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 厨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3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锅、打箍、洗厨,这三样在黑王寨虽说都是吃酒席的意思,区分却严格。不是寨子里人死板,这种严格,很大程度上带着体恤主人家的味道。
  温锅是正经八百的席面,哪怕你才搬家,穷得叮当响,温锅那天,厨房的锅碗瓢盆也得弄出响动,刀和案板的碰撞断不能歇,一歇,相当于撵客人走,你在寨子里就没人理了,狗都懒得冲你汪汪。
  为啥呢,寨子不大,狗习惯了随着主人走亲访友,眉眼高低都嗅得出。
  打箍可以轻慢点儿,因为是正事头一天,厨房里汤锅才支起来,蒸锅也刚上汽,十碗八盘还没熟透,席面就不那么讲究,上桌的都是做菜的下脚料。当然,吃到一半,厨房里会把蒸熟的鱼丸、肉条、鸡啊、鸭啊什么的,每样上半碗,请大家尝尝味道,厨房的大师傅是担心活路走手呢。
  主家打箍,厨师也得打箍,帮忙的人多嘴杂,传出不好的名声来,这碗饭就吃到头了。
  洗厨则什么讲究都没有,反正都是捡做事没用完吃完的剩菜,来一锅大杂烩。主人家这时是不管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帮忙的人折腾,把个厨房挖地三尺都行,要不怎么叫洗厨?就是把厨房吃得像水洗过一样干净。
  时三成家前游手好闲,这种帮忙的事他从不参与,再大的席面都打不动他。
  跟憨子六姑结婚后,人走了正道,还是没人喊他帮忙,因为要随份子,而他手头一向紧张。
  好在时三马上就要到北坡崖养鸡,打箍、温锅、洗厨啥的,可以眼不见心不烦,多好。
  时三用工作组给的扶贫款把养鸡场建在北坡崖上的松树林里,他跟六姑打算闷声不响把围网拉起来。围网主要是防止鸡跑丢。树林里黄鼠狼、蛇什么的,时三有招儿对付。他早先偷鸡摸狗,属于懒到烧蛇吃的人,蛇闻见他身上的味道就哧溜跑没影儿了。至于黄鼠狼,看时三跟它都是同道的分儿上,肯定不会前来打秋风。
  拉圍网,是需要人手的。
  搁以往,时三肯定呼朋引伴来凑热闹,不就是管顿饭的事?时三不是没大手大脚过的人,但眼下,一分钱有一分钱的去处,国家的扶贫款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就是从天上掉下来,凭啥一定要掉时三头上?人,活的是张脸。
  时三是要脸的人。
  偏偏,有不要脸的人上北坡崖了,是陈六。
  陈六说:“时三你不讲究呢!”
  “我怎么不讲究了?”时三一门心思拉围网,没抬头。
  陈六说:“建鸡场这么大的事,不请大家温锅?”
  时三哭笑不得:“我这是建鸡场,不是搬家。搬家才温锅的。”
  陈六不笑:“你敢说你以后不在这上面住?”
  时三没了话,他和六姑肯定要以鸡场为家的。
  “那还不叫六姑准备饭菜去?想要鸡场红火,必须请大家温锅。”陈六冲北坡崖那儿喊一声,“想要温锅的都赶紧点儿,来迟了就没席位了!”
  呼啦啦上来一帮男人。
  手里不是拿着斧头就是提着铁锹。
  斧头砍桩打桩,铁锹铲土开沟。人多好干活儿,人少好吃馍,原本计划三天把围网拉好的,这才大半天工夫,居然就像模像样地拉起来了。
  陈六很满意,冲时三说:“你检查检查,哪里还需要加固的,趁着人手齐全。”
  时三拍一下肚子:“这儿这会儿需要加固。”
  一说,大家都感觉肚子饿空了。
  锅温得很实在,六姑把准备了三天的酒菜全都翻出来,弄熟了端上桌。尽管没啥像样的东西,大伙儿依然吃喝得很开心。时三喝出满眼泪花来,端着酒,挨个儿敬,说:“明天,说好了啊,明天来我家洗厨。”
  有人开玩笑:“洗厨啊,行,杀老母鸡炖汤喝,我们一准来。”
  “老母鸡,肯定有的,你们放心!”时三拍了胸脯保证。
  时三是在日上三竿子才醒的酒,见六姑愁眉苦脸地坐在床前看自己,时三很奇怪,“咋不看照鸡去?”
  六姑说:“我再会看照,也不能一夜之间把鸡崽看成老母鸡啊!”
