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骤变,反映了封建社会统治下男女之间爱情的艰辛与无奈,歌颂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和勇于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反抗精神。刘兰芝贤妻良母、精明能干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焦母的蛮横专断令人发指,强行拆散了原本两情相悦的一对夫妻,最后导致两人双双殉情。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悲怆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任务形象、撼人心魄人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关键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封建礼教 刘兰芝 悲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今人又题《孔雀东南飞》。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53句,1755个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所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最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人物性格分析
刘兰芝,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坚强、持重、不为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面对蛮横的婆婆,她缓缓陈词,说自己生长之间,没有良好的“教训”,浪费了婆婆的钱财,不能满足婆婆的使唤,每句话都是“自责”,却每句话都是抗议,是棉里带针,外柔内刚。在封建礼教像磨盘一样压在妇女头上的社会里,兰芝敢于说出这番话,这是难得的胆识!在婆婆面前一滴眼泪都没掉,而同小姑道别时,却“泪落连珠子”,面对小姑娘,兰芝却充满了关心和友爱,她叮咛她好好服侍老人,“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兰芝那颗温柔善良、关心他人的心便跃然纸上了。兰芝性格中的刚与柔,在辞母别姑的语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回到家中,兄长逼嫁,把兰芝驱上了末路,摆在兰芝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背弃负约而屈从哥哥,要么坚决一语回断。读者从刘兰芝口中却听到了:“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的慨然回答,乍看选择了前一条路,允婚了,其实她这一答,是稳定局面的办法,是欲擒故纵的手段,是争取再会仲卿的措施,也是死老已决的表现,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这变现了刘兰芝的聪慧机智和对爱情的坚贞。
在和焦仲卿诀别时,她依然提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并终于在太守家隆重豪华的迎娶是,“举身赴清池”,实现了她的诺言,不惜一死和封建礼教实力相抗争。
从诗歌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对爱情是同样专情如一的。当母亲要遣回兰芝时,他乞求不要驱赶。封建势力压迫固然会使软弱者毁灭,但也可以使软弱者坚强起来,焦仲卿在刘兰芝的影响下,在现实教育下逐步坚强起来。在殉情之前,他对母亲表示“儿今日冥冥”说他的生命已向下山的太阳那样不久留了。他是有意作出自杀打算的。强调母亲不要“怨鬼神”也就是说,她的自杀不是鬼使神差的,而是人逼得。“寒风催数目,严霜结庭兰”两句来看,仲卿似乎已经认识到他与兰芝的悲剧不是个别人造成的,而是“寒风”“严霜”这样一种冷酷的实力。最终像兰芝一样,实践了“黄泉下相见”的誓言,以死向封建家長专制、封建礼教表示了强烈的反抗。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如“吾意久怀岔,汝岂得自由”,又如“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的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却眼中钉,以维护她家长的权威。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刘兄的描写不多,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弦外之音是:难道我要养你一辈子么?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一副典型的市侩嘴脸,令人憎恶。
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悲剧根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呢,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七出”,夫家可根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不顺父母;无子嗣;淫逸;妒嫉;恶疾;多言;盗窃。焦母把刘兰芝赶出家门就是以第一条为借口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仍是无子嗣。这一点在汉乐府另一首民歌《上山采蘼芜》中也有表现,一般认为该诗中弃妇的不幸是丈夫的喜新厌旧造成的,但细分析这首民歌中丈夫对弃妇的夸奖(美丽、善良、能干)明显留露出对其的深情和眷恋,而且弃妇遇故夫的长跪举动,表现了她对故夫的礼节,并无怨恨之意。既然如此,又何以被弃呢?从两人的对话来看,同样也没有一处表现出对子女的关切。鉴于此,不难推断,他们很可能是婚后无子嗣,而此正是女主人被抛弃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了无子嗣是导致男女婚姻悲剧的是当时社会较为普遍的现实。
结束语
