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德烈·纪德是法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被喻为“20世纪的歌德”。他一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本人及其作品都积极介入到时代的脉动中。通过分析作品《大地食粮》和《非道德者》,可以感受到纪德通过不断自我探索,追寻解放自由思想精神的持续努力,同时能看到纪德不仅仅影响了同时期的法国年轻人,更是成为他们“自由解放精神的导师”。
纪德《大地食粮》《非道德者》自由思想一、“纳喀索斯”的一生
安德烈·纪德(1869~1951)出生于巴黎。他父亲是巴黎大学法学教授,笃信新教,在纪德童年时就去世了。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以无尽的关爱对纪德灌输一种严格的清教徒道德观念,这使得纪德向往自由生活的天性被束缚,纪德个性中逐渐显露出了外表顺从而内心反抗叛逆的性格取向,并竭尽一生对抗这些价值观念,这在他日后许多作品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纪德在母亲死后与表姐玛徳莱娜结婚,但一直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玛德莱娜在纪德的生活中,与其说是他的妻子,倒不如说是他亡母的替身。在纪德的一生中,他的同性恋欲望更多的只是一种肉体的欢畅,而每每沉湎于这样的放纵之后,他又需要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平衡,玛德莱娜或许只不过是一个支点。
1893年,纪德首次出游北非,在那里他见识到的是与基督教社会截然不同的异类道德观,感到前所未有的对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摆脱社会的束缚,坦然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他不再用道德去钳制欲望。对于纪德而言,此次北非之旅无异于是他的“新生之旅”,是他一种解放自我的过程。此后又多次前往非洲,既为了完成他对自我的探索解放,也为作品创作获取了灵感。
1947年,牛津大学授予纪德荣誉博士称号。同年,纪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2月19日,安德烈·纪德在巴黎逝世,享年82岁。纪德走完了他“非道德者”的一生,留在身后的是他用浩瀚的文字构筑的一座巨大的迷宫。
二、作品思想的多重性
纪德一生的经历复杂多变,作品涉及多种文学体裁,有小说、游记、剧本、回忆录和专论等,还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主要分为几个时期,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甚至他的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相互矛盾的思想,这种多重性是和他复杂的经历及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
早期受象征主义思想影响创造的象征主义作品,189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大地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是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作品以和年轻人对话的形式抒发了纪德在生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观点:摆脱一切束缚去享受感观所能感受到的所有生活乐趣,人们为此应该抛弃一切,使自己回复到一无所有的本真状态中。《大地食粮》充斥一种本能的、原始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给人以原生的质感,具有粗糙、天真、鲜活、自然的特性。恰恰是这些特点,得到了青年一代的认同。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的《大地食粮》,是作者对迟到的青春激情的宣泄,是追求快乐的宣言书。
象征主义对纪德的影响很快的散去,非洲之行以及与王尔德的相遇,让纪德开始了另一种生活。《非道德者》的出版标志着纪德创作高峰的来临,纪德在作品中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欲望。作品似乎更像是纪德的自传,描述了纪德的见闻及经历,采用纪德最为擅长的心里小说的形式,把主人公米歇尔发现自我的精神苦旅呈现给读者。纪德举起自己的“非道德主义”旗帜,吸引了一批青少年追随其后,一方面,长了一些见识和才干;另一方面,却也在心灵上受到不小的震荡。从《大地食粮》开始,纪德就一再要求年轻人先接受他的思想,然后远离他的思想,最后忘掉他,只以自己的内心要求作为生活向导。
纪德认为,一位真正艺术家所应当做的,“不是原原本本地讲述他经历的生活,而是原原本本经历他要讲述的生活。要完完全全成为真实的自我,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全面把握各种各样的生活真实,体验各种各样的生存形态,自由享用人间的所有食粮。这种“全欲”的生活与创作理念,就是纪德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纪德全方位的生活姿態同他多方位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互动。纪德笔下的各种人物都是他的一种生活尝试、一个心灵的影子,一种欲望的演示,都是纪德的一部分,又不能代表纪德的全部。
再之后,他作品中更多的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纪德漫长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德肩负作家崇高的使命,关注着这一切,他本人及其作品都紧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介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他采用小说、日记和书信等形式公开了内心的许多想法并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问题。他反对殖民主义,谴责极权统治,不仅为同性恋者得到社会的认可疾呼和辩护,还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无情的批判,主张打破禁锢人性的一切约束,表现出了他的乌托邦社会理想。他在著名的“徳雷福斯事件”中听从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还以事情本来的面貌,给予了中肯的支持的态度。
