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教学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9466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探究的宗旨,它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探究的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实验,并力争有新的发现与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那么,如何开展好探究教学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些看法。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要求老师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顾学生的感受,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然后通过题海战术进行消化。在这种倍受压抑的环境中,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问题,也没有机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课程倡导改变教学方式,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飞翔得“更高、更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冷落中等生,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后进生,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觉得安全和自由,从而敢于提问、敢于想象,大胆地发表见解,以积极的心态去标新立异。比如,在学习CO2实验室制取方法时,我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伙伴,提供人人动手、人人创新的机会,从实验原理出发,将实验仪器和药品平均分到每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互相协作,共同探索,通过讨论组装制取CO2的装置。我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身心自始至终处于最佳活跃状态,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其本质是模拟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初中化学中所开展的探究课题早已有明确的结论,之所以让学生进行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假设结论、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到结论。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结论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由老师告知,可以让学生记忆,等等。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的效果最好,因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用创造性的新方法,这就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问题学生无法独力解决,需要与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因此,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收集数据时,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实验数据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在普通的分组实验中,可能有编造实验数据的现象,但在探究实验中,就要实事求是,这就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可见,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开展探究型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牢靠地掌握化学知识、原理,而且能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在化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根据燃烧这个日常现象,探究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1.提出问题。
  燃烧是常见的日常现象,学生对它很熟悉,所以有很明确的思考方向。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猜想或假设:有的学生说需要氧气;有的学生说需要可以燃烧的物质;有的学生说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还有的学生说需要用风吹它。尽管某些学生的猜想很幼稚,但他们毕竟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了。老师要保护好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对各种猜想进行筛选,然后对可能的条件进行探究。
  2.设计实验方案,合作探究。
  我根据学生的方案提供探究的器材,组织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对于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可以用两支点燃的蜡烛进行试验,一支用烧杯罩住,看它能不能与没罩烧杯的那支蜡烛一样燃烧下去?在探究燃烧需要一定温度时,有的学生提出慢慢升温的方法:将白磷放在金属片上,金属片的另一端放在装水的烧杯中,然后慢慢加热烧杯中的水。可以看到,只有达到一定温度的时候,白磷才能燃烧起来。
  一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很粗心,有的学生偷懒,抄袭别组学生的结论。为了防止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老师要不断地在行间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与严谨的科学作风。
  3.交流结论。
  在交流探究结论时,学生之间要开展讨论。讨论时老师要善于控制节奏,防止无序讨论。因为,有些学生会趁机说题外话;有些学生会倔强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有些学生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不要迷信他人,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见解,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
  每次探究活动,教师要轮换每个学生在小组探究中的任务,不能总让某个学生做记录,也不能总让小组长上讲台汇报结论,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完成各种任务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质都能够得到发展。
  三、大力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没有一个学科只凭课堂教学就能彻底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因此,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化学探究学习活动,是化学教学的必然。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题材。比如,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我们呼出的空气与吸进的空气有什么区别,质量守恒定律,铁生锈的原因,等等,都是很适合学生探究的。假如某些探究活动的用时比较多,就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或家庭中进行。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有很多值得老师思考、创新的地方。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高中化学教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的改革,以提高教学的质量。那么教师如何在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选择或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一、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的奥秘就是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哪位老师就愿意学他教的功课。要让学生喜欢化学,
摘 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地方高校怎样使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深造和求职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结合我校的特点,特别是针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和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为了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适应于社会需要,本文作者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使
所谓“转化”,其实质就是将较复杂、较隐晦、较困难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较简单、较明朗、较容易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把原先不会做的题转化变成会做的题。因此,“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成败。我现以典型习题为例,介绍几种化学计算中常见的转化技巧。  一、由陌生转化为熟悉  在解题过程中,当接触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陌生问题时,要以已有知识为依据,将所要求解的问题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异中求
要在职校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是一个突破口。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促进手脑并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观上,我们认识到职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客观上,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宏观的理论指导和对实验教学的整体把握,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不平衡性,验证性实验的比重过大,探索性实验的比例相对不足,等
新课标要求化学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一、规范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的交流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基础,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化学变化,等等,是描述物质性质或变化的专用术语.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设计、规范展示化学用语的书写,引导学生重视化学用语。许多高考化学试题的落脚点就在化学用语上,学生出错,都是化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sp.zooepidemicus, SEZ)能引起猪的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及突发性死亡,是猪链球菌病的重要病原。类M蛋白(M-like protein gene, SzP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做过一个实验,他从包里取出一只捆绑着的活鸡,放在讲台上,然后抓了一把米去喂鸡。鸡尽管很饿,但在惊恐状态下不啄食。然后他给鸡松绑,让它在室内自由活动,再抓了一把米喂鸡,鸡很自然地啄食。  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容置疑地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甚至声色俱厉地斥责学生。正是这“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情况下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