外表柔顺、内心刚烈的刘兰芝,老实、优柔寡断的焦仲卿,凶残、蛮横无理的焦母,无情、趋炎附势的刘兄;最终导致了二人双双殉爱。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刘兰芝坚强的性格,忠贞的爱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鼓舞着人民,尤其是妇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砸烂封建宗法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的重重枷锁 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与幸福。最后一段,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叶叠复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焦刘夫妇爱情本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群众未来幸福自由必然到来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陈榟权、郭培志、过精锐.中国古代爱情诗[M].汕头:汕头出本社,1998.[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关键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封建礼教 刘兰芝 悲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今人又题《孔雀东南飞》。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53句,1755个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所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最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人物性格分析
刘兰芝,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坚强、持重、不为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面对蛮横的婆婆,她缓缓陈词,说自己生长之间,没有良好的“教训”,浪费了婆婆的钱财,不能满足婆婆的使唤,每句话都是“自责”,却每句话都是抗议,是棉里带针,外柔内刚。在封建礼教像磨盘一样压在妇女头上的社会里,兰芝敢于说出这番话,这是难得的胆识!在婆婆面前一滴眼泪都没掉,而同小姑道别时,却“泪落连珠子”,面对小姑娘,兰芝却充满了关心和友爱,她叮咛她好好服侍老人,“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兰芝那颗温柔善良、关心他人的心便跃然纸上了。兰芝性格中的刚与柔,在辞母别姑的语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回到家中,兄长逼嫁,把兰芝驱上了末路,摆在兰芝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背弃负约而屈从哥哥,要么坚决一语回断。读者从刘兰芝口中却听到了:“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的慨然回答,乍看选择了前一条路,允婚了,其实她这一答,是稳定局面的办法,是欲擒故纵的手段,是争取再会仲卿的措施,也是死老已决的表现,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这变现了刘兰芝的聪慧机智和对爱情的坚贞。
在和焦仲卿诀别时,她依然提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并终于在太守家隆重豪华的迎娶是,“举身赴清池”,实现了她的诺言,不惜一死和封建礼教实力相抗争。
从诗歌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对爱情是同样专情如一的。当母亲要遣回兰芝时,他乞求不要驱赶。封建势力压迫固然会使软弱者毁灭,但也可以使软弱者坚强起来,焦仲卿在刘兰芝的影响下,在现实教育下逐步坚强起来。在殉情之前,他对母亲表示“儿今日冥冥”说他的生命已向下山的太阳那样不久留了。他是有意作出自杀打算的。强调母亲不要“怨鬼神”也就是说,她的自杀不是鬼使神差的,而是人逼得。“寒风催数目,严霜结庭兰”两句来看,仲卿似乎已经认识到他与兰芝的悲剧不是个别人造成的,而是“寒风”“严霜”这样一种冷酷的实力。最终像兰芝一样,实践了“黄泉下相见”的誓言,以死向封建家長专制、封建礼教表示了强烈的反抗。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如“吾意久怀岔,汝岂得自由”,又如“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的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却眼中钉,以维护她家长的权威。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刘兄的描写不多,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弦外之音是:难道我要养你一辈子么?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一副典型的市侩嘴脸,令人憎恶。
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悲剧根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呢,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七出”,夫家可根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不顺父母;无子嗣;淫逸;妒嫉;恶疾;多言;盗窃。焦母把刘兰芝赶出家门就是以第一条为借口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仍是无子嗣。这一点在汉乐府另一首民歌《上山采蘼芜》中也有表现,一般认为该诗中弃妇的不幸是丈夫的喜新厌旧造成的,但细分析这首民歌中丈夫对弃妇的夸奖(美丽、善良、能干)明显留露出对其的深情和眷恋,而且弃妇遇故夫的长跪举动,表现了她对故夫的礼节,并无怨恨之意。既然如此,又何以被弃呢?从两人的对话来看,同样也没有一处表现出对子女的关切。鉴于此,不难推断,他们很可能是婚后无子嗣,而此正是女主人被抛弃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了无子嗣是导致男女婚姻悲剧的是当时社会较为普遍的现实。
结束语
外表柔顺、内心刚烈的刘兰芝,老实、优柔寡断的焦仲卿,凶残、蛮横无理的焦母,无情、趋炎附势的刘兄;最终导致了二人双双殉爱。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刘兰芝坚强的性格,忠贞的爱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鼓舞着人民,尤其是妇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砸烂封建宗法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的重重枷锁 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与幸福。最后一段,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叶叠复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焦刘夫妇爱情本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群众未来幸福自由必然到来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陈榟权、郭培志、过精锐.中国古代爱情诗[M].汕头:汕头出本社,1998.[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