三、社会意义
纪德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3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心灵树立了榜样。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萨特、加缪等众多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萨特在悼念纪德的文章中写道:“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
纪德在作品中对人性的强调和对欲望的放纵,亦反映了他的反抗,因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纪德亲身见证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神没有死去,而是以其他的形式展现出更强的力量和对人类更强有力的主宰。在社会化大生产面前,每个人的个性和欲望已不再张扬地显现,每个人都只是社会机器活动中的一颗螺钉。他看着社会前进的车轮大声地怒吼,就像唐吉柯德一样,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和风车作战。
一方面,纪德的声音提醒人们关注自我,找回自己,成为这个社会大机器中与众不同的一个,因为在他看来,没有欲望的生活不能称其为生活,而没有个性或者说不能展现自己个性的人生也不是真正的人生;另一方面,纪德激进地诉说着他的观念和理想,召唤人们去体现“自我”的时候,放纵天性,“做我们自己”,挣脱家庭和传统道德的束缚,赢得随心所欲、成为真正自我的自由。纪德在强调人的随意性、反传统、追求绝对真诚的同时,又常常使其笔下的人物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集中表现在《伪币制造者》和《梵蒂冈地窖》两部小说之中了。纪德在感情上对诸多价值观念追求绝对化,在理性上又否认绝对的存在,他在痛苦的矛盾和思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他不强调小说的故事,却刻意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他的人生哲理和观念。因此,读者能从纪德的作品中受到启迪,引发深思,这也许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Pierre Lafille.André Gide Pages Choisies.Boulevard Saint-Germain,1979.
[2]Claude Martin,Seuil.Gide.1963 et janvier,1955.
[3]Michel Winock.Le 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éditions du Seuil,1997.
[4]朱静,景春雨.纪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埃里克·德肖著.罗泼译.纪德评传.花城出版社,2004.
[6][法]克洛德·马丹著.李建森译.纪德.三联书店,2002.
纪德《大地食粮》《非道德者》自由思想一、“纳喀索斯”的一生
安德烈·纪德(1869~1951)出生于巴黎。他父亲是巴黎大学法学教授,笃信新教,在纪德童年时就去世了。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以无尽的关爱对纪德灌输一种严格的清教徒道德观念,这使得纪德向往自由生活的天性被束缚,纪德个性中逐渐显露出了外表顺从而内心反抗叛逆的性格取向,并竭尽一生对抗这些价值观念,这在他日后许多作品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纪德在母亲死后与表姐玛徳莱娜结婚,但一直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玛德莱娜在纪德的生活中,与其说是他的妻子,倒不如说是他亡母的替身。在纪德的一生中,他的同性恋欲望更多的只是一种肉体的欢畅,而每每沉湎于这样的放纵之后,他又需要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平衡,玛德莱娜或许只不过是一个支点。
1893年,纪德首次出游北非,在那里他见识到的是与基督教社会截然不同的异类道德观,感到前所未有的对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摆脱社会的束缚,坦然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他不再用道德去钳制欲望。对于纪德而言,此次北非之旅无异于是他的“新生之旅”,是他一种解放自我的过程。此后又多次前往非洲,既为了完成他对自我的探索解放,也为作品创作获取了灵感。
1947年,牛津大学授予纪德荣誉博士称号。同年,纪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2月19日,安德烈·纪德在巴黎逝世,享年82岁。纪德走完了他“非道德者”的一生,留在身后的是他用浩瀚的文字构筑的一座巨大的迷宫。
二、作品思想的多重性
纪德一生的经历复杂多变,作品涉及多种文学体裁,有小说、游记、剧本、回忆录和专论等,还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主要分为几个时期,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甚至他的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相互矛盾的思想,这种多重性是和他复杂的经历及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