  “看成老母鸡干啥?”时三忘了自己酒后许的诺了。
  等六姑把话说明,时三捶起头来,这可怎么办?他手里没半毛钱了,洗厨这规矩传了千年,可不能在自己这儿断了。
  正自言自语着,草丛中传来老母鸡的叫声。
  哪来的老母鸡?时三眼里发光,循声赶了过去。
  洗厨的老母鸡汤,很鲜,鲜得大家一个劲儿喊好喝,结果都喝大了,走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落下了东西,有的是捡来的香菇木耳,有的是晒干的倭瓜、萝卜片,连记性最好的大老吴,都把从自己地里刚摘的一个大南瓜落在时三的厨房了。
  最奇怪的是,不知道谁掉了两百元钱,问来问去,没一个人承认。
  陈六说:“肯定是土地爷送的。”
  陈六还大着舌头说:“时三你狗日的运气咋这么好?人家洗厨,洗得一干二净的,你家洗厨,洗出金晃晃的票子来了。”
  六姑憨憨地说:“那是肯定的,不然咋叫浪子回头金不换呢。”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從枫岭寨经七里滩,过黄泥冈,一铺半路(注:潮汕话,一铺即五公里),就到了老圩场。  汀江中游闽粤交界处,老圩场按八卦方位设计,白墙黑瓦,参差错落。  镇文化站的邱老说:“那年头,客商多啊!每日要杀猪百头,外地人开的旅馆,就有六七十家。红灯笼一闪一闪的,从山脚挂到了河边。嘿,嘿嘿。”  冬日上午,阳光懒散。我和邱老、文清走在冰凉、光滑的石板路上。两边骑楼,泥灰多有剥落,露出青砖。木雕门窗,间或残缺不
期刊
水静嫂家这几天请了一个小木匠。下午刚做好一个衣柜,还要再做一对椅子。  傍黑时,水静嫂在山里一个公社派出所当警察的男人回来了。山里离家百十里,男人平时整月整月不回一次家。  是夏天,吃了晚饭,水静嫂和男人领着几个孩子上了堂屋房顶上凉快,小木匠早早钻进那半间西屋躺下了,呼嗒呼嗒扇着扇子,还是满身满脸的汗。  水静嫂上到房顶后,又站到房边喊小木匠也上去凉快。小木匠本来起身离了床,到了门口又对着房上喊了
期刊
他的女友约他在湖边见面。  风低低地贴着湖面,向岸上飞来,风的羽翼触碰到湖边的杨柳,于是杨柳柔韧的枝条便随风摇摆。湖水凝着万点夕阳的金光,轻轻地晃荡着,发出微响。天快要黑了。  他在湖边等女友来,心情非常忐忑。他爱她,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感情炽烈,想得很远:等将来毕业了,要跟她结婚,生两个娃,两人地久天长白头偕老……她娇美艳丽,像初绽的鲜花,是系里最漂亮的女生之一。她答应做他女朋友的那天,他高兴得
期刊
最终,他在她和她闺蜜之间选择了她。  他先认识她闺蜜,并不认识她。认识她的那个午后,庄子大道上岛咖啡屋的201室,正好沐浴在春天灿烂的阳光里。  他和她闺蜜从元旦开始,直到这个仲春的时光,已经第四次光临这个咖啡屋了。  他从屋里打开门时,她闺蜜笑吟吟地闪开一个身,她笑吟吟地出现在他面前。没等他把心中的疑问表露出来,她闺蜜迫不及待地介绍,她闺蜜。他知道,她叫丽,一个本地知名银行的职员。在前三次约会时
期刊
江冰,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出版《当代文学的三次浪潮》《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著作。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作家喻永军,乡村风情画高手。今头回见识三篇:第一篇《狗奔跑的声音》,狗疾速从对面跑来,神奇的声音由远而近——我读开头一段就被抓住。旋即他写捕获大鱼一尾。
期刊
洮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跑,翻山越岭,唱着歌谣,拉着草地与河谷里的溪流之手,来到车巴沟。漂泊者的故事就是从车巴沟开始的。  漂泊者一直没有离开青藏高原,也没有漂出这条河流。漂泊者想,假如离开青藏高原,漂出这条河流,或许他的故事就没有现在这么有趣了。漂泊者选择这里,是因为他熟悉这里。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还有禁忌与嗜好,都让他无比喜欢,不忍离开。倘若离开,去了陌生的街头,独自遥望草原的时候,他所有的
期刊
在胡杨林里红柳的花显得非常妖艳。刚开春它就攒足了劲儿,悄无声息地开放。一开就是一大堆,把肃静的胡杨林一下子就点燃了,东一堆西一簇像火一样燃烧着。牧羊人买买提对红柳的花色并不感兴趣,他觉得红柳火辣辣的样子,很像村里那个喜欢大红大绿的女人热比古丽,她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很妖艳,招惹那些心怀不轨的男人的眼睛和心。  说真的,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去年冬天回到村里,闲下来时很无聊,他蹲在朝阳的墙根儿下晒太阳。
期刊
做饭、裁衣,理论上是女子们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是,真正的厨师、服装大师,多是男性。  李古和就是这样的人,大老爷们儿,一手好针线。  李古和会做衣服,至少是个好裁缝。至少,在袁店河上下,名气响当当的。不论性别,不论年龄,无论胖瘦或者高矮,他搭眼一瞅,心里就有了尺寸和颜色,包括扣子是做布纽,还是用琉璃,或者瑪瑙,就在心里晃着。要是穿家换了一片布,换了扣子的颜色,咋看咋不舒服,还得按他原来的式样、颜色。
期刊
给银行烧饭的是老余奶,五十多岁。虽然她比实际年龄要显老些,但十分精神,步子快,嗓门儿大,厨艺也很好,最拿手的是红烧肉。  老余奶可不是一般的奶奶,不一般是因为老余爹。我们这里,管爷爷辈的人叫爹。老余爹可没人敢叫他老余爹。老余爹是个有身份的人,他是县里一个局的副局长。  余局长对老余奶说:“老太婆,有吃有喝,你給人家做什么炊事员啊!不丢人啊?”  老余奶说:“反正你经常不在家吃饭,我也省了自家的饭菜
期刊
高先生,脑后拖着一根又粗又长的辫子。出入巷口,高先生极少在众人面前驻足,众人也很少理会古董般的高先生。偶尔,高先生回眸瞟一眼众人,沉沉的目光与众人的眼神相遇,高先生便不自觉地低下頭去。  高先生读过私塾,一介黉门秀才,谋得县衙笔吏的好差事,薪水颇丰,在古巷购置四合小院,娶妻饶氏。  高先生是巷子里唯一抽得纸烟的人。高先生走过来,淡淡的烟香味儿飘逸开来,抽惯了麻秆儿烟锅的古巷人尊奉纸烟为洋烟。  公
期刊