好的利器。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努力挤出时间来读点书,也因此“认识”了一些教育大家,像李镇西、任小艾、王晓春等等。最近我就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这本书理论与案例结合,很符合一线教师工作需求,尤其是班主任。没有那么些空话、套话、废话,将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门专业进行研究,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甚至“乐之”。读完这本书,着实受益匪浅。
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王老师在书中讲到:“班主任工作,内容没边际,责任没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对于这样的现状,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体制的好坏,是我们个体决定不了的,但多读点书,提升一下我们的意识和能力是能够做到的。班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们不能单凭传统经验来处理事情,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更需要我们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
其次,王老师认为班主任应该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就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但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是“教育型的管理者”。显然,我们对自身的形象转变认识不够。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在发生急剧的改变,我们必须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从前我们用“填鴨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毫无自主性可言,即便是育人工作也是如此。而王晓春老师明确提出:教师不再是粗线条的山寨寨主;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而不再是纯粹的、肤浅的“教”;教的目的是学习,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要着眼着于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他们获得终生发展的后续力量才是我们教育最大的成功所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再是以前的“你去干什么……”或者是“你得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这样做!”等等充斥着精神暴力的词语;我们是学生心理工作的指导者。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多元化的生活给了我们无数的新生课题,我们的角色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所以,我们在帮助少年们渡过心理暗流险滩的同时,也是在摆渡我们自己。
再次,王老师认为班主任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学习指导者。班主任任教学科教得好,学生觉得你有水平,就佩服你,你就有威信,这样班主任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反之,班主任的工作就会遇到困难。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大众媒体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知识,另一方面夺走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给教学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显然,你讲课再生动,比不上赵本山的小品,内容再丰富,比不上电视连续剧,材料再新鲜,比不上电视上各种专题栏目。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科学本身相当程度上是枯燥的。你再有本事,也没有办法把各门课程都变成故事和游戏。”所以需要教师增长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和教学情境策划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情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成功的感觉。
此外,我们的管理手段也需要多元化。以前我们一直习惯于传统的大班堂管理,依赖于“例则”的成规。现在,不少学校都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和管理模式,调查了解之后发现:不过是强化了班主任的管理职责并将管理压力下移而已,同时也是利用学生强弱不同的集体荣誉感进行捆绑评价罢了。因为现在的学生不能体罚,而正常情况下的“惩罚”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又容易滑向“体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确实彷徨过,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书中,我看到王老师针对我们现在所常用的“取消发言权”“停课”“调座位”“要求道歉”“冷淡型”“吃苦型”惩罚手段做了进一步分析。譬如,如何“说服”学生,这是许多班主任非常头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处理某些特殊情况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教育工作者”头衔或行政角色来干预学生思想,也真有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说一通也比不上政教主任一句话,用行话来说,“真知道谁是领导!”王晓春老师在作品中指出“要把说服和必要的处理分开”,要求达到使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仅身服而且心服,让学生切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内心萌生出改正错误的欲望。我想,这样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归宿。王老师书中谈到的班主任影响孩子的手段,如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等。我结合自身想来,本学期做得较多的是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表扬,偶尔用说服,后面三项本来就是属于隐性的,用得少是正常的。总之一句话,“万能钥匙是没有的”,每一种工具只有用得恰当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算有效果呢?学生在你这种方法的影响下确实有进步就算有效果。以后的工作中,要理智地分析和思考,并注意事后的反思,力争把这些工具用娴熟,让“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成为目标。
我对书中引用的一个故事印象颇深: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所以,王老师的结语是: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这一点,我想应该成为我们广大班主任的专业取向和工作目标。
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王老师在书中讲到:“班主任工作,内容没边际,责任没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对于这样的现状,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体制的好坏,是我们个体决定不了的,但多读点书,提升一下我们的意识和能力是能够做到的。班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们不能单凭传统经验来处理事情,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更需要我们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
其次,王老师认为班主任应该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就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但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是“教育型的管理者”。显然,我们对自身的形象转变认识不够。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在发生急剧的改变,我们必须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从前我们用“填鴨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毫无自主性可言,即便是育人工作也是如此。而王晓春老师明确提出:教师不再是粗线条的山寨寨主;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而不再是纯粹的、肤浅的“教”;教的目的是学习,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要着眼着于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他们获得终生发展的后续力量才是我们教育最大的成功所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再是以前的“你去干什么……”或者是“你得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这样做!”等等充斥着精神暴力的词语;我们是学生心理工作的指导者。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多元化的生活给了我们无数的新生课题,我们的角色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所以,我们在帮助少年们渡过心理暗流险滩的同时,也是在摆渡我们自己。
再次,王老师认为班主任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学习指导者。班主任任教学科教得好,学生觉得你有水平,就佩服你,你就有威信,这样班主任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反之,班主任的工作就会遇到困难。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大众媒体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知识,另一方面夺走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给教学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显然,你讲课再生动,比不上赵本山的小品,内容再丰富,比不上电视连续剧,材料再新鲜,比不上电视上各种专题栏目。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科学本身相当程度上是枯燥的。你再有本事,也没有办法把各门课程都变成故事和游戏。”所以需要教师增长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和教学情境策划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情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成功的感觉。
此外,我们的管理手段也需要多元化。以前我们一直习惯于传统的大班堂管理,依赖于“例则”的成规。现在,不少学校都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和管理模式,调查了解之后发现:不过是强化了班主任的管理职责并将管理压力下移而已,同时也是利用学生强弱不同的集体荣誉感进行捆绑评价罢了。因为现在的学生不能体罚,而正常情况下的“惩罚”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又容易滑向“体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确实彷徨过,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书中,我看到王老师针对我们现在所常用的“取消发言权”“停课”“调座位”“要求道歉”“冷淡型”“吃苦型”惩罚手段做了进一步分析。譬如,如何“说服”学生,这是许多班主任非常头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处理某些特殊情况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教育工作者”头衔或行政角色来干预学生思想,也真有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说一通也比不上政教主任一句话,用行话来说,“真知道谁是领导!”王晓春老师在作品中指出“要把说服和必要的处理分开”,要求达到使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仅身服而且心服,让学生切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内心萌生出改正错误的欲望。我想,这样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归宿。王老师书中谈到的班主任影响孩子的手段,如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等。我结合自身想来,本学期做得较多的是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表扬,偶尔用说服,后面三项本来就是属于隐性的,用得少是正常的。总之一句话,“万能钥匙是没有的”,每一种工具只有用得恰当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算有效果呢?学生在你这种方法的影响下确实有进步就算有效果。以后的工作中,要理智地分析和思考,并注意事后的反思,力争把这些工具用娴熟,让“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成为目标。
我对书中引用的一个故事印象颇深: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所以,王老师的结语是: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这一点,我想应该成为我们广大班主任的专业取向和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