早期受象征主义思想影响创造的象征主义作品,189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大地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是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作品以和年轻人对话的形式抒发了纪德在生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观点:摆脱一切束缚去享受感观所能感受到的所有生活乐趣,人们为此应该抛弃一切,使自己回复到一无所有的本真状态中。《大地食粮》充斥一种本能的、原始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给人以原生的质感,具有粗糙、天真、鲜活、自然的特性。恰恰是这些特点,得到了青年一代的认同。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的《大地食粮》,是作者对迟到的青春激情的宣泄,是追求快乐的宣言书。
象征主义对纪德的影响很快的散去,非洲之行以及与王尔德的相遇,让纪德开始了另一种生活。《非道德者》的出版标志着纪德创作高峰的来临,纪德在作品中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欲望。作品似乎更像是纪德的自传,描述了纪德的见闻及经历,采用纪德最为擅长的心里小说的形式,把主人公米歇尔发现自我的精神苦旅呈现给读者。纪德举起自己的“非道德主义”旗帜,吸引了一批青少年追随其后,一方面,长了一些见识和才干;另一方面,却也在心灵上受到不小的震荡。从《大地食粮》开始,纪德就一再要求年轻人先接受他的思想,然后远离他的思想,最后忘掉他,只以自己的内心要求作为生活向导。
纪德认为,一位真正艺术家所应当做的,“不是原原本本地讲述他经历的生活,而是原原本本经历他要讲述的生活。要完完全全成为真实的自我,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全面把握各种各样的生活真实,体验各种各样的生存形态,自由享用人间的所有食粮。这种“全欲”的生活与创作理念,就是纪德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纪德全方位的生活姿態同他多方位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互动。纪德笔下的各种人物都是他的一种生活尝试、一个心灵的影子,一种欲望的演示,都是纪德的一部分,又不能代表纪德的全部。
再之后,他作品中更多的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纪德漫长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德肩负作家崇高的使命,关注着这一切,他本人及其作品都紧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介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他采用小说、日记和书信等形式公开了内心的许多想法并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问题。他反对殖民主义,谴责极权统治,不仅为同性恋者得到社会的认可疾呼和辩护,还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无情的批判,主张打破禁锢人性的一切约束,表现出了他的乌托邦社会理想。他在著名的“徳雷福斯事件”中听从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还以事情本来的面貌,给予了中肯的支持的态度。
三、社会意义
纪德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3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心灵树立了榜样。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萨特、加缪等众多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萨特在悼念纪德的文章中写道:“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
纪德在作品中对人性的强调和对欲望的放纵,亦反映了他的反抗,因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纪德亲身见证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神没有死去,而是以其他的形式展现出更强的力量和对人类更强有力的主宰。在社会化大生产面前,每个人的个性和欲望已不再张扬地显现,每个人都只是社会机器活动中的一颗螺钉。他看着社会前进的车轮大声地怒吼,就像唐吉柯德一样,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和风车作战。
一方面,纪德的声音提醒人们关注自我,找回自己,成为这个社会大机器中与众不同的一个,因为在他看来,没有欲望的生活不能称其为生活,而没有个性或者说不能展现自己个性的人生也不是真正的人生;另一方面,纪德激进地诉说着他的观念和理想,召唤人们去体现“自我”的时候,放纵天性,“做我们自己”,挣脱家庭和传统道德的束缚,赢得随心所欲、成为真正自我的自由。纪德在强调人的随意性、反传统、追求绝对真诚的同时,又常常使其笔下的人物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集中表现在《伪币制造者》和《梵蒂冈地窖》两部小说之中了。纪德在感情上对诸多价值观念追求绝对化,在理性上又否认绝对的存在,他在痛苦的矛盾和思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他不强调小说的故事,却刻意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他的人生哲理和观念。因此,读者能从纪德的作品中受到启迪,引发深思,这也许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Pierre Lafille.André Gide Pages Choisies.Boulevard Saint-Germain,1979.
[2]Claude Martin,Seuil.Gide.1963 et janvier,1955.
[3]Michel Winock.Le 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éditions du Seuil,1997.
[4]朱静,景春雨.纪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埃里克·德肖著.罗泼译.纪德评传.花城出版社,2004.
[6][法]克洛德·马丹著.李建森译.纪德.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