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辅助下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急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急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通过关节镜辅助下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治疗的33例急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骨软骨骨折患者,随访7~28个月,平均(15.15±5.54)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完善X线、CT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并用Lsyholm评分、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33例骨折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术后6个月复查时均达到骨性愈合,膝关节屈伸活动良好,未发生感染、骨块移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Lsyholm评分从术前(19.33±6.86)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89.72±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S评分从术前(38.63±7.40)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92.1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急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骨软骨骨折,可微创、准确、安全地恢复关节面完整性,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植物,治疗效果确切,是髌骨脱位合并骨软骨骨折的良好的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髓内钉与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5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干预措施不同可分成:髓内钉组(髓内钉固定,28例)和接骨板组(锁钉接骨板固定,25例).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髓内钉组术中失血量、切口总长度以及手术时间都显著优于髓内钉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髓内钉组肩关节Cons
膝关节具有多样且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最易导致关节软骨损伤.由于其再生修复的能力很弱,故其损伤后很难自身修复,进而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膝关节软骨损伤后目前主要有以下的手术治疗方式:①自体骨软骨移植技术(马赛克移植技术);②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技术;③自体软骨细胞移植;④合成或生物支架植入(组织工程技术);⑤微骨折技术;⑥粉碎软骨修复技术;⑦生物制剂辅助治疗.通过选择性运用上述治疗可以在短期内改善临床症状,延迟或者避免行关节置换手术,本文将对其一一进行综述.
椎间融合器是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椎间植骨融合后能否达到脊柱稳定、恢复椎体正常生理曲度的关键之一.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椎间融合器的材料与设计工艺不断改进,成为医学结合材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目前国内外椎间融合器的研究成果,基于Zero-P和钽金属材料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表面改性、3D打印椎间融合器等特点,阐述了不同材料和工艺的椎间融合器的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椎间融合器科研研究方向和临床工作中的选择提供指导.
目的 将现有标准椎弓根螺钉与三种新设计的椎弓根螺钉(螺纹牙形角和螺纹内径锥度各有不同)在聚氨酯材料中旋入扭矩和拔出强度进行对比测试,研究新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探索椎弓根螺钉固定中螺钉设计要素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通过旋入扭转实验机将标准椎弓根螺钉和三种新设计的椎弓根螺钉在40级聚氨酯材料进行旋入扭矩实验.同时在万能实验机上完成标准椎弓根螺钉和三种新设计的椎弓根螺钉在20级聚氨酯材料进行拔出性能实验.旋入扭距实验和拔出性能试验均根据中国医药行业标准YY/T0119.2-2